■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民族小学 张积新
家长会一直以来都是家长和学校之间交流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积极对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分析,促进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教师和家长要积极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劳动情况,这样才能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在召开家长会时,家长要切实反映孩子的日常劳动习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直接桥梁,通过家访教师可以切实了解学生的校外劳动。除此之外,家访也能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班主任要积极承担起家访的重任,根据学生的性格以及劳动意向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在家访时,班主任一定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劳动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如果学生的劳动习惯存有不足,班主任和家长应共同分析,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家长想要真正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就应该走进学校。学校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将孩子在学校的活动场所对家长开放,为家长提供体验学校生活的机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劳动课程,这样家长才能更加科学地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可以提出意见,共同促进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拥有了兴趣才能不断进行创造。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有了创造思维才能够不断地发现新事物并进行积极探索。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师可以与家长联系,对学生课外的劳动提出有效指导。
在学校的劳动技术课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知识教授占主要部分,学生实际技能的操作大多是在课外生活中进行,这就需要家长和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良好的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简单加工方法。此外,家长还要引导孩子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加工材料的特性和用途,让孩子学会根据自己的设计需求选择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给孩子灌输一些生活中的知识,让孩子学会生活中的技能。
想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必须让学生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家长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交流。在学校课程中,教师要对劳动态度进行详细讲解;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根据教师讲授的劳动态度对孩子进行有效引导。培养孩子负责任的劳动品质,教导孩子要珍惜劳动成果,学会节约材料。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难处理的问题,这时教师和家长就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和家长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创新的精神。
枯燥的知识灌输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劳动技术学习产生厌倦,在课堂或者日常生活中进行实际操作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家长要给孩子灌输一种自主劳动的意识,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依赖父母。首先家长要教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让他们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整理自己的玩具,其次引导他们学会在起床后自己叠被子,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家长可以通过示范,逐步指导孩子学会这些劳动技能,在孩子学会后,家长就要督促孩子自己做这些事情,帮助孩子养成劳动习惯,让孩子主动做劳动,使孩子更早地拥有独立的能力。
家长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因此,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带领孩子一起劳动。
为了更好地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可以制定合理的家规。家规是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家规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养成劳动习惯。家长在家规中可以设定一些关于劳动的规则,孩子在起床后要自己叠被子、铺床,每周定期清理自己的房间,家庭每周要做一次大扫除,孩子玩完玩具后要自己清理干净等。这样的家规制定,能够帮助家长约束孩子的行为,并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为家庭做出贡献。家长还可以让孩子作为监督者,让他们更有担当,能主动遵守规则,并监督家庭中的其他成员遵守家规,使孩子更有责任感,变得更加成熟。父母在家庭中要给孩子做好榜样,要以身作则,遵守规定,这样孩子才会主动遵守家规。
孩子都有想要获得肯定和表扬的心理,当孩子在家中主动做家务时,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并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给予肯定。家长给予孩子肯定,可以让他们更有兴趣做家务。在学校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当班级中的值日生卫生工作做得非常好时,教师也要给予他们鼓励,因为想要获得鼓励和肯定,其他的同学就会学习这个值日生,做好班级的卫生工作。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班级也会变得更加干净整洁,学生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教育的效果不单单取决于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相同的。学生最初接受教育的地方是家庭,而学校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想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就必须进行有效的家校合作。因此,家长和学校方面要积极交流,不断培养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