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 王艳芹 仲子文 杨新立 付龙云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250100)
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的总量达6 亿t 以上,但利用率非常低,合理的加工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秸秆作为动物饲料原料的利用率。下文将对农作物秸秆的营养价值及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处理方式进行介绍,以期为农作物秸秆的科学利用,解决饲料原料短缺问题及畜禽养殖产业健康发展带来帮助。
分析农作物秸秆的化学成分发现,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其中包括氮、磷、钾、钙、镁等有机元素和矿物质,若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是一种品质优良的饲料原料。由于农作物秸秆的种类不同,所包含的营养物质含量差异也比较大,其中常见的稻草秸秆、小麦秸秆及玉米秸秆之间的营养成分含量就有很大差异,如稻草秸秆的粗蛋白质含量为5.3%,小麦秸秆的粗蛋白质含量为4.2%,玉米秸秆的粗蛋白质含量为9.9%,这3 种秸秆原料中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分别为61.9%、73.2%和70.3%,稻草秸秆的木质素含量为4.6%、小麦秸秆的木质素含量为8.4%,玉米秸秆的木质素含量为4.8%,3 种秸秆原料的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55.4%、46.9%和49.4%。同时同一种农作物秸秆植株的不同部位所包含的营养物质和含量也有所不同,通常木质素的含量在茎皮中最高,作物的叶片中木质素和纤维素的含量最低,粗蛋白质和半纤维素水平相对较高[1]。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主要是通过预处理和后期加工,提高农作物秸秆的适口性及营养价值来进行饲料化利用,常见的农作物秸秆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3 种。
农作物秸秆的物理处理方法主要是通过将秸秆切碎、高温高压蒸煮、膨化、揉丝处理和压块等方式,物理处理农作物秸秆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有效破坏农作物秸秆中纤维素结构晶体,弱化秸秆组织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各个组分之间的连接程度,同时扩大农作物秸秆组织与动物消化道中消化液的接触面积,而且对农作物秸秆的适口性有显著改善作用。揉丝处理工艺可以将坚硬的秸秆转化为柔软的丝状物,有效提高动物对秸秆采食量和消化率[2]。
农作物秸秆的化学处理方式主要包括碱处理、氨化处理及氧化剂处理等。其中农作物秸秆的碱化处理可以使本来基本不溶解的木质素转化为易于溶解的羟基木质素,同时使得农作物秸秆组织细胞间的镶嵌物与细胞壁的结构变得松散,显著改善农作物秸秆在动物消化道中的消化利用率。氨化处理是使用氨水处理农作物秸秆,氨水处理可以使农作物秸秆饲料的含氮量提高1 倍左右,农作物秸秆的氧化处理是利用二氧化硫、臭氧及碱性过氧化氢等来分解农作物秸秆中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的,达到提高秸秆利用价值的效果[3]。
农作物秸秆的生物处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进行处理,常见的方法有青贮及酶解两种方式。青贮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在适宜温湿度环境下密封保存,通过厌氧发酵改善农作物秸秆的饲料品质,可以生成一种适口性良好且可以长期保存的青绿多汁饲料[4]。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可以有效缓解畜禽养殖饲用资源紧缺现状,同时秸秆资源的利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畜禽养殖的成本,提高畜禽养殖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