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彰显的五个主要特性

2020-01-09 20:32邱仁富
探索 2020年1期
关键词:世纪马克思主义人类

邱仁富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44)

马克思主义深深地改变了19世纪与20世纪的世界理论范式和实践格局,在整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发挥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它犹如壮丽的日出,为无产阶级革命、人类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武器和方向指引。正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742-743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面临许多新问题,尤其是人类面临新的生存性风险,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人民的共享发展难题日益凸显,国际治理趋于混乱无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等,使人类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问题越来越具有整体性、复杂性特征。这些问题与现象,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带来挑战,尤其对它的主体性、原创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说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统一,那么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需要站在人类共同问题、应对共同挑战的视野上,站在社会主义实践与发展创新的基础上,更加聚焦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时代性、规范性、整体性、实践性等主要特性,来认识、回答与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创新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因而本文试图围绕这五个主要特性来阐释创新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进路。

1 人民性: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回答与解决人类生存性风险和共享发展难题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2]。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主要聚焦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等主题。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主要是在持续推动人类解放基础上,聚焦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性风险与共享发展的问题等。当今世界在快速发展中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安全等方面均发生着很大变化,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怎么发展、应该怎么发展,如何更加科学地认识和解释社会本质,客观看待和回应社会矛盾运动,正确反映和指导社会实践,亟待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应对方案[3]。这就需要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为主线,既坚守马克思为人类求解放的初心和使命,又为人类社会的持久安全、永续发展提出解决方案。

1.1 在人类生存安全面临新挑战中为实现人类持久安全提供路径选择

当今世界最大的难题还是经济发展问题,涉及各国人民福祉。制约人类生存安全的主要诱因是世界经济格局、治理格局的深刻变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为建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为人类的持久安全、稳定提供方法论指引,让世界发展惠及各国人民,让世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影响世界人民生存安全。经济全球化及其快速发展深层次地改变了国际贸易格局,资本的全球性快速流动、资源的全球性配置极大地拓展了世界市场的空间,增强了市场动力,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但是,近年来,不难发现全球经济发展乏力,逆全球化浪潮涌动,贸易壁垒、经贸摩擦接连不断,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制约了全球经济发展,影响了人民福祉,导致一些地区的社会秩序、粮食、能源、医疗等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如何避免在全球化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坠入“冷战思维”的恶谷,亟待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解决方法,让世界经济发展更加能够惠及世界各国人民,以经济安全推动和维护人民生存安全。

二是世界治理格局的深刻变化使人类生存面临新的安全风险。长期以来,西方主导的国际治理模式主要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以维护西方利益为旨归,在一些涉及人类重大利益问题时存在双重标准(如反恐、人权等),出现为了维护西方国家自身利益甚至个别西方国家利益而牺牲他国利益,暴露了全球治理过程中许多不公正、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暴露了全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霸权逻辑、强权思维。这是导致全球治理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冷战结束后开启了新时期,但国际管理体系及其相应的制度安排严重滞后,规则背后的支撑理念也没有根本性演进[4]。全球治理赤字问题给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带来比较严重的安全风险。一方面,冷战结束并没有终结冷战思维,相反,近年来冷战思维还有抬头之势,给地区安全造成很大压力,社会动荡与战乱依然是威胁世界人民生存的一大难题。诸如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的动乱,导致大量的难民潮出现。而个别西方国家在国际外交上出现极限施压,迫使他国妥协、投降,使得一些国际问题与某些国家内部动乱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与跨国犯罪、贫困人口众多等,都给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各国人民的生存性风险不断增加。

因此,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增长乏力以及全球治理的混乱,一方面迫切需要为人类求解放求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另一方面也亟待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持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方法论指引。

1.2 在人民共享发展难题日益突出中为实现人类永续发展提供价值指引

人类步入21世纪,共享的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可。但是,全球生态恶化问题不断显现,既包括自然生态恶化导致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又包括国际社会生态恶化,导致人民难以共享发展成果。这需要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营造世界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态,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美好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成果,提供一种以共享为导向的价值指引。

一是自然生态恶化威胁人类共有的生存空间。进入工业化以来,工业文明替代了农业文明,伴随着人类向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大量的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进而导致自然生态恶化,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而且,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链转移,让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出现生态恶化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递”,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国际公共海域转移垃圾。因此,如何回应人类的生存问题,如何化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进而构建一种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关系,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回应的重大难题。

二是国际社会生态恶化导致人民难以共享发展成果。全球化时代在资本、技术占有绝对优势的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了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技术输出、管理输出、品牌输出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尽管付出很大劳动,但共享劳动成果很少。这样就形成了发达国家处在产业链的高端,并同时阻挠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而发展中国家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形成了一种新的不平等、不公正的国际社会生态。特别是西方的“丛林法则”致使“东西问题”和“南北问题”至今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因而,导致发展中国家无法与发达国家平等共享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共享就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要求。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把共享纳入范畴,为创造更好的国际社会秩序而构建一种更加合理的国际社会生态,推动世界各国共建共享、永续发展,从而为人民共享人类社会发展成果提供方法指引。

2 时代性: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引导世界“百年变局”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指出:“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5]3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也就要立足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深化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把握,辩证分析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生产力快速发展,全面理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各自的深刻变化以及复杂的竞合关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能停留在20世纪的视野层面,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为把握21世纪的世界走向提供马克思主义的图景。

2.1 深刻把握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走向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6]105这两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21世纪不仅要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还要把握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大变局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尽管地区冲突不断,局部战乱延绵,但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各国人民的期盼,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在不断增长。对大多数国家而言,仍然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和平促进发展为重要前提。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世界战略格局出现重大调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国际力量多元化引发的全球治理结构的“大变局”,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重塑世界,带来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方式和国家间竞争形态的“大变局”[7]。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主要问题。面对国际权力结构、全球秩序、全球治理、科技革命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世界往何处去的问题成为21世纪的重大时代问题。诸如对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出的挑战问题,对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提出的挑战问题,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提出的挑战问题等,特别是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问题,既表现出自冷战以来的新样态、新特点,又给世界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给一些国家带来巨大灾难,使得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更加崎岖;同时也有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相互交织的问题,在全球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艰难险阻与惊涛骇浪,都对21世纪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共享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2]因此,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为世界走向勾勒出和平发展的路线图,描绘出共建、共享、共赢的美好图景,阐释人类命运与共的世界情怀,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指明价值方向。

2.2 深化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深刻影响及其意义的理解

在21世纪初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已经开始显现出在深层次上改变世界发展趋势、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样态、改变社会生产状态的端倪。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使得人的数据化与数据的人化同时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认知观念和认知结构。大数据使得数据从原来量的叠加转变为质的飞跃,使原来不那么密切的信息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直接推动信息从“因果关系”走向“相关关系”,进而建构新观念,即由“相关关系”所形成的观念。大数据使得人们以信息的方式存在,通过数据化推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人们不仅以物的存在方式呈现出来,还以信息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健康、消费、交往等方面的信息。在这个一切都可以信息化的时代,让人们感觉未来有许多不确定性,抑或说未来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信息安全的焦虑也就逐渐显现出来。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跟不上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也使得人们对自身的信息安全难以给予足够的重视。

同时,人工智能的“双刃剑”隐忧日益凸显。一方面,人工智能时代已扑面而来,人造工具(机器)的智能化和智能工具(机器)的人化,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观念,特别是智能体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问题。人工智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快速发展,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应用,承担人类诸多领域的劳动(尤其是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如何认定智能体的“身份”确实是一个问题。例如智能机器人能否享有人类的权益,是否享有类似人的社会地位并得到法律的保护,是否享有人的尊严等。另一方面,特别引人关注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体将来是否会成为人类的“掘墓人”?尤其是在未来的战争中使用智能体的风险难以预测。因此,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风险已成为21世纪的一个理论难点。

为此,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引发的世界变革,给21世纪马克思主义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即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重要概念、观点等产生挑战,诸如对共同体的理解。大数据所建构起来的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既有利于理解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又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共同体思想难以应对大数据所创构的数据共同体、信息共同体等,唯有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应对这一挑战。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表现在回应人类挑战时能够发挥思想、价值方面的引领力,因此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8]。

2.3 深入阐释当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深刻变化

当今时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主义已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深刻变化亟待新的理解。毫无疑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成方式、主要矛盾、历史发展趋势等基本论断至今仍然正确。“正像以往小生产由于自身的发展而必然造成消灭自身,即剥夺小私有者的条件一样,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自己造成使自己必然走向灭亡的物质条件”[9]141。马克思主义对“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的重大判断仍然具有解释力。但是,相比较而言,20世纪的资本主义造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等,而21世纪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所面临的问题不同、挑战不同。而与此同时,“当代世界普遍发生的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矛盾的激化,性别歧视、人口泛滥、生态危机等方面问题的凸现,以及近半个世纪以来无产阶级革命的热情低迷和徘徊不前,使得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几乎让位于其他多种形式的矛盾”[10]。从这个意义上说,对21世纪资本主义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原来的解释理论,要深入把握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就亟待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出新的解释范式。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刻变化亟待新的理解。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就与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判断是正确的,对共产主义的预测仍然具有解释力。但是,马克思那个时代并没有出现社会主义,原苏联与中国等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因此,20世纪马克思主义重点聚焦于无产阶级革命,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并通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来推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要总结一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如总结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同时要以史为鉴,总结原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失败的惨痛教训;又要分析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多样性、复杂性,如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此,只有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才能为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思想引领,为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思维、价值思维和方法论思考。

3 规范性: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系统描述和解释21世纪的世界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规范性,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洞察世界的深刻变革,审视世界历史的新变化、新趋势,形成说明世界的“说明书”、解释世界的“解释学”、把握世界的“方法论”,从而形成一套不同于西方解释系统的知识体系。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随着世界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也就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过前两个世纪17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理论。”[3]人类步入21世纪,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如何让21世纪变得更加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亟待许多新实践新理论来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规范性力量,系统描述和解释21世纪的世界。

3.1 形成系统性描述21世纪的世界“说明书”

21世纪被许多人称之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之所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是因为生产力高度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合作的空间不断加大、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相互融合、相互融通的阶段。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人类也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之中,长期以来地区冲突不断,贫困、失业、难民潮等问题的世界性蔓延,给世界许多国家带来了灾难。为此,人们不得不问,这个世界怎么了,人类应该有一双什么样的慧眼去看世界,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说明书”去描述世界?

文艺复兴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国家快速崛起,建立了一套描述世界的系统,其核心是建构了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为核心价值的描述系统,形成了一套说明世界的“说明书”。这个“说明书”既是资本主义开拓世界殖民地的旗帜、方向标,也是称霸世界的“借口”。尽管西方的“说明书”有诸多版本,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认为西方社会是文明的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西方的文明是先进的文明,其他文明是野蛮落后的文明,因而需要以西方文明去“改造”抑或“替代”其他文明。其中,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给出了一个说明版本,但如今让世人见证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方社会矛盾的不断凸显,“后西方时代”日益成为世界反思西方社会的一种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说,福山的这纸“说明书”不灵了,说明不了世界的问题。这张西方“名片”逐渐失去描述人类未来发展及其21世纪世界发展状况的能力。

面对西方“说明书”难以客观描述世界的现实,在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关键时期,亟待建构新的“说明书”,即形成一套不同于西方现在的“说明书”,一套让世界了解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让“人的世界还给人自己”的“说明书”。为此,面对21世纪人类面临的思想困惑和共同性问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建构一套不同于西方的“说明书”,从而让世界人民了解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不是只有一条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还有其他的途径与道路。因此,亟待21世纪马克思主义建构一种描述性的规范,形成更好地能够说明21世纪世界格局深刻变革和描述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说明书”。

3.2 形成系统性解释21世纪的世界“解释学”

面对21世纪初期的发展状况,世人需要一种可以理解并能看到希望的描述和解释。因而,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仅要形成描述世界的“说明书”,还要形成系统性解释世界的“解释学”。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解释学”需要系统描述与阐释人类走向现代化的“两种范式”。人类走向现代化是21世纪的共同课题,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解释范式,即唯有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才能使国家走向现代化。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这被认为或者被描述为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进入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许多经验和做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1]16。这为世界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范式,即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样可以走向现代化。这就需要描述与阐释清楚,社会主义道路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够走向现代化;需要描述与阐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层次建构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的解释范式。在此基础上,系统提炼与阐释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实践经验与理论贡献,形成一种系统性解释21世纪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的“解释学”。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要建构讲清楚资本主义能够走向现代化的“解释学”,又要建构讲清楚社会主义能够走向现代化的“解释学”,从而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拓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更要坚定社会主义国家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信心。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解释学”需要系统阐释好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类未来发展趋势的问题。21世纪的显著特征是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更加需要站在命运与共的角度去审视,形成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因而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形成系统性的世界“解释学”迫在眉睫,主要是形成能够系统性解释21世纪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问题的理论学说与解释范式。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西方的解释范式没有很好地解决人类命运与共的问题,特别是步入21世纪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霸权行径、强权逻辑等做法,造成了国际社会的紧张局势和分裂趋势。因而,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共同性问题,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就需要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发展与创新基础上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建构一套把握21世纪世界发展主题、社会主要矛盾的解释系统和话语体系,有效回应时代课题、应对国际风险挑战,为21世纪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一种具有规范力量的“解释学”。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解释学”需要系统描述与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为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解释学”提供实践基础与理论支撑。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可谓轰轰烈烈,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展现出了强大生命力。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一方面有利于破除世界上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担忧,在世界思想体系中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坐标,另一方面推动中国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一种更加自觉的理论姿态登上世界历史舞台,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特别是2012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了一系列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推动全球治理、构建人类持久和平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而,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在总结提炼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与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能够解释与推动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的“解释学”。

4 整体性: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整体观照人类发展实践活动

“经典马克思主义无论从理论旨趣、文本主题、学科体系,还是根本方法、实践追求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2]整体性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学说具有整体性,作为一种实践指导思想也体现整体性。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一个非常重要的外在原因是21世纪里世界各国遇到的问题具有全球性与交互性,因而需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点对人类的实践、存在和发展进行整体观照。

4.1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整体性的方式出场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135人的社会关系总是以整体性的方式出现,因而人的实践活动也呈现整体性。恩格斯曾经说过,“法国的活动从来就是民族活动,这种活动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的整体性和普遍性”[13]92。这也说明一个民族的实践活动也具有整体性。实践作为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活动,总是以整体性的方式出现。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只有对整体进行把握,才能更加符合人的实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在个体与整体的相互活动中构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循环。把握个体有利于理解整体,把握整体也更有利于理解个体。“正是由于为整体所支配的部分同时又支配着整体,意指整体的意义期望,才得以成为明白的理解。”[14]40在这个意义上,从世界的整体高度去理解各个民族也就提供一种整体观照。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中国的许多事情都具有世界性特性,具有世界意义,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有利于世界发展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也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世界和平也有利于中国发展,它们之间构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循环关系。因而,创新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就需要有一种全球的人类的整体性思维去理解与把握各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发展与世界的互动及其意义,从而增强创新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与实践自信。

4.2 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整体观照

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这种追求既包括每一个个人,又包括人类的整体。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就需要在更高层次上聚焦人类的整体生存和发展问题。一方面,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但是如何守护好这个家园,需要各国拿出自己的政治诚意,拿出责任和担当。以环境为例,当今世界环境污染是一个极大的难题,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一点恩格斯早就警告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5]769这种报复最终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因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仍然面临很大挑战。这些问题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提出了更高更准的要求。另一方面,面对分化的世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迫在眉睫。21世纪世界分化的痕迹日益显露。面对国际的复杂局势,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革中,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审视当今时代发展,为人类指明前进方向需要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方法论指引。习近平指出:“世界命运应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由各国共同分享。中方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6]习近平从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人类命运与共的整体高度来阐释全球治理,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在21世纪的具体实践。

4.3 对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观照

21世纪的生产力与信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具有类的特性,具有更高层次的整体性。当前海量的信息为整体观照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认知基础,而大数据以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推动人类实践的发展,因而我们更有可能站在一个更高平台上对人的实践活动、社会治理进行整体观照。特别是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不难发现大数据在交通、养老、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成为把握该领域的整体性和未来风险预测的重要工具,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信息创构了人的生产生活样态,对实践活动也有一个整体性把握。信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日益起到倍增效果,人的信息化和信息的人化,使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要放到更大的整体中去谋求发展。一方面,信息文明时代极大地推动类的发展,而类的发展又促进个体的发展。换言之,人是类的存在物,个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依赖于类的发展,因而只有放到类中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与传统的实践活动不同,信息文明时代人类的实践活动相互依存度高,损害他者也损害自身,成就他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成就自己,两者构成一种相互性,这就必须要把人的实践活动放到人类的生态中去把握,破坏了人类的生态就等于破坏自身。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亟待在信息文明与人工智能的运用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亟待从更高层次的整体性对现实活动进行观照,从而使理论之树植根于人类社会的伟大实践,又为人类实践活动提供整体观照。

5 实践性: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提供新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的理论,是为人民求解放的理论,其生命力在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而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人类社会美好生活。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17]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创造精神是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类社会美好生活。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对世界格局与人类社会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困境,也就需要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创造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的方法论指导。

5.1 在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中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发展

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既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要矛盾,又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方法论指引,推动了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虽然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败了,但是在推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创性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列宁等领导人在推动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过程中尤其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具有原创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总结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以中国为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10“马克思恩格斯眼中的‘新时代’,依托于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最终实现一个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进而全人类得以实现自由发展的美好社会。”[18]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世界变革,透析国际国内复杂局势,提出了一系列主体性、原创性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都聚焦于解决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和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站起来”主要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富起来”主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强起来”主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中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解决,是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原创性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满足人民需要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新战略,体现了中国实践、发展、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具有很强的主体性、原创性,丰富和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因而创新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基础上来实现。反过来说,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也要特别关照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实践与理论发展。

5.2 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秩序提供新思想新理念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人民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是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过去100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正确的,依然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引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归根到底是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创造人类社会的美好生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为人类创造更加公正的社会秩序提供新思想新理念。长期以来,人类都在为追求理想的社会充满遐想,从空想社会主义走向科学社会主义,从原始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都自由、平等的社会秩序,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难以真正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难以解决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问题。因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别是实现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就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作出历史性的伟大贡献。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公平正义进行了丰富的理论阐释和初步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巨大进步。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更加聚焦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公平正义,为构建更加公正的国际秩序提供新思想新理念。

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思想引领。马克思主义立足于21世纪初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实践形成了一系列主体性、原创性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推动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为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方法与指导。以扶贫为例,贫困问题至今是人类的共同性问题,摆脱贫困过上美好生活是世界各国解决贫困问题的共同心愿。中国在解决贫困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新理念,谱写了人类扶贫史上的绚丽篇章,夯实了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同时,中国积极创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中国价值、人类共同价值等标识性概念,积极推动人民的物质财富丰富与人民的精神境界提升的双向互动,在不断丰富人民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为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永续发展提供思想引领。进入21世纪,人类的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但在创造美好生活过程中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性,越发需要从人类命运与共的整体高度去把握实践。这就亟待增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前瞻性,加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批判性,继续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新的思想武器与解决方案。在解决人类的前途命运方面,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针对世界怎么了、怎么办的难题,针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问题,中国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强调人类命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化全球治理体系,共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在解决人类冲突、促进人类和谐共生方面,中国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思想新理念,强调文明之间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需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等,为化解和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歧视等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新思想新理念。

6 结语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要立足人类整体利益高度,充分考虑人类的生存安全问题,特别是要关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和潜在的安全风险,又要把握世界格局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推动世界人民共享发展、人类永续发展而努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世界历史的眼界、时空交织的视角,由更多关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或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拓展到积极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现了理论境界上的升华。”[19]为此,既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体性、原创性发展,又要充分考虑与各国实践相结合所创立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而形成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多重进路。因此,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把握并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时代性、规范性、整体性、实践性等主要特性,为描述和阐释当今世界格局的深刻变革,为把握人类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认识人类未来发展方向,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应对人类风险挑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说明21世纪世界的“说明书”、解释21世纪世界的“解释学”和认识21世纪世界的“方法论”,从而建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行方案。

猜你喜欢
世纪马克思主义人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世纪赞歌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人类第一杀手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My School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