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宇,黄振中
(1.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2;2.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1]。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2]。说明在经济扶贫的同时也要实施文化扶贫,从文化和精神层面及时补位、造血帮扶,激活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广大贫困地区的希望。因此,扶贫从娃娃抓起意义深远。儿童文学是孩子的第一桶精神食粮,它对于儿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王泉根教授说“儿童文学说到底是为少年儿童、为民族下一代的精神生命健康成长服务的特殊形态的文学”[3]。发挥儿童文学独特的扶贫价值,激活贫困地区孩子的内生动力,提振脱贫的精气神,从思想源头上消除“穷根”,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生活,是扶贫的又一个重要途径。当然儿童文学的扶贫价值的最终实现,需要与扶贫的各个方面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
“治贫先治愚”,广大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如果有了文化和知识,发展就有了希望。治愚要从娃娃开始,儿童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起到引导作用。儿童文学具有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的功能。简言之就是“启智、明德、育美”。如我国最早的童谣、神话、民间故事和寓言,就是为了让古代儿童认知或者接受教育。新时期的儿歌、儿诗、儿童故事、散文、小说、绘本、儿童戏剧等,更全面囊括了“启智、明德、育美”三个方面功能。因此,我们广大贫困地区的孩子如果能在童年阶段就广泛接触儿童文学,如: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和优美意境的各种形式的儿童诗歌,接触数数歌可以促进认知,帮助儿童从感兴趣的事物中记忆数字。如:金进的《数字歌》。问答歌、绕口令都有启智作用,可训练儿童的思维和言语。如:传统儿歌《谁会跑》。游戏歌有娱乐作用,可让儿童在游戏的同时感受生活的乐趣,如儿童都熟知的《丢手绢》。摇篮曲有审美的功能,能陶冶孩子性情,使其感受到美的享受。如: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黄庆云的《摇篮》。而鲁兵的儿童诗《下巴上的洞洞》,就让儿童在风趣、诙谐的语言中懂得了“要爱惜粮食”,道理不言自明。当然童话、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绘本、儿童戏剧等关于勇敢、正直、同情心、亲情、友情的内容,都有助于儿童认识自我、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和自然,形成一定的道德感和审美情趣。如:广西本土儿童文学作家,同时也是笔者所在院校杰出校友的陈丽虹童话《爱读童话故事的树》,让儿童在优美的童话中懂得了热爱学习,关心他人。朱庆坪的儿童故事《张老师的脸肿了》,贴近儿童生活,让儿童在有趣的儿童生活故事中学会师生之爱。儿童绘本也是深受儿童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优美的图画和凝练的文字让儿童感受到人世间的各种美好情感,如有文学类的绘本《团圆》等,也有非文学类的绘本(包括知识类绘本和玩具类绘本),这些绘本主要使得儿童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而且农村儿童送戏(儿童戏剧)工程就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校的张雪门教育实践队的学生志愿者也利用每周五下午以及“六一”国际儿童节等到驻村第一书记所在贫困村的小学、幼儿园开展儿童绘本、儿童故事、儿童戏剧表演与讲述活动等,丰富了村里孩子的精神世界。可见,儿童文学丰富的文类、细腻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活泼的想象力、润物无声的道德感召力都是孩子身心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获得外面世界的知识,启迪他们的心智,活跃他们的想象和思维,激发他们对创造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改变他们的思想、促进未来更好生活起到很大作用。
“精神贫困”是脱贫攻坚最大的“敌人”,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更难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因此,要扶志以自强,真正激发贫困地区人民脱贫的内生动力。儿童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梦想的重要力量,“扶志”当从孩子抓起。对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儿童而言就是扶他们的“精气神”,补足精神之“钙”,使他们学会吃苦耐劳、自力更生、敢闯敢拼。儿童文学是“立人”的文学,一贯以“真、善、美”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其旨在引人向上向善,养成儿童美好的品质,打好精神的底子。正如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认为的那样:“儿童文学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4]。王泉根教授也说“儿童文学是一种重在表现少年生活世界及其生命成长的文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将影响人的一生”[3]。可见,儿童文学是充满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基调也是昂扬、明朗、温暖、快乐。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尤其是作品中塑造的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儿童榜样形象,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贫困地区的孩子的精神世界,让他们认识和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根除贫困。从这个角度上讲,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扶志以自强”扶贫载体。
如:广西本土儿童文学作家王勇英创作的儿童小说,乡土叙事特点明显,她构建的乡土世界,承载着乡土情感和纯粹,以儿童的视角,讲述质朴温暖的故事,传递真善美,语言乡土味十足,充满天真童趣,符合广大贫困地区儿童的内在需求,这样的作品容易让广大贫困地区的孩子引起共鸣。如:她的“弄泥的童年风景”系列《巴澎的城》里,心怀善良烧火老嬷巴澎以及弄泥的妈妈——瓜飞,爸爸——新生,都是真诚善良地关怀着帮助着村里每一个人,不求回报,犹如泥土散发出的清香之味。村野丫头弄泥就是在这样纯粹美好的乡土世界中快乐成长的,性格独立,学会的也是善良和温暖、勇敢和努力。此外,王勇英也书写乡土苦难,却不传递苦难,温柔而有力量,让人看到苦难背后的阳光。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让广大贫困地区的孩子在相同的语境中看到榜样积极向上、努力生活、勇于改变未来的那种自强自立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在脱贫攻坚中的精神引领作用,让儿童文学涵养的“精气神”成为脱贫攻坚的催化剂。
脱贫攻坚最难硬骨头就是思想根源问题和主体意识问题。“等、靠、要”思想不扫除,包办式和保姆式的扶贫终究没有办法达到真正的脱贫,广大贫困地区的人民需要意识到自己才是脱贫的主体,幸福不是靠“等、靠、要”,而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次讲话中提到,扶贫中贫困群众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强调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2]。因此,扶贫更应从娃娃开始唤起他们生命的觉醒,脱贫致富的主体意识。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彰显着儿童的主体意识,承载着成年人对儿童成长为怎样的人的一种期待。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儿童文学家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无不是以“儿童为本位”,直面儿童现实生活,贴近儿童精神世界,激发儿童的主体意识,凝聚一种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正如朱自强教授说的“中国儿童文学在借鉴西方的现代性的过程中,不是造成了自身主体性的迷失,而是促成了主体性价值的实现”[5]。比如:老一辈的叶圣陶创作的童话集《稻草人》,就是专门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被鲁迅誉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茅盾认为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找到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到了张天翼的长篇童话小说,主体意识就更强了,尽管这个主体带着一些政治色彩,到新时期的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秦文君儿童小说系列、杨红樱“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包括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系列等,作家自觉的主体意识也体现在对儿童的主体意识的关注上,反过来塑造的这些具有主体意识的典型可以引导贫困地区儿童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在思想源头上除“穷根”。
三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属于“精神扶贫”的一体两翼,需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无论“扶智”还是“扶志”,最终还是需要通过主体发挥作用。儿童文学本身具备的“扶智”“扶志”的独特优势,最终还是需要儿童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动学习和内化,以文化人,改变现实。如果说“儿童文学”属于“输血”是外因,那么贫困地区儿童自身的“造血”才是内因,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让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才是脱贫致富的关键。
文化扶贫不是孤立单一地抓文化,而是应该与文化、教育、科普等相结合,满足贫困地区人民发展需要。儿童文学的扶贫属于文化扶贫,也属于教育扶贫,儿童文学的扶贫价值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才可使其得到充分发挥。比如:赠送贫困地区孩子儿童文学书籍,更要让他们的家长和老师了解这些书籍的价值和作用,甚至需要通过教师或者家长的共同推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比如亲子阅读,往往成为留守儿童和亲人难得的沟通渠道,使得孩子感受到关爱和亲密,让儿童文学的作用真正发挥。还有通过青年大学生、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到驻村第一书记所在村小学和幼儿园支教、捐赠、帮扶等方式促进文化扶贫与教育扶贫两者结合。
文化扶贫实施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属于文化扶贫,它让广大贫困地区的孩子受益,提高人文素质和思想素养。农民精神面貌变化了,乡村文明变化了,自然促进乡村振兴,是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了反过来促进农民精神文明的提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也指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因此,从某种角度讲,儿童文学扶贫激发了广大贫困地区孩子的内生动力,唤醒主体意识,从思想源头上真正拔掉“穷根”,自力更生,脱贫致富,最终反哺贫困的家庭,影响父母,贡献家乡,振兴乡村。
“一带一路”能为脱贫致富带来什么?贫困是世界很多国家面临的共性问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一带一路”提出的共赢发展、互联互通等在全世界已达成广泛共识。儿童是全人类的共同希望,儿童文学是没有国界的,强调的是全人类相通的、基本的精神要求和基本美德。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人文内涵,让中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走出去,同时引进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各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互联互通,促进民心相通,增强文化自信,共同“扶智扶志”,让儿童文学扶贫经验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