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马工程”的现实境遇与进路选择

2020-01-09 19:10闫伟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青马工程马克思主义者青马

■闫伟奇,赵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青年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007年,团中央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旨在培养青年成为理论深厚、政治素养较高、实践能力卓越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青马工程”列为十项“重点项目”之首[1],其战略地位和育人作用不容忽视。高校推进“青马工程”,对党的壮大、社会主义事业的良性运行、青年的健康发展意义非凡。

一、回溯:高校“青马工程”的探索成效

高校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经历十余年的积极探索,初步形成格局和模式,培育内容不断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式,培养了大量优秀青年人才,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一)建立三级育人格局

全国、省级、高校三级育人格局的建立,使更多的优秀青年学生加入到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从2007年开始,团中央每年举办一次青年大学生骨干培训活动,对全国主要高校大约200名的学生骨干进行集中培训和跟踪培养,采取理论结合实践方式,鼓励他们去接触社会,提高政治素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各省级团委纷纷响应青马工程实施号召,培养本省区域各高校的学生骨干,制定本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计划,通过寒暑假等休息日对他们进行集中培养,培养人数不少于200人。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贯彻省级团委的具体要求,对各院系学生会的学生干部,社团、各班级团支部骨干以及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由于高校进行学生工作涉及到教育、管理、服务等多个领域,大学生骨干是学校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和中介,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培养大学生骨干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展开。譬如,清华大学的学生干部梯队建设,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的“团干部领袖精英培训营”,发挥了学生骨干的模范榜样作用,身体力行地引导青年树立了正确的成长成才观。

(二)形成整体推进模式

青马工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高校要从多方面着力,形成整体推进模式,协同提升工程的培训效果。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各高校提升教师选拔标准,制定严格的教师考核制度,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长期性培养,提升其专业素质,为学生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吉林省推行导师制,建立由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先进人物等组成的兼职导师队伍”[2],对学员的学习、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专业化、深层次的指导。一些重点院校打出名师牌,邀请相关专业的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作专题报告,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高校各学院团委会定时定期组织红色实践活动,弘扬红色文化,向学生传递红色革命精神,以此巩固课堂知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各高校团委积极推动党政部门出台有关政策性文件,加大对重点培养群体中优秀人才的选拔、表彰和推优力度。在多方力量支持下,多数高校逐渐探索出以课堂为中心,以师资为保障,以政策为导向的整体推行模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三)拓展丰富培养内容

各高校“青马工程”不断发展,坚持用前沿思想武装新时代青年群体,使培训内容不断丰富。国家最初实施“青马工程”时,主要培养内容是提升大学生理论学习素养和实践能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培养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五个方面,高校“青马工程”培养内容不断充实,在进行传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基础上,加入了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支农支教志愿服务项目、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内容,加强人才培养力度。2012年5月,长春师范大学启动“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信仰教育为核心,形成目标明确、保障到位、体系完善的培养模式,创新了培养路线,为青年打造了成长成才平台,对培养内容和形式的优化进行了有益探索。哈尔滨师范大学组建宣讲团,开展了“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等十进宣讲活动和“送政策、送科技、送岗位、送信息、送温暖”的服务活动,使大学生骨干从传统的理论学习者转变为实践者和服务者。我国进入新时代,各高校为了深入贯彻中央共青团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指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等前沿思想武装新时代青年群体,为“青马工程”的后续推进提供了有效借鉴。

二、境遇:高校“青马工程”的现实挑战

随着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逐渐暴露出培养对象认知不足、培养方式缺乏创新、培养过程长期性不足等问题,需要高校分析原因,不断优化培养工作。

(一)培养对象认知失真,态度消极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青年群体中蔓延,导致一些青年理想信念模糊,未能认知马克思主义对我国以及自身发展的指导性价值,参与培训的动机、态度及积极性呈现消极倾向。学校培训一味追求理论的灌输和宣传,忽略培训对象的主体差异和接受水平,使其思想环境与之产生抵触和排斥,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消解了“青马工程”实施效果。部分学生赋予“青马工程”学员某种功利性价值,认为此身份有助于评奖评优,因此积极参加“青马工程”培训。个别学生由于起初不了解“青马工程”的实施意义和具体要求,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发现培训的内容和难度与自身设想有较大差异,参与培训的热情度和积极性下降,思想行为出现被动倾向,阻碍了学校培养工作的进程。

(二)培养方式缺乏创新,内容形式化

“青马工程”培养人才的全面性和潜在性使高校将青马培训课程等同于通识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导致培养方式缺乏创新。培训方式大部分沿用过去讲座、报告或者讨论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式,未能在大思政格局下整合多样的培养方式。譬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讲座未及时结合时事热点,导致内容缺乏引领性和时代性。学校召开的学习先进人物精神座谈会形式大于内容,讲大话、说套话成为常态,缺失与学生语言风格相契合的话语传达,使学生参与活动的意愿和兴趣减弱,削弱了培养效果。学校过于重视理论学习培养,缺乏研究型、实践型的培训方式。实践活动多以参观为主,缺乏操作性,使培养对象缺少问题意识,缺乏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素养要求。

(三)培养过程短期为主,效果表面化

短期的校内培训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成才的规律,消解了青马学员的理论内化程度和实践深度,使“青马工程”实施效果浮于表面,不利于青马学员身心健康的长远发展。高校对青马学员的培训主要是利用在校期间的周末进行,培训周期为1到2年,短期的培训时间易使学校的监督力度不足,不能及时察觉和处理在培训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短期的培训过程体现在学校缺乏培训结束后的总结和反馈,忽略了对学生的态度、思想状况的定期评估,因此未能根据学员具体情况有效调整培训方式,导致学员思想消极、行为懒散等问题不断发展恶化,削弱培训效果。学校对于接受过培训的毕业生未能进行持续跟踪培养,割裂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性,不利于学校获取他们的动态发展情况,以及改进培养方案。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高校应制定完整的培养体系,注重理论塑造和实践深化的长期性,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品格,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展望:高校“青马工程”的进路选择

高校“青马工程”面临的现实问题制约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发展,高校要从培养主体、培养方式、管理机制三方面探索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发展进路。

(一)根植学生主体,遵循育人规律

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展现“青马工程”的培育效果,因此高校培养工作必须根植学生主体,增强培养实效。高校“青马工程”要遵循学生知、情、意、行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学生的思想内化与行为外化。高校制定的“青马工程”培养标准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操性,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现实问题,体现其前沿性和时代性,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学生面临着利益冲突、价值选择等心理困惑,高校要展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情怀和温度,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价值,通过给予学生心灵关注、建立情感桥梁,赢得学生信赖。高校要提升学生自我培养能力,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和开放思维的养成,使学生内心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准则。

(二)创新教学模式,坚守课堂阵地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校要坚守课堂阵地,使各类课程包括培训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完成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各类课程应积极融入思想政治课元素,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形成协同效应,使培训对象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品行和素养。课程教师要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渗透,做到思政课和其他课程的有机融合。课堂内容要将理论难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相结合,设置理论专题,打造研讨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活跃的思维方式,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与行。要以第二课堂为延展,建立志愿服务基地,赋予志愿活动稳定性和持续性,使青马学员积极践履个人品德,提升既有的道德水平。要丰富对外交流的平台,及时更新对外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开阔思维视野,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真用。

(三)健全管理机制,保障培育效果

高校“青马工程”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要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培育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力度,将“青马工程”落到实处,保障培育效果。高校党委要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领导学校相关部门制定严密的培养方案、内容和细则,要统一调配培养资源,支持学校具体培养工作。在党委的领导下,高校要制定严格的选拔机制,全方位考察学员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平、学习精神等品质,实施公正公开的选拔流程,层层筛选青马学员,保障“青马工程”的严肃性和正规性。高校要加强培训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及时解决培训中展露的负面问题,从源头上斩断细微问题的蔓延可能,适时引导和修正学员的思想。应对学员展开定期考核,将考核结果划入个人成长档案,纵向考察学员的发展动向。对培训结束后的完成度应及时总结经验,改进培养细则,做到有效监督与管理。对于已经步入社会岗位的青马学员,高校要推进跟踪培养机制向纵深发展,扩展学校与学员工作单位的双向联系,实行一定激励制度表彰优秀学员,为学员继续开放学习平台,让学员不断发展进步。高校在选拔、监督、考察、跟踪培养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有利于在整体上保障“青马工程”的实施效果,促进青马学员的高质量发展。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一项战略性事业,对于党的执政基础、国家的未来、青年的良好发展尤为重要。高校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勇于迎接挑战,积极探索“青马工程”发展进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猜你喜欢
青马工程马克思主义者青马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参考答案
李大钊及其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
高君宇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
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四化”研究
高职院校“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衔接路径探析
信仰教育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青马工程”在高校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