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红 刘纪刚
(1.沈阳建筑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68;2.沈阳音乐学院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81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促进机会均等,重点是保障人民群众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1]。2017年3月1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着重强调了“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为重点,着力扩大覆盖范围、补齐短板、缩小差距,不断提高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2018年7月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经济、文化与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较低。近年来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但因基数较大目前仍存有一定的数量。2020年1月2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09万人,下降66.8%;贫困发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2]。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2020年1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要求,确保实现现行标准下剩余贫困人口、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要求“抓紧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应该更强调其缩小差距、促进公平的目标[3]。
199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4]中明确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并在脱贫攻坚战略中进一步明确文化扶贫的定位和作用。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5]强调了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明确了图书馆的作用:基本实现每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因此贫困地区图书馆开展文化扶贫,对实现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文化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文化扶贫是一种开发式的扶贫方式,通过提高贫困农民的整体素质,以提高其挑战贫困、摆脱贫困的能力,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贫困地区图书馆的基本任务是开展社会教育、普及科学知识[6]、保障和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农村居民提供均等化的文化服务和低成本地获得文化及科技知识的学习平台[7],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因此在贫困地区开展文化扶贫工作,确保贫困人口获得基本的文化服务是贫困地区图书馆的根本职责所在,“作为公共文化主体的图书馆在文化扶贫中也是主力军”[8]。另外,文化扶贫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依靠公众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通力协作,形成文化扶贫的合力。在社会主义中国,任何社会机构或组织,在履行职能、彰显作用、体现价值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责[9],如更快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地促进地区文化发展等。再者,从国家公共文化发展战略和扶贫攻坚的现实要求出发,图书馆是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参与农村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助力提升扶贫对象自身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10]。
第二,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11]。2015年文化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公共图书馆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12]。
贫困地区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应严格按照《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按照国家扶贫攻坚与公共文化发展战略,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开展文化扶贫,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近年来,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基层图书馆的投入力度,但贫困地区图书馆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经费短缺、资源单一匮乏、设备陈旧老化、理念滞后、管理机制不健全、机构不合理、服务人员缺失、素质偏低、技术落后、服务手段单一、服务水平较低、服务效益不明显,开展服务活动数量少,公众参与程度低[13-15]。图书馆文化扶贫存在扶贫主体单一、文献资源同用户需求配置度不足、基层馆员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认可度有限等问题[16]。因此,笔者认为,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贫困地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公益性、教育性、文化性的职能,在履行文化精准扶贫责任与使命中采取以下策略。
贫困地区图书馆是当地标志性的文化机构之一,为积极引领当地的教育文化健康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应改变图书馆现有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加强图书馆自身的建设。
3.1.1 打造公共文化空间
2009年国际图联卫星会议提出的“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为农村图书馆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模式——图书馆不该只是一个用于藏书和读书的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成年人口整体阅读能力严重偏弱的情况下,为农村居民打造一个能满足其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空间”是比较现实的选择[26]。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有一个精辟的概括:尽管人是生活空间的创造者,但空间也是有生命的,它能够影响人、塑造人[17]。贫困地区图书馆的空间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成集图书借阅、技术普及、职业培训、休闲娱乐、?信息交流、文化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文化空间[26],例如建立亲子阅读室、老年人活动区、朗读亭、地方文化影视区、技能培训教室、盲文专区等。图书馆打造具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吸引力的公共文化空间能影响人、塑造人、激励人,使图书馆充分履行文化扶贫的责任和使命。
3.1.2 强化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人员是图书馆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贫困地区图书馆人员队伍,是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力量。图书馆即使拥有出色的建筑,完善的藏书体系,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如果没有有素质、有能力的图书馆员,图书馆及其资源便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为民众提供均等化的文化服务便无从谈起。基层图书馆及政府需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完善贫困地区图书馆人员的配置,助力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1)在人员队伍结构上,馆长最好是公务员,因为这样的行政职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图书馆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副馆长可以是公务员也可是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主要负责在宏观层面上把握图书馆发展方向和政策;图书馆聘用人员则为图书馆的专业人员[18],主要负责文化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这样的人员结构,为贫困地区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在采取有效激励措施方面,政府可与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分数线,将贫困地区的学生送入相关院校进行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定向培养,毕业后回当地图书馆工作;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待遇:图书馆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图书馆工作1-3年,优先考虑晋升职称。另外,可返聘有文化素质的退休人员,如已经退休的中小学老师,协助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再者,可定期组织年轻馆员外出培训考察,提高业务技能与专业素养。完善的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为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提供人力保障,图书馆可定期组织馆员下村、(村民)组、学校、企业等单位搜集他们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送书下乡、知识讲座、文化知识竞赛、读书论坛等[13]活动,并宣传推广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带领他们“走进”图书馆,使之享受到均等化的服务。
3.1.3 构建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图书馆文化扶贫过程中,资源是文化扶贫的物质基础。图书馆除了配备完善的软硬件设备设施外,需要构建完善的信息资源体系。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的根本。(1)图书馆应根据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文献需求特点,建设具有实用性、针对性、教育性的馆藏,且与“农村书屋”统筹协调,建立统一书目,实现馆藏资源均等化共享。(2)寻求支持。有学者研究认为,社会关注和帮扶是促进贫困地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19]。近年来,城市及高等院校图书馆在扩充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存有富余的纸质文献[20],贫困地区图书馆可有针对性地按需索求。(3)加大数字资源的建设与整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阅读趋势明显,但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且拉大了贫富差距[21]。无间断、不受时空限制的互联网服务是提供信息资源均等化服务的重要手段。贫困地区图书馆应该加大电子资源的建设。根据村民的文化需求,购置数字资源,整合互联网OA(Open Acess)资源,申请远程索取相关部门的各种数字资源,向贫困人群推送国内外书刊、各种类型的讲座课件、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资源、致富信息、法制知识、多种休闲杂志、音频视频等公共资源,通过IP地址控制的方式,开放公共电子资源的馆外访问服务,将文化资源传递至千家万户,让村民真正享受均等、自由、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13]。
当然,图书馆的建设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外,亦需要有财力的支持。当前贫困地区图书馆的建设受财力的制约[22],当地政府需通过“差异因素分解”“均等化效应测量”等方法,构建以基本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的财政保障机制[23],为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贫困地区的人口,按照年龄结构划分为学龄前人口、学龄人口和成年人口3个群体。按照是否有追求享受公共服务的意愿,分为有和没有两个群体。其中,主动追求享受公共服务、愿意接受文化帮扶的多为学龄人口和部分有一定学历的成年人口,这部分群体是扶贫对象的首选。
3.2.1 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理想信念、文化素养的培育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学龄前儿童多由老年人抚养,亲情和教育的缺失造成贫困地区留守儿童价值观念缺失、知识面狭窄、文化生活单一、性格孤僻[24]。儿童是祖国的希望,贫困地区的儿童是改变经济生活的后生力量。图书馆对学龄前儿童开展心灵辅导与教育援助外,应采取各种活动培育理想信念、文化素养,培育奋进的种子。开展“克服家庭经济困难奋发求学最终脱贫致富的榜样(榜样最好是当地的)”真人图书的教育;馆员(或聘请文化志愿者)利用寒暑假,培养儿童阅读兴趣,进行基础文化知识的辅导,开展阅读小达人、汉语拼音书写大赛、识字大赛、唐诗背诵大赛等活动,播放思想教育及亲情教育影片。“广东文化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组织协助图书馆开展特色活动,其中,少儿部开展的“小雏鹰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入选文化部2015年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案例[25]。
3.2.2 对学龄人口开展亲近文化、深植理想的实践体验
(1)贫困地区人口中,学龄人口已经成为衡量农村居民文化(信息)需求的指标性群体,与成年人口相比,学龄人口无论是在信息形式结构,还是在信息内容结构方面,都是农村图书馆最具潜质的消费群体[26]。他们首选的信息形式除了文字媒介外,数字媒介也颇受青睐。贫困地区图书馆除了购置各年级各学科的教辅纸质资源外,应加大电子文献的整合与推送,利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积极推送专题培训等各种讲座。再者,应该购置公共文化专题数据库,包括电子版文献、纪录片、宣传片、影视资源等类型。
(2)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缓慢,数量有限,导致贫困地区人口不能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例如沈阳市的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科技馆、辽宁省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具有文化性、公益性与教育性,对于城市特别是沈阳市的人口来讲,参观这些文化设施较贫困地区的人口容易得多。因此,为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人口特别是学龄人口开阔人生视野,增强感性认识,强化成长实践,贫困地区图书馆应该积极与“驻村干部”密切联系合作,求助图书馆学会及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相关部门协调,寻求社会爱心人士资金支持,分批分次地对农村学龄人口开展“带领出去、亲近接触、感受文化、种植理想”的文化活动,让贫困地区的学龄人口实地参观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感受文化的力量,丰富课外知识,培养爱国情怀,激发求知奋进精神,进而影响、带动周围同龄人口,形成积极奋进的求学氛围,助力理想信念的培养,助推其成长成才。例如2019年7月13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就联合阜蒙县七家子镇小学、汤头村和宝珠村,组织开展了教育扶贫“大手拉小手”主题活动[27]。
3.2.3 对成年人口开展脱贫技能的培训
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推动及脱贫案例的积极影响下,贫困地区成年人口中,有部分具有强烈的文化诉求,有主动脱贫、艰苦创业的想法,愿意接受新科技、新技能的培训,这部分群体亦是重点扶贫对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贫困地区图书馆应积极配置、推送对口专业技能文献资源,包括纸质期刊、数据库、视频培训课程等,开展当地“产业家”的现场培训等。另外,要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的桥梁作用,协同劳动部门,求助专业人士(如高校专业教师),以远程培训或者真人图书的方式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利用在校大学生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建设的方式,针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种植技能提升开展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员搜集信息、推送信息强的优势,对劳动力提供各种技能培训的机会,与培训相关单位取得联系,协助落实各项培训事宜。高职院校为贯彻落实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有关要求,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对社会扩大招生,其中招生对象包括农民工,特别是贫困地区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民工[28]。辽宁金融职业学院[29]、辽宁建筑职业学院[30]均开展了此项工作。贫困地区图书馆应该与相关学校招生部门取得联系,协助扶贫对象接受培训。再者,贫困地区留守的妇女或劳动力,他们生活压力大,缺少幸福感,对他们进行电商或微信销售平台的培训,销售农产品,例如朝阳大枣、小米等,使之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提高获得感与幸福感,进而增强脱贫意识,培育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决胜收官之年。学者认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应该更强调其缩小差距、促进公平的目标[2]。贫困地区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贫困,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图书馆应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建立“精准扶贫机制”[31]的前提下开展阅读推广、信息咨询、技能培训、知识讲座、公益文化培训[32-33],助力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外,与社会各界密切协作,开展以贫困地区居民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扶贫活动,助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