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楠
(山西医科大学 管理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1)
“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永恒基本主题。由此,不断对这两个基本主题施以学理性思考是教育研究者所需关注的重要问题。英国哲学家洛克对理智教育问题有着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洛克对于理智教育问题的思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度理解其对于教育问题的形上哲思,而且也有助于我们理性审视其之于新时代的教育意蕴。
理智教育是洛克所提出的有关教育的重要理念。其中,以求真涵养理性和以理解孕育新知为洛克理智教育的重要构成。
个体的理性是心智中最为重要的能力。洛克所倡导的理智教育正是以促进个体理性的养成为旨归。观念引领相应的行动,其是感知所指向之物。[1]21在洛克看来,基于观念的行动需要借由理性导引自己的欲望和意志。有了理性的支撑,个体在直面欲望和意志的驱动时就不会迷失方向,而是赋予其意义原型,从而不断丰盈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如此一来,基于此孕育而生的理想个体的原型如何呢?洛克眼中的理想个体,“既能通过体力劳动来满足身体方面的需要,也能够运用理智来认识真理,生产知识。”[2]146-147基于此,完整意义上的个体无疑需要同时从事身心两方面的劳作,从而让身心从中得到丰富和舒展。作为一种内在品质和能力,理性在个体成人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在现实实践中,理性如何养成呢?
以求真涵养理性是洛克关于理性养成的重要阐释。追求真理是个体的神圣使命[3]187,也正是在完成神圣使命的过程中个体不断以求真养成理性。那么个体该如何寻求真理呢?洛克针对个体如何寻求真理提出了相应理路,他指出个体应当运用自己心智的力量,从事精神生产活动,创生知识,不断丰盈自身的内心精神世界。而求真是一种内在理念,标明个体对真理的已有确切认知。基于这一内在理念的现实行动,无疑于无形之中接受了理性的审察,进而能够帮助个体作出相应的理性抉择。“现代人要摆脱欲望和意志的支配,充实空虚抽象的自我,需要用真正的观念和知识充实心智,去认识和寻求真理,这样才能为自己找到在世界中的位置。”[2]92有了理性的引导,个体在做出行动时能够切实以善为真正旨归。“高度主观的心智结构要求每一个体只有在心里有了自己确信的是非对错,才不是空心人,只有知道善是什么,才能真正地践行善。”[2]95唯有建基于理性审视的欲望和意志,方可以真正的善为旨归。而个体只有依凭理性认识到真正的善,实现有关善的理念说法和现实活法的统一,方可成为真正完整的自己,进而获得自由。另外,个体唯有服膺于自己所认可的真理之道和践行之路,才能形成自己真正的自由和道德坚守,养成以求真涵养理性的卓越品性。
在洛克看来,“个体运用理解获得知识和真理的过程,同样是一个劳动生产的过程。”[2]97个体通过对于知识和真理的理解,不断促成新知的诞生。在这一意义上,对个体施以理智教育即意味着个体通过自身理性获得对于知识和真理的理解和再理解,以此不断丰盈自身的心智。这就需要理智教育在帮助个体如何运用理解力获得智识提升方面提供有效策略,以此促进个体不断扩充自身的原有智识体系,过一种更为理性的智识生活。在智识生活中,如何促进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产生意义关联,达成知识之间的联合是运用理解力的重要内容。在他看来,一般而言,知识的有效习得源于经验。这就需要个体不断总结和凝练已有经验,形成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而理解力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洛克特别注重对于个体理解力的培养。他认为,“理智教育的基本逻辑与身体教育和道德教育一样,在于要打造出创造知识、认识真理的‘好手艺’”[2]98。而这一“好手艺”所指向的正是理解力,这就意味着经由理解力进而创造新知乃是其根本旨在。那么这一理解力如何形成呢?
洛克认为,“白板一般的个体心智接触到现实世界,首先获得的是简单观念。”[2]99而个体心智在对这些简单观念形成一定认知之后,个体随即就会将心智的力量运用于已有观念认知体系,对其施以加工。基于理解力的观念加工,随即形成了新的命题。“如果加工后的命题正确表达了我们想要表达的心智中观念之间的联系,个体又把握到了这个命题,而这些观念间的联系又或是符合它们所指代的外界对象,或是自身表达出了某种真实的事理,这些命题就成为了真正的真理。”[2]102这也意味着我们在这一行动之中不断完成着求真的神圣使命。我们的知识之所以为真,只是因为在我们的观念和事物的真实之间有一种契合。[2]103这样一种契合是真知的重要表征。在这一意义上,个体可以通过心智的劳作,经由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经验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个体学习和求知的过程,是从迷茫、不确定向清晰、确定的一种转变。经历了这一过程,个体方可摆脱虚无的空心状态,省思人之为人的本质和使命,获得人应有的内在规定性,不断促进新我的诞生。
有关洛克理智教育的内核,正是要涵养个体独立自主的理性能力。那么,在洛克看来,如何开展理智教育呢?其实践理路具体涉及哪些方面呢?
求真的本真指向决定了知识的开放性。这就意味着“知识是要拿出来与他人相互交流、讨论的,是社会的共同财富。而且这种交流和讨论应当是为了真理本身。”[2]111求真的本真要求需要不同学习个体彼此联合,形成学习共同体,彼此间在求真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涵养理性,实现彼此的共同成全。
首先,在洛克看来,学习共同体成员是普遍的人,而非单单属于某个阶层的绅士。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个体,其心中应当具有坚定的信念,并不懈追求和坚持真理。同时,“个体还应当具有基本的自然和道德方面的知识,思维清晰、敏锐、善于观察,喜欢读书和思考。他应当谦虚谨慎,善于听取他人的看法,但不轻信盲从,独立思考并能坚持自己的合理见解。”[2]147而这些方面理应是现实中每一个个体均需具备的优良品质。个体来到世界,是空虚而无规定的存在。他不断地思考和欲求着,不断认识人之为人的本质和使命。因此,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使人重新获得规定,使人成为人。个体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行动,不断塑造和提升自身的良好禀性和内在品质。
其次,学术独立是学习共同体求真交往的重要条件。学术独立首先需要个体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独立思考这一能力也是学习共同体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追求真理、独立思考是爱智、求智的学术活动。学习共同体在爱智、求智的过程中,不断丰盈着自身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在求真的过程中,学习共同体需要切实思考知识与人以及知识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具体包括知识的目标是什么,知识为谁服务等相关主题。对于这些主题的思考,同样涉及个体自身的理解力,理解力的有效运用有助于通透地理解知识。究其实质而言,知识习得不同于真正理解,真正的理解涉及个体在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中所处位序的确切认识。就学习共同体的求真交往而言,其根本旨在为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之中孕育真正的理解,产生真正的知识。而这一真正的知识不只是包括知识的显性方面,而且也关乎知识的隐性方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同构成了知识的完整性。
再次,从词到物,从语言到知识,从故事到思想,洛克以此为线索为我们勾勒了个体学习的基本内容。经过了这样的教育,个体白板一样的心智获得了许多相关的观念,随即开始能够从事合乎逻辑的思考。“洛克并没有给孩子的心智填充许多观念和思考。他所推荐孩子学习的知识,与具体事物相关得更多一些。对世界更为抽象的认识,必须以对事物和事情的经验观念为基础。”[2]132洛克清楚地看到,高度主观抽象的人,只有心中有了自己的观念和思想才能获得真正的确定性。不过,要获得这样的财富,仍然要依靠心智自身的力。[2]134心智自身的力能够帮助个体确立观念和思想之根,夯实个体学习所需的基本学养。
最后,共同成全是学习共同体求真交往的重要指向。洛克理智教育的最根本目标就在于塑造出心智理解力的理性品质,从而使人达到真正的自由。理性分为经验理性和逻辑理性两种类型。其中,前者无需抽象的理性思考,关键在于经验的积累,后者需要通过思考,在条件和结论之间建立起联系。[2]138个体的意志唯有基于理性的引导方可赋予规定性,才能实践真正的德性和善。在《论指导理解力》中,洛克多次反复强调,要先悬置来自外界的意见,再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思考和审察,而后再给予同意或者反对。心智经过如此的劳动,人才能摆脱意见的约束,实现理解的自由。[2]141栖身于社会之中的个体,能够通过与他者的交往和沟通,将物质产品和精神财富广泛运用于社会,增进社会的共同福祉,实现共同体成员的彼此成全。
无限完善是人之为人的重要使命。其中,无限完善也涉及个体理性。理性之于个体而言,是其成人的关键性质素,而教育作为成人之学的活动,无疑需要以追求理性和培养个体的心智能力为目标。由此,如何获得和完善理性能力呢?洛克指出,在经验理性方面,最好的锻炼方式则是观察事实。现实的经验观察,使人能够懂得事物和人情的一般规律。不过,洛克并不认为个体一定非得亲身体验才行,独自投身社会进行观察也会有许多危险。[2]140由此,个体理性能力的锻造与其对于事实的观察密不可分。置于真实的教育实践场域之中,对于其中所发生的现象以及所产生的问题,无疑需要个体自身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当事人的姿态进入对于问题本身和高于问题本身的思考之中,寻求自我和周遭环境的一种意义关联。而这种对于现象和问题的思考,即是个体自身所运用理性的过程。正是融入了理性,个体才会有智识资本更好地去诠释现象和问题。
任何改变均需要置身其中的切实行动,而非旁观式的言说和思考。这就需要个体基于自身实际开展相应的行动,以此促进自身心智的不断完善。在洛克看来,个体如若想获得自身对于事物抑或问题的理性认识,有赖于与他者的相互交流。而这一与他者的交流即是有助于理性养成的教育实践。洛克将人称为理性的造物。由此,洛克所倡导的理智教育,正是在于点燃个体心中的心智之火,以此促进个体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他者、自我和社会以及自我和自我之间的内在关联。身处于社会公共生活之中的个体,理应彼此沟通和交流,通过交往不仅促进了理性的运用,而且也促成了理性的丰盈。不同个体通过交流了解认识了事物抑或问题的不同理念、视角和方法,形成对于事物抑或问题的整全性认识,进而让心智获得更大的自由,孕育更多的力量。
教育旨在帮助个体经由一种状态不断转向一种更好的状态,以此促进个体的整全性生成。其中,智育在个体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智所指的是个体在生活、事业中,在认识自然、社会并作用于自然和社会中所具有的学识、才能、智慧等。”[4]84洛克所倡导的理智教育旨在帮助个体锻造心智理解力。而心智理解力的锻造则是智育所需注重的重要内容。有了良好的心智理解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思考和理解自我的一切遭遇。同时,心智理解力还有助于个体更好地思考现实问题,秉持问题意识,发现思考的乐趣,真正涵养自身的向学之心。有了向学之心,当下教育实践中所存在的诸如课堂无提问现象、独立思考尚显不足的问题就能够得到相应程度的应对。此外,有了心智理解力的支撑,个体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我和认识自我的使命,不断提升自我的生命质量和境界。我们之所以具有求真之心,根本缘由在于心有惑,欲解惑。在这一意义上,面对新时代这一时代背景,我们的理智教育需要在引导和启发个体上有所行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其中,引导,即指引导个体不断认识自我,理解人之为人的本真使命,深思自己和社会的内在关联,领悟自身如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启发,即启发个体深入系统思考所学知识与自身生命的内在关联,这是一种切身之问。在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理解力的过程中,不断促使个体提升自身智识,完成新我的锻造。
洛克的理智教育,之于个体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在于帮助个体形成生命实践的生存方式。其中,洛克所倡导的心智理解力的培育和运用,本身即是一种生命实践的本真样态。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之下,理智教育重在帮助学生形成生命实践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所体现的是一种关系性视角,这种关系涉及个体与他者、个体与社会以及个体与自我的存在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引导个体树立置身于历史与时代之中的大视野和大格局,以本真的生命样态和精神面貌认识事物,感知周遭。此外,对于学校教师而言,需要切实思考关系性视角的应对理路,提供关系性视角下有关生命实践的学术言说。“所谓以生命实践的方式,研究理论与实践,就是基于置身式的态度,将思想者研究者的生命置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现场之中。”[5]369这就意味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所需思考的重要内容,同样需要教师提供关系性视角的学术应对。这就要求教师要基于自己的学术立场,围绕个体生命实践这一研究对象开展深入系统研究,不断扩充两者关系研究的知识谱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理论与实践开展双向互动的过程,既是个体生命实践的体验过程,也是一种个体生命实践的切实在场。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之下,教师需要基于生命实践教育理论,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育学生理智力的途径,真正帮助学生在生命实践中达致理智力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个体内在精神力量的不断成长,培育其生命实践之自觉。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体都有其相应的社会角色,践行好相应社会角色的责任则是每一个体应尽的义务。而个体之所以接受教育,之所以不断求真、不懈求知,旨在帮助自己更好地认识自我,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安顿自我。个体安顿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运用自身理解力不断认识关系和应对关系的过程。这其中就涉及个体如何看待自我和自然、社会及他者的关系问题。作为栖身于公共生活之中的个体,无疑需要将自我和公共生活产生意义关联,形成自我对于生活中事或物的理性认识。那么,个体将以何种态度融入公共生活,表达公共生活?毋庸置疑,个体需要对自身所栖身于其中的公共生活以及对其所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专业研究,不断提升自我看待公共问题的公共智识。每一个体在现实生活之中都有自我所主攻的研究方向,这也是其在现实生活中立足的重要资本。这就需要个体在介入公共领域和表达公共文化时,践行有着自我生命实践的学术言说方式,呈现对于问题的专业学术解释。基于此,个体需要以自身学科专业立场提供基于内在理解力的专业言说,以强有力的专业言说和应对方案增进社会整体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