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攀 朱伟群 李启秀 王丽君
(1. 湘南学院 临床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2.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湖南 郴州 423000)
当前,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开展了古典文化通识教育课程,但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中鲜有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不利于我国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培育学生的中医文化基本功、促进学生科学认知水平提升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从长远角度来看,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人文通识教育中缺乏中医文化知识,也会对中医药行业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笔者拟对该情况进行研究。
从地方综合性院校的通识课程教育实施现状来看,高校对于通识课程教育的认知始终存在一些误区。学校通常将通识课程看作一种文化素质教育,将其和专业教育区分开来,简单理解为一种认知提升教育。许多地方性综合院校都将文化通识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校对文化通识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直接导致学生忽略相关课程内容[1]。许多地方性院校学生学习通识课程只是为了满足学校的硬性课程学习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还有部分学生的上课态度不认真,课堂学习敷衍了事,这样的学习态度也导致文化通识教育失去了原有的教育作用。仅仅出于满足通识教育要求而设置的相关课程,不仅无法体现通识教育的情感性和人文性,而且占有了高校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
院校对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和对于通识教育的理念认知不全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地方综合性院校的教学资源本就相对紧张,每位教师一人多课教学,对通识教育的重视性不如其他课程,更倾向于将教学精力放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制作通识课程时的态度不够严谨,课程制作完成后也不注重对课程进行宣传,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认知程度不充分,这往往就会导致教师所准备的通识课程由于上课人数不多而被迫取消。除此之外,部分地方综合性院校将通识课程看作一种概论型课程,只追求最基本的效果,整体教学质量不理想。
地方综合性院校的通识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必修课主要为英语、计算机、政治教育等类型的课程,这部分课程为国家规定的高校必须开设的通识课程,并且这部分课程几乎占整个通识课程教育体系70% 的内容,由于必修通识课程所占的教学比例过高,可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和学习的选修通识课程教学比例就被压缩。由于教学时间有限,院校在文化通识课程选修课领域的课程设置通常非常单调,课程覆盖面积小,一些相对有趣的通识选修课名额极少,学生很难选上[2]。还有部分课程教学门槛极低,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却因为几乎每一名教师都可以实施教学而大量设置,如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这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单调乏味、课程实用性不强,并不能被称之为实际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课程。
中医文化融入地方综合性院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中医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经过不断的实践检验,已经证明其是优质传统文化,具有教学实施必备的科学性基础[3]。其次,医学类学科教学对于学生素质水平的要求通常都较高,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但对于医学知识感兴趣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多,有必要在文化通识课程中设置相应课程。同时,中医文化课程包含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但在知识的难度层面更加偏重文化性,学习难度比其他类型的医学课程更低,更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再次,中医文化通识课程的教学是对医学类知识的教育,同时包含许多传统文化知识。在院校文化通识课程教学中设置中医文化课程,有利于充分发挥通识课程的文化传承作用,从而提升传统文化在现代高校教学中的质量。
总体来说,中医文化课程的实施与地方综合性院校学生的现实需求相符,其作为文化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地方综合性院校可以在自身文化通识课程中增添中医文化课程,合理定位中医文化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对于通识课程,教师应切实转变观念,全面认识到通识课程对学生知识层面提升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多元知识体系的构建。为此,高校可以将通识课程也纳入课堂必修范围,为课程设置相应学分,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修完固定学分才能顺利完成学业,从而达到端正学生对通识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态度。在具体实施中医文化通识课程时应选择合适的教师,确保教学内容的质量。同时,明确中医文化在通识课程中的定位,增加相关课程的设置,加强学生对中医文化通识课程的重视。
当前,我国高校文化通识课程教学效果无法保障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专职课程管理机构缺失有关。因此,地方综合性院校有必要设置通识课程的专门管理机构,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秩序能够得到保障。为此,地方性综合院校应当设置专门的教学规章制度以及学生的文化通识课课程管理机构,管理通识课程的选课、考核、考试等各项工作,确保通识课程正常进行。当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成立了通识课程教育管理专业机构,地方综合性院校可以充分借鉴这些高校的通识课程管理经验,设置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通识课程管理机构。
保障中医文化通识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地方综合性院校也有责任保证自身的文化通识课程教学资源充沛,课程内容质量优秀,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地方综合性院校在开展中医文化通识课程教学前,应当对学生进行广泛调研,确定学生感兴趣的中医文化学习方向[4]。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师的教学素质实际,制定出一套优质的中医文化通识课程。针对当前我国地方综合性院校教师资源相对有限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引入优质中医文化教育网课等方法,借助外部力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中医文化通识课程,促进学习实际效果的提升。
通识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是检测地方综合性院校实施中医文化通识课实际效果的必要手段。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原有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中医文化通识课程的运作流程、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判断中医综合课程的实施效果,并改进教学构成中的不足之处,确保自身中医文化通识课程符合学生的现实学习需求[5]。为满足通识课程质量评价的需求,高校还可以利用监控系统、课堂巡视组等多种方法,同步建立在线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测评中医文化通识课的课堂建设质量。
地方综合性院校实施通识课程教学时,在教学体系设置、教学资源配置和教学质量监督等环节存在一定不足。为更好地提升通识教育课程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效果,地方综合性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水平,充分调研学生的学习需求,借鉴和学习其他院校的优质中医文化通识课程,建立一套中医文化通识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逐步加强地方综合性院校对中医文化通识课程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