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阿米娜·买海提
(喀什大学 中国语言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1. 调查对象
本文调查了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预科2016 级14 个双语实验班和2014 级1 个汉语言专业(民考民)班,共计15 个班的589 名少数民族学生。以上学生在喀什大学有一年的汉语学习经历。
2. 语料来源
本研究以上述少数民族学生的书面作文为语料来源,即总共15 班学生的589 篇文章。本次调查对汉语结构助词 “地” 的自然语料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少数民族学生习得结构助词 “地” 的偏误类型;找出少数民族学生在习得过程中产生偏误的原因,以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学生使用 “地” 的情况。
杨微认为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就是语序和虚词,汉语词汇丰富,虚词众多,这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有很大的难度[1]。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乱用结构助词的情况较为严重。笔者通过查阅589 篇少数民族学生写的文章,发现了125 个偏误句子。下面对这125 个偏误例句进行观察分析,大概概括归纳出结构助词混用的4 种偏误情况。
第一,把 “地” 用成 “的”。例如:
(1)让他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
(2)所以同学们应该认真的想一想。例(1)(2)两个句子都应该用结构 “地”,但误用了 “的”。例(1)中,重叠式数量词作状语,应该用结构助词 “地”;例(2)中,双音节的形容词作状语,也应该用结构助词 “地”。
第二,把 “的” 用成 “地”。例如:
(3)这是一种不文明地现象。
(4)最终可能危害人类地生命。例(3)(4)两个句子应该用“的”,因为例(3)中形容词作定语,所以应该用 “的”。例(4)中名词作定语,“的” 是定语的标志,所以应该用 “的”。
第三,把 “地” 用成 “得”。例如:
(5)这样的话我们的后代也自觉得学会节约。例(5)当中应该用结构助词 “地”,因为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所以应该用结构助词 “地”。第四,把 “得” 用成 “地”。例如:
(6)我心疼地吃不下饭。
例(6)应该用 “得”,“得” 是补语的标志,这里的 “吃不下饭” 是补充说明,中心词 “心疼” 的状态,所以应该用 “得”。
表1 是少数民族学生结构助词 “地” 偏误调查统计情况:
从表1 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学生对结构助词的理解不够充分,尤其是结构助词 “的” 和 “地” 混用的情况应比较严重,两类误用合计占比达到98.4%。可以说,少数民族学生结构助词的问题基本上就是 “地” 和 “的” 的问题。
邢福义认为汉语里面结构助词有三个, 即“的”“得”“地”[2]212,这三个结构助词在口语表达上没有什么区别,发音都是 “de”,但是在书面表达的时候,少数民族学生不知道什么情况下用哪个结构助词。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 “地” 的 “de” 这个读音,他们认为“地”就是“地点”的“地”(dì),所以平时不用这个结构助词。还有一些汉语文章里面也有很多 “的”“地” 不分的情况,从而给少数民族学生造成了错误的引导,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出现大量 “的”“地” 混用的情况。
学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一般母语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当学习者不熟悉汉语的语法规则尤其该规则与母语存在较大差异时,就会影响学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柴青清在其学术论文中提到,维吾尔语里面没有结构助词这个概念,因此,母语为维吾尔语的学生在学习结构助词时比较吃力,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母语负迁移现象[3]。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受母语负迁移影响,不会用结构助词,这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导致少数民族学生遗漏、误代、误加结构助词“地”。
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也是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通过对100 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23%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用哪一个结构助词都无所谓。另外,学习方法也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有些学生学习结构助词的时候死记硬背,如只要是在形容词后面便用结构助词 “地”,殊不知很多时候数量词的重叠式后面也用结构助词 “地”,可见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影响其结构助词使用情况的重要因素。
除以上原因外,少数民族学生就读的学校汉语课课时比较少,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对结构助词的了解不透彻等,也是导致他们使用结构助词时容易出错的原因。
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关于结构助词的常见偏误和原因以后,笔者对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汉语结构助词当中的难点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汉语结构助词 “地”。
首先,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很多农村学校的汉语教师也是少数民族民众,他们自己尚不清楚如何使用结构助词 “地”,自然会出现少数民族学生这方面出现错误的情况。
其次,课本上多编写结构助词 “地” 的标准用法。本人通过调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中小学阶段学过的汉语教材,发现教材上没有完整介绍结构助词“地” 的用法。所以,应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材中编写关于结构助词的知识,详细说明“的”“得”“地” 的用法和语法特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掌握结构助词用法知识。
再次,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完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法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在结构助词用法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积极引导学生根据所讲内容,结合辅导资料,自行总结不同结构助词的用法,对相近的用法作明确的区分,并仔细分析相应的例子,以帮助学生掌握结构助词 “地” 的用法。
少数民族学生自身应该针对自己的偏误问题,善于总结不明白的知识点,不要盲目地死记硬背,要学会对比学习。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下课认真复习,勤加练习。
本文就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结构助词 “地” 的情况展开调查研究,主要用文献法、偏误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在使用结构助词过程中产生的偏误、类型及原因。
结果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结构助词 “地” 使用中产生的偏误主要就是混用结构助词。原因主要是结构助词自身规则的复杂性、母语影响、学习者个人因素等。基于偏误原因,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结构助词应该要有良好的教师,良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应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适当地增加语文课时,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对汉语教材进行适当修改,如此才能确保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掌握结构助词 “地” 的正确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