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研究

2020-01-09 17:15戚良钊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育资源专业课程

■戚良钊

(新疆警察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既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价值意蕴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

高校承载着传递知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不断涌现,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背景下,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就要牢牢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其实质是思想引领。“思政课程”是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最鲜亮的政治底色,“课程思政”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强调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和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在教学内容、育人目标等各方面加以规范和指引。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有力推进“育人资源”有效整合的现实需要

育人资源融于各学科、各课程之中,“课程思政”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也不是机械地在专业课程中增加思政课内容,更不是把专业课讲成思政课,而是要求挖掘各学科、各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以具体的学科和课程为载体,以价值引领为途径,将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和精髓融入专业课的知识传授中。在不打破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对育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将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升融为一体。进而在价值呈现上凸显不同学科和课程的价值性、社会性和引领性,实现教育的升华,这要求对现有的育人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整合。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稳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高校育人目标是立体的、多维度的,既包括知识的传授,也包括技能的培养和素养的锻造。古语有云:“德者,本也。”“德”始终居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也是高校育人的立身之本。高校课程体系及教学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要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德育先行,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在深刻理解和把握不同学科和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素养锻造的全过程,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现实困境

(一)理念认知方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到位

思想政治教育与非思政类专业知识的传授、能力素质的培养进行有机融合是“课程思政”的难点。非思政类专业课程的一大特点在于知识方面的“求真”,“真”贯穿于非思政类专业课程学习的始终;“思政课程”不单追求“真”,而且主张“善”和“美”,强调“真善美”的统一。因此,如何在非思政类专业知识“求真”的基础上融入“善”和“美”,这成为推进课程思政的一大难题。事实上,在非思政类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往往满足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忽视了价值引领的作用,这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部分师生看来,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专业课重在知识的获得,教师的融合纽带作用发挥不够,一定程度存在“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现象。长此以往,“课程思政”的推进仍然会遇到种种壁垒或最终流于形式。

(二)资源整合方面: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整个“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价值引领的核心地位。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以理论概念等形式呈现,在教育方式方面,一方面“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屡见不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逐渐失去吸引力和活力,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抵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的情况仍有存在;另一方面,对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不够,部分教师“传道授业”少于“解惑”。另外,部分高校采取机械的“课程思政”的做法,即在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生拉硬拽添加思政课内容,重形式轻内容,没有很好地领会“课程思政”的精髓。事实上,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中应该发挥辐射和支撑作用,但是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中,此类课程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显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究其原因,这与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整合有关。

(三)体制机制方面:协同育人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目前,仍然有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联动意义,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也存在一定阻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从学生方面来看,各高校均制定了一系列学生管理规定或办法,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从教师方面来看,依然存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发挥作用不够,教师与辅导员、行政干部各司其职、各自为阵的客观现实,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独舞”“单打独斗”的窘境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重行政干预,轻人文关怀;教学服务重硬件设施、学习环境的优化,轻人文素养、创造思维的引导;教学管理重约束性和强制性,轻思想性和教育性。“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校内协同育人的思政环境还没有形成。此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策略选择

(一)厘清错误认识,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理念,高度重视学校教育360度德育“大熔炉”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根本途径。从内容上看,教学活动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构成,教与学围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展开,是多元的、全方位的。从效能上看,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既注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价值引领,也强调价值引领下的知识底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二)深度挖掘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高校课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三类构成,形成“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政教育资源是显性的,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是隐性的,要以显性的思政教育资源为重点,以隐性的思政教育资源为补充,形成辐射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不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政教学,改革考核方式,围绕育人目标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针对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的现状,各专业教学既要将本专业、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融入和挖掘思政元素,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及时修订和补充,“教书”与“育人”相得益彰,寓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一体,将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思想观念融入隐性教育中,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健全的人格,切实发挥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体系中的辐射支撑作用,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

(三)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离不开高校、家庭、社会全员协同思政。从高校自身来讲,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行政干部、后勤服务人员及各职能部门都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都应发挥各自的职责,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引导的力度,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在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人文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形成工作合力和整体联动,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育人理念与各角色各部门本职工作和谐统一,彰显校内协同育人的思政格局。从校外来看,家庭应当切实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2],强化传统美德教育,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要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在实践中不断锤炼道德品质和能力素质,进而不断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营造高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必由之路。“课程思政”以不断满足学生对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消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孤岛”现象为重点,致力于解决学生成长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善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以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育资源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物理教材中STSE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利用乡土教育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