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陇南 742500)
家庭道德教育对社会稳定、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养成、公民素质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受教育生涯中的关键一环。因此,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应当受到重视,也应当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文化日益完善和构建家庭道德教育新风尚。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化,家庭德育相应地也变化发展。其具有基础性、天然性、针对性、情感性和渗透性等特点[1]。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锻造凝练成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是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而红色文化在传承中也需要积淀、丰富和创新。将红色文化与家庭道德教育有机融合,是构建新时代家庭德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意。其有效融合路径可以从点滴渗透、知行合一、情操升华的层面探索提炼。
家庭道德教育若能重视并秉承红色文化而开展,加强家庭成员对红色文化价值的认知、认同,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进行春风化雨的点滴教育,在言传身教中合理引导,有助于培养家庭成员是非辨别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公民爱家爱国的情怀,进而塑造良好的社会整体道德风气。“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极其重视道德教育,教育方式上注重言传身教”[2]。同时,在家庭这个微环境中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承也使得红色文化在新的时期增强生命活力。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将自己革命历程中形成的红色精神渗透到家庭治理中,将舍己为人、为国献身、信仰坚定、忠于组织的红色烙印代代传承,为后人塑造高尚的人格、锤炼完善的道德情操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例如,他们用热血和激情投身革命事业、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独立的情怀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家庭这个充满温情的特定环境中用回忆和家人之间的闲话家常便可起到红色文化在家庭中传播,红色家风在代际间传递的作用。在战火中百炼成钢、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也可转化为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和精神力量的活水源头。因此,革命先辈往往将红色革命精神渗透于对家人的日常言行,或是书信中字里行间的谆谆嘱托,而在革命家庭中也往往会形成对共产主义事业信念坚定、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诚挚简朴的良好家风。“家风家训是中国人道德养成的原始场域,一个人从出生就接受着来自家庭教育的熏陶,它潜移默化地形塑着每个人精神层面的深层道德基因”[3]。
红色文化结合家庭道德教育增加了德育的温情效果和感染力,更容易被家庭成员接受,因此这种德育模式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时代积极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其渗透于日常、渗透于生活、渗透于言谈举止,就要重视公民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主要领域是家庭道德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体现优秀传统家风特质并承继革命红色家风的、与当下社会家庭生活相衔接适应的“中国好家风”是当下家风建设的现实诉求[4]。
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文化中所体现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是关键要义,不但要使人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精准把握,还要从心底里认可。在道德教育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社会公德教化、家庭美德养成、个人品德锤炼,而这三者之间休戚相关、相互影响。其中,家庭美德的养成为个人品德的锤炼提供基础和前期成果,有效的家庭德育在个人价值观形成和建立时期发挥重大的作用,甚至直接奠定了公民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构建的基础。同时,家庭美德养成又深深影响着社会公德教化的效果,家庭风尚的溢出效应会扩展到家庭成员以外的范围,家庭道德教育的效果会延展至社会层面,从而影响到社会公共领域的道德建设。
随着家庭世代的传承,许多家庭中有价值的教育经验也被传承下来[5]。将革命先辈的优秀品质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在家庭里有效传承、家庭间有效传递,用红色文化的正能量引导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知荣辱、讲正气,汲取红色文化的精华滋养家庭成员的精神土壤。家庭道德教育中家长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及其德育模式是家庭德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家长若充分意识到红色文化对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将红色文化、红色家风结合自身家庭道德教育模式进行探索,不但会改变部分家庭重智轻德的现状,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模式。
红色文化融入家庭道德教育重在实践,通过持续深入的教育引导,形成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道德风尚,将红色精神化作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具体可行的家庭活动为主导开展道德教育,讲述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精神,有以下形式可以践行:
在特殊历史时代诞生的红色文学颂扬了革命前辈、文人志士为中华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献出自己青春甚至宝贵生命的大无畏精神。这些作品体现着中华儿女的热血和激情、坚韧和勇毅,体现着在战火纷飞中虽前方道路悠长,也充满流血牺牲,却义无反顾、英勇无畏的坚强生存意志。红色文学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红色文化传播教育的重要方式。以红色小说为例,这些作品多描写讴歌风云变幻的革命历程中或祖国建设进程中涌现出的英雄形象与平凡人物。如《红岩》《保卫延安》《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及《李自成》《艳阳天》等作品。其中也不乏在新时代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暗算》《亮剑》,这些些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被广为流传。同时,红色诗词也是培养家庭成员爱国主义情怀的优质素材,如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作品文采斐然、气势宏大、意境深远,让人百读不厌,领略到革命领袖的气度胸襟。
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在家庭间共读、讲述,可以增强新生代家庭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立体感知,以文学辅助、填充历史解读,也有利于培养家庭成员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道德判断、道德认同,引导家庭成员建立正向的、正确的价值体系。
红色旅游在近年来热度不减,全国多地红色景区也精心打造旅游品牌,把绿色自然景观和红色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既开发自然景观的旅游价值,又挖掘红色人文景观的精神力量。如西柏坡、嘉兴、井冈山、遵义、延安等全国知名的革命圣地在家庭道德教育层面都蕴含着深厚的教育价值。家庭为单位参观游览红色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讲述革命先辈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英勇事迹,既可以观赏风光,也可以增长见闻,涵养新时代的精神风貌,提升道德修养。
当然红色旅游在家庭道德教育中要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家庭成员的德性养成中发挥长效的作用,需要从认识层面对红色旅游进行明确。红色旅游可以怡情,但重在养志,不应是简单地走马观花、游山玩水,而要更重视对家庭成员道德的感召、精神的振奋、品格的培育。
信息化时代家庭道德教育也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网络红色教育资源具有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特点,在网络终端通过百度、雅虎、谷歌等搜索引擎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极大地方便了家庭道德教育收集红色文化教育素材的过程,丰富了家庭道德教育的手段。网络红色教育资源还具有生动性与形式多样化的特点,红色资源以多种形式呈现,可视可听。文字、图片、动画、影音立体结合,丰富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力,增强了红色文化融入家庭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中红网、红色文化网、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一些优质的门户网站都是较为有代表性的网络文化阵地。除此之外,微信群、QQ群、公众号、微博、BBS论坛都具有良好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播效果,在家庭道德教育中若运用得当,有助于推动红色精神在家庭成员中入脑入心、陶冶情操、涤荡心灵。
同时也应认识到网络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设也有良莠不齐、水平参差的现象,有些是经过学术考证的可靠资源,也有非正规渠道流传至网络的信息。家庭中开展红色文化道德教育时,就要鉴别区分、去伪存真,弘扬真正能够体现革命先辈坚贞信念的精神力量。
品格和情操的教育是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家庭道德教育若只靠说教方式,陈述一些空洞的大道理,就会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如何有效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就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将红色文化以有效的手段融入家庭道德教育,会为其提供充足的养分,加强其现实根基。红色文化对家庭成员的道德熏陶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对父辈红色事迹的讲述,对烈士家书、遗物的瞻仰,对红色文化旧址、革命先辈故居的参观等都可以使家庭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品格教育方面要达到勇敢正直、刚毅坚韧的教育目标,可以讲述革命先辈大义凛然为国成仁的故事,用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献身谱写出的壮丽诗篇感染人、教育人。另外,还可以通过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形式增强家庭道德教育的效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文艺工作者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出的大批优秀红色文化艺术作品是当代进行家庭道德教育的生动素材。以这些优秀红色文艺作品为主题开展家庭道德教育,既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又能寓教于乐,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只有受教育者主动接受,内化于心的道德理念才能外化于行,最终达到道德的认同和情操的升华。
红色文化作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积淀而成的优秀文化成果,将其与家庭道德教育结合会有效建设家庭成员的道德风貌,也适应了当代中国家庭道德教育发展的需求。红色文化以适当适用的路径融入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方面面,会有效促进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