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飘》为例从文学鉴赏论看译者主体性

2020-01-09 16:14关雪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原著文学作品译者

■关雪平

(河南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文学鉴赏对于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是作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感悟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对于外国著作来说,随着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被翻译成各种版本,这就促成了翻译学的迅速发展。译者在作品翻译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如果译者要对该作品进行翻译,就必须对作品本身的文学进行鉴赏。只有在充分了解作品的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对作品进行翻译。但是由于译者个体在文学理解上的不同,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带有译者的主观意识。《飘》是一部在世界上非常著名的作品,目前已经被翻译成不同的版本,汉译本有两本,通过这两本汉译本的对比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作者在生活背景和理解上的不同,因此所翻译的作品也存在很大的主体性。本文将通过对《飘》的文学鉴赏的角度,对两个汉译本进行比较,从而分析不同版本的译者主体性。

一、文学鉴赏论

文学鉴赏是对于文学作品在阅读时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是以文学欣赏活动作为研究的一种活动。读者通过对作品中语言的品读,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有一个主观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在思想上产生一定的共鸣,达到美的享受和需求,并且对整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作者的思想内容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这些都是文学鉴赏的内容。一部优秀的作品只有经过不断的被鉴赏,才能发挥出其艺术价值,并且经久不衰。

文学鉴赏不是一种简单的阅读活动,它要求阅读者既要客观理性地对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进行掌握,同时也带有一定主观感情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通过主、客观的双重反应,从而发掘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它对于审美的要求更高,要求阅读者能够沉浸在书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带着自己的感情色彩进行阅读和欣赏,要具备很高的审美功能。因此,一部作品的作者在创作之初就要考虑到该书所要面对的主要群体以及作品的主要文学和社会价值。文学作品中的信息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于它来说,引起读者的审美和欣赏能力才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最大价值。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的方法和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要从语言赏析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的品读。对于文中的一些词句的特点,包括动词、形容词等,还有一些句子的运用上,分析和体会创作人当时的创作背景和意图;二是要从修辞的角度品读。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对文中的一些句子起到很好的修饰作用,例如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阅读的时候要细细品味,才能更好地体会出文学作品的美;三是要从语言风格上进行赏析。不同的文学作品所采用的语言风格是不一样,即使是同样体裁的文学作品,不同的作者所采用的文学语言也是不同的,有的含蓄深沉,有的严谨深刻,有的细腻缠绵,有的质朴自然,还有的清婉明丽,有的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在不同的人物描写、不同的场景中所运用的语言风格也是存在一定的不同,只有读者对语言风格准确把握,才能正确地理解作者创作人物形象上的特点,才能充分欣赏到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价值。此外,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对文学作品欣赏的时候从情感的角度进行赏析,要深刻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露出的感情,并且要将读者自己的感情也带进去,置身于书中,才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进行充分深刻的领悟。

每一位阅读者都是不同的,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阅读者自身的思想感情以及他生活的背景和所接受的文化上的差异,使得对同一部文学作品,所得出的文学鉴赏也不相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了。译者是先对文学作品进行文学鉴赏,然后再通过不同的语言加上自身的理解从而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他不是没有感情的直译,而是在翻译中需要带上自己的感情,有一些难以直译的语言必须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其消化成另外一种语言这就带有很大的译者主观性。翻译者自身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对于翻译的内容有重要影响。一部作品的翻译就是译者对于作品的审美在另一种语言中的再现。

二、译者主体性及其表现

译者主体性主要指的是译者在对原著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在本着对原著尊重的前提下,从而在翻译中加入译者自己的一些主观能动性,主要包括译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主观意识和审美的创造性。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原著在一些语言和习惯上的区别,在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进行翻译的时候并不能够直译,译者必须通过自己对于原著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将原著很好地还原[1]。

但是译者同普通读者一样,在承担起对原著的翻译工作时,首先也得是对作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赏析,只有对文学作品的原著进行充分理解和领悟的基础上,才能将原著按照另外的一种语言进行翻译。这样译者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翻译的过程和最后的翻译成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会掺杂着译者自己对于原著的理解和审美,主要的主观性会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选择鉴赏对象的时候是非常自由的[2]

以《飘》为例,《飘》目前流传的汉译本主要有两个版本,一版是傅东华翻译的,另一版是李美华翻译的,这两位在选择翻译对象的时候是非常自由的,也是非常偶然的条件下选择将《飘》这部外国作品进行翻译的。因此由于翻译的理由不一样,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就会更加的突出一些。例如,傅东华在翻译《飘》的机会上是非常偶然的,当时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全国都笼罩在抗日战争的阴影之下,在日本统治下的人们在政治上非常不自由。这是他翻译创作的外部环境,而对于傅东华本人来说,一直从事翻译工作让他对翻译有一些疲惫和厌倦,再加上对于《飘》这部著作刚开始他是不看好的,因此在《飘》被拍成电影上映的时候他拒绝朋友的提议,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傅老先生阅读了原文,被原文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价值所折服,认为还是有值得一译的好作品,这才开始了自己的翻译之路。由此可见,傅东华在选择鉴赏对象上非常自由,选择《飘》作为翻译对象也是自己的选择和自由,不受任何外部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完全是自己的意愿,因此在鉴赏对象的选择性上译者的主体性表达得十分清晰。而另一个版本是由李美华女士翻译的,李美华生于1951年,她翻译的《飘》是在2001年出版的,也就是说李美华所翻译的年代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在外部环境上非常放松。而且这个时候随着改革开放的风潮,我国同外国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翻译文化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文学艺术的繁荣使得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李美华在《飘》的序言中对于思嘉这个人物在性格和形象上的认识就带有自己充分的主观性。

(二)对作品形象的再现与再创造[3]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对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把握是非常关键的,人物形象是一部作品的灵魂。读者在阅读原著的时候通常将这些人物形象通过语言的描写刻画成脑海中的一个立体饱满的形象,并且带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去体会书中人物的性格,才能对作品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而译者的工作比普通的阅读者更加复杂,他需要在充分理解原著作品形象的基础上,再将原著用另外的一种语言进行转化。但是,在转化的过程中译者自身的主观性会对原著中的人物艺术形象进行一定的审美评价,会对原著作品形象形成新的认识和创造。《飘》的原作者是马格雷特,他在书中描写了许许多多有人物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主人公思嘉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文中对于郝思嘉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对于这个人物性格的塑造很关键,而傅东华和李美华作为两个异性的译者,在对原著的理解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于郝思嘉性格的把握也有着不同的见解。这种译者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使得人物被翻译过来后带给读者的感受也不相同。下面我们选取原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段文字来进行两个版本不同的翻译对比。

原著:“When the twins left Scarlett standingontheporch ofTara and the last sound of flying hooves had died away,she went back to her chair likes a sleepwalker.Her face felt stiff as from pain and her mouth actually hurt from having stretched it,unwillingly,it smiles to prevent the twins from learning her secret.She sat down wearily,tucking one foot under her,and her heart swelled up with misery,until it felt too large for her bosom.It beat with odd little jerks;her hands were cold,and a feeling of disaater oppressed her.There were pain and bewilderment in her face,the bewilderment pf a pampered child whohas always had her own wayfor the askingand whonow,for the first time,was in contact with the unpleasantness oflife.”

傅东华先生的译文中对这段的翻译是:“那双胞胎兄弟走时,思嘉站在走廊上送他们,直到马蹄声消失,她才梦游人似的回到她的椅子上。她的脸觉得木僵,仿佛有什么痛楚似的,她的嘴巴确实在发酸,这是因她方才怕那哥儿俩看破她的秘密,精装着笑容装得太久的缘故。她疲乏地坐了下去,将一条腿盘了起来,只觉得心凄楚得发胀,胀得几乎把胸膛也裂破了,同时又在那里断断续续地跳着。她的手是冰冷的,有一种大祸临头的预感压迫着她。她脸上显出苦痛和惶惑,仿佛是一个纵容惯了的孩子,平时有求必得,而今破题儿第一遭尝到不如意事的滋味似的。”

李美华的译文:“兄弟俩离去时,思嘉仍在塔拉的游廊上。等到飞驰而去的马蹄声渐渐消失之后,她才像个夜游的人一样回到椅子上坐下。内心的痛苦使她紧绷着脸,嘴巴也因强装微笑而感到不适,因为她不想让这孪生兄弟俩看透她心中的秘密。她疲惫不堪地坐下来,盘起一条腿,内心涌起了一阵阵悲苦。这悲苦愈演愈烈,直到她那颗心再也无法承受。她的心不时地在微微抽痛,双手发冷,一种即将被毁灭的感觉压迫着她,脸上便现出一副痛苦不已却又茫然无措的神情,就像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从来都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可现在,生活中第一次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于是就表现出这种茫然不知所措的神情来。”

通过两个不同版本中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对于发生在同一个人物身上的同一件事,看法也不同。郝思嘉在孪生兄弟告诉她消息离开之后她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都是她这个人物形象的一种体现。相比之下,李美华的翻译更加的温婉,对于女主人公在听到消息之后的反映写得更加细腻和温柔一些,这也体现了一个女性角度对于人物的揣摩。傅东华写的是“心凄楚得发胀,胀得几乎把胸膛也裂破”,可见难过之程度是非常深的,而李美华的版本中“那颗心再也无法承受。她的心不时地在微微抽痛”,虽然也能够感受到思嘉的难受,但是显然在表达方式上是更加含蓄的。此外,在一些英语的翻译上也不同。a pampered child在傅东华的版本中是“被纵容惯了的孩子”,在李美华的版本中是“娇生惯养的孩子”,显然郝思嘉从小生活在一个优渥的家庭环境中,又是一个女孩,应该是娇生惯养更为合适,而纵容就在感情色彩上比较浓重了一些。因此可见,不同的译者由于在性别以及其他因素上的不同,对于原著中的语言和人物性格的把握也不同,在翻译的时候就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使是已经非常接近原著了,但是由于译者的主体性的影响,在翻译上仍然会有一定的偏差。

(三)对原著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阐释

由于译者生活的年代和主观意识的不同,因此译者在对原著进行解读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意识也带入其中。两版译者在性别、年代背景以及所接受的文化上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原著的理解和认识也就不同。傅东华更倾向于原著中的爱情故事而不是它所描写的战争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而李美华更注重思考其在内战背景下发生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两者所考虑的价值和研究的方向不同,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也就会在语言上、风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两个版本角度不同,但都是经典,这也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鉴赏中的重要影响。

总之,我们通过对《飘》的两个不同的版本在翻译上的对比,可以看出由于译者的不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对原著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从而使得文学鉴赏能力存在差异,翻译的成果也就有不同的审美形象。这正是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原著文学作品译者
驯烈马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水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