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
(四川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近年来,欧洲、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行“再工业化”战略[1-2],以现代制造服务业来发展为依托,催生了以“智能制造”为基本特征的新工业革命,工业大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2-4]。我国结合实际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追赶“工业4.0”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5-7]。然而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新形势下,欧美发达国家“智带”的崛起已经对当前低成本制造业地区造成破坏性影响,尤其是中国[2-6]。因此,深刻、全面分析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机制、突破瓶颈制约推进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作为第四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成为影响新一轮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7-9]。在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背景下,我国抢抓机遇,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但从总体来看,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外伸式发展趋向[6-7],还存在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仍受制于人等问题[3-5],主要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发展滞后、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国外进口、主机面临“空壳化”、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缓慢等瓶颈问题[2-3]。
近年来,我国通过借鉴国外智能制造发展经验,加快构建了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逐步破解发展瓶颈[3-9]。目前,智能制造产业已呈现多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3-6],仅2018年就遴选出305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覆盖92个行业类别,但《产业蓝皮书:2018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表明,我国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滞后,才走了不到30%的路程[7]。以达州市为代表的四川革命老区,更应该大力提升制造业水准,在“十四五”到来之际,抢抓机遇,找准制造业发展方向,实现“变轨超车”。
四川革命老区经过几十年发展,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培育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工业重镇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其工业经济发展背负着“负重爬坡转型、高点切入起跳、后发追赶跨越”的巨大压力[8],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均衡、缺人才的基本域情尚未根本改变,塑造工业经济新格局具有特殊的紧迫性。经过前期的调研和深入企业访谈,从制造业企业内部面临的问题来看,以达州市智能制造产业为例,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调研表明,虽然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都认同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更多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方向不明确,倾向于观望和持保守态度。究其根源,一方面无革命老区成功转型经验可以借鉴参考;另一方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中所需的关键技术、核心设备等还主要依靠东部沿海城市甚至于国外引进,投入大、风险高,短期内难以看到希望和成效,且在转型过程中,融资成本高,利润空间逐年下滑效益欠佳,加之政府给予的政策、金融扶持力度与范围比较有限,相关产业配套体系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在短时间内难以成熟,这使得一些制造企业难以轻松上阵,迈步向前。
据统计,截至目前达州市可归纳为智能制造产业的企业共42家,2018年这42家企业共实现产值93.7亿元,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6%,远远低于全国30%和全省31.7%的平均水平。调研发现,这些企业间协同创新能力较弱,联动性差,未形成产业集群,加之产业园区建设缓慢,各企业均呈现出主要供货商在外地、产品客户在外地等现象,本地采购和销售较少,本地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信息互补、市场互补、互相供货、共同发展的产业联盟。例如,某鼓风机厂和某泵阀等企业都需要大量的铸造产品,但均未在本地铸造企业采购,而从数千公里外的山东或数百公里外的重庆采购。与此同时,本地拥有铸造能力的某些企业又要到重庆、成都和西安等地寻找上下游合作方等。
本地制造类企业处于制造产业链条的底端,品牌价值不明显、产品附加值较低。新产品研发方向尚不明确、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未形成完备的智能制造体系。达州市内42家制造企业中,拥有较高品牌价值的企业不多,投入研发的经费不足,产品核心竞争力薄弱。其中,仅有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制造业企业获得发明专利。大多数企业只做代加工,极少投入技术研发费用,同质化产品严重。本地大多数制造企业仍然以利润率低的传统制造为主,缺少利润率和附加值高的精密制造。虽然有13家高新技术企业,但是能够做到较高投入研发的企业较少,拥有核心技术,产品能够在国内外领先的少之又少。
达州市内四大银行以及其他商业银行,贷款政策较为谨慎、风险控制较为严格。据统计分析,目前工业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问题严峻。在我们走访的企业中,除了某上市公司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外,其余企业均不同程度上面临扩大产能、急需融资等现实问题。
高级专业人才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根本,更是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主体[3]。调查表明,四川革命老区虽然进行了多次人才引进,但在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转型过程中人才短缺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多层次人才队伍体系尚未形成,人才流失和人才断代现象凸显,同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后劲不足,严重制约了智能制造相关企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针对四川革命老区目前在智能制造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四川革命老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历史使命与功能定位,以及德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城市的智能制造发展的最新经验,提出在新时代工业4.0和中国2025背景下,促进四川革命老区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要想推动达州制造业高质量快速发展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4],同时依靠科学技术、创新驱动,走“人无我有”的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和“人有我新”的传统制造改造升级之路,应坚定不移地把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重点发展方向,并按照各市各区县已形成的智能装备产业优势基础差异化协同往前推进。
鉴于四川革命老区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基础差异大,与德美日等国家和东部沿海等城市的智能制造水平相距甚远,可采取以下四个路径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布局和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推进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1.多管齐下,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一是推动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广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制造转型;二是以技术改造为基础,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展;三是增强创新型产品配套跟进力度,推进业务外包,促进本地企业间投资;四是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主导,大力促进和引导区域间、行业间以及企业间的分工协作。
2.选商引资,避免产业趋同
目前,各地基本上都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抓项目、跑投资”等方式招商引资。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能吸引一些企业和项目落地,也相应地会出现产业集群热、产业园区热,包括制造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但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甚至仅站在同一个地区来看,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各县各自为政,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产业雷同,且不容易形成较大的产业集群规模。
3.大小同抓,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一是进一步了解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集群发展作用机制,从而有效地充分发挥集群效应,促进制造业发展;二是在抓大企业大项目的同时突破发展小微企业,尤其是“专”“精”“优”的智能制造企业;三是既重视增量又重视存量,在依托存量发展传统产业和利用增量发展新兴产业上,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本地企业主力军作用。
4.加强保障,合理布局产业发展
一方面,有必要对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和区域产业布局等进行廷议规划和权威指导,尤其要突出区域功能定位,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加快对工业园区内部道路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品牌的培育、技术创新平台、产品质量检测设施、举办交易展览会等适应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一是建议尽快成立机械智能制造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信息沟通和技术交流作用,加强企业联动、形成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强大的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建议吸纳拥有技术信息优势、协会运营能力的地方高校、研究院、企事业单位等组织,服务于本区域所有企业的技术交流,加强各企业之间的联动。同时,地方高校的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可以进一步促进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建立,真正实现协会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产业,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强化煤、电、油、气、运、融资等要素保障,对巩固发展经济良好势头、加强经济运行预警预测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一是建议开展要素供给和要素需求的市场开展调查研究,特别是对一些重点工业园区、重大工业项目,要进行解剖性的分析研究,以便优先配置要素资源。总结推广渠县、宣汉经验做法,解决水、电、气价格过高问题,优化投资环境;二是建议设立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持续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建议进一步完善应急转贷资金、中小微企业风险共担基金、产业振兴基金等运行机制,可创新借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关金融政策,实现订单抵押贷款、设备抵押贷款和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让金融更加有力地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四川革命老区制造业快速发展,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必须实施人才“强工战略”,夯实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建立以创新科研成果为辅的智能制造领军人才评价体系,探索以企业需求为主的智能制造领军人才培养与引进办法,尤其是要以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产、学、研、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提高本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质量,进一步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从而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本土劳动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完善政策措施,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提高决策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积极打造本土品牌;此外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亦是题中应有之义[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