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喜
(大连科技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基于当前新形势的发展背景,我国了解到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建设者的重要意义,高校逐渐开始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建设者培养工程,以此来为我党和国家培育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自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始迈进新时代,为了紧跟党和国家的发展步伐,我国高校需要培养出一批有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的有志青年,他们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全部力量的决心和勇气,能够并且心甘情愿为祖国光明的未来发展而努力奋斗[1]。目前,就我国高校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作的现状来看,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培养课程也不够丰富,缺乏科学性,还有培养的手段太过单一,缺乏一定的实践性。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国高校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效果不佳,要想切实践行该工程的培养工作,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如此才能提高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觉悟,最终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长且曲折,需要每一代青年学生付出不懈的努力,在建设过程中要坚定政治信念[2]。基于此,我国高校需要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具备坚定政治信念的有志青年,在培养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能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帮助其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坚决不动摇的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如此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为了培养出更多的有助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有志青年,我国高校在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时需更多的关注各级党委组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遵循党和国家制定的培养策略,针对具体的培养工作展开讨论[3]。基于此,高校在开展培养工作时务必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确定培养内容和流程,借鉴“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的教育模式,制定一种全面而综合的科学培养方式,建立健全的培养制度,如此才能顺利开展全方位的培养工作,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处于一个变革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十分混乱,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样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受到影响。并且在各种物质诱惑的考验下,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受到了比以往更为严峻的考验。基于此,对高校学生应该受到的教育要求在各方面都有所提升,不仅要求他们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最主要的是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在高校学习期间,学生掌握知识和增长见识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此期间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显示出了必要性,这个培养工程可以很好地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能够加快其适应社会的能力[4]。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能够为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真正年轻有为的有志青年。
就当前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现状来看,培养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就是主要存在的问题。在实施这项培养工程时,许多高校都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开展工作的流程大多类似,没有显现出各高校自身的特色,不具备创新性,学生很难投入到这项培养工作中,其培养效果难以得到提高。很多高校在开展培养工作时,几乎都是维持零星的短期的培养,未能坚持长期的连贯的培养,如此根本不能使培养工作显现出成效。
如今,在高校中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工作除了培养机制不够完善之外,培养课程内容也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没有属于自身的特色和具有创新性的内容,培养工作缺乏科学性。大多高校的教师在实施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大多都是邀请的国内外某些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其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具有特色教学手段的思政课教师来讲授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最新成果,还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教学等,并且每期的培训内容几乎都是大同小异,这样照本宣科式的教育,不能达到与时俱进,通常会出现培训内容与实践不符的情况。除此之外,在培养青年大学生时,未能将他们的特点和专业特色相结合,其培训教程很难吸引高校青年大学生,而一个不具备吸引力的培养工程很难真正发挥出作用,达到预期的培养成效。虽然在培养之初,所有高校都明白理论教学的重要性,都知道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培养课程体系的重点,但需要具体学习哪些理论与原理,目前高校并没有达成共识,制定出统一标准[5]。
高校开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培育手段单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学习,二是实践锻炼。在理论学习方面,培训内容虽然较多,但培育手段过于单一。基本都是采取传统的讲授方式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填鸭式灌输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脱离中学学习阶段,认为大学期间的学习应该更具自主性和灵活性,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类哲学课程的学习本身就枯燥烦闷,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下,他们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很难取得预期的培育效果[6]。此外,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期间缺乏对基本理论的解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加以记忆和掌握相关理论,更遑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锻炼方面,据调查显示,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这门培训课程,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了解这门课程,参与其中的更是少之又少。即便开设该门课程的学校安排学生进行了实训,但实训安排也仅限于一些爱国教育基地,当在安排实训的时候学生们甚至都很少了解这些基地的详细情况,几乎都只是走个过场便结束了,时间训练的教学安排太过流于表面。如此,实践训练根本毫无教学意义,学生也很难在实训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获得教学感悟、启示。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背景下,高校要想顺利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开展工程工作的期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务必要结合实践经验的分析,挖掘研究出马克思主义现代教育的真实需求和现实存在的问题,以便于使相关理论得到更新和完善,唯有如此才能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切实融入至现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环境之中[7]。对此,各高校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依据,以实践为主线,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和结果研究中判断培养工程理论的经典性和培养价值,以此达到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培养目标。换言之,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中,要实现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开展培养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探究马克思主义教育环境的历史变革和时代的实际需求。如此,高校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中,在满足社会发展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要求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
基于新时代发展对教育内容改革创新的要求,高校要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除了要结合实践经验展开分析,还要不断丰富和拓展培养工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要在实践方法的引导下完善培养工程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内容,以便于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和满足其成长的需求。在分析当代社会发展对青年学生的教育需求之后,高校开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才能根据实际需求对理论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更新,构建出健全的教育知识理论体系。如此,就可避免高校学生接受滞后传统的理论教育,最终与现实需求产生矛盾,致使培养效果始终难以得到提升。对于高校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只有鲜活生动,符合现实需求,具备一定实践价值的理论内容才能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和启示。因此,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传统经典理论作为培养基石,而在此基础上要灵活处理实践活动,使其应用得到延伸和创新,要将两者进行充分结合,才能在培养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挖掘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生命力。
高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在培养过程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促进高校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者培养工程的建设进程,除了要结合实践经验的分析和丰富理论教学内容之外,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社会,并使其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破除他们在培养过程中思想上的迷茫,帮助学生理清他们的思路,进而使培养工程建设得到顺利开展。例如,各高校可以安排组织学生定期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志愿服务等实践锻炼,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有利于学生观察国情与民情,加强与基层民众的感情联系。与此同时,受到当前社会媒体发展的影响,许多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形成并不直接与自身实践完全相关,而是在通过媒体对社会的观察过程中影响了自身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反过来借助媒体来增开有利于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的社会观察专栏,以此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教育的效率,完成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道路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至关重要。首先,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可以帮助高校在开展培养工作的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实践,使其培养工程建设进程加快;其次,在实践的过程中又可以验证理论的合理性与现实性,使理论内容得到完善和丰富。由此,理论和实践两者之间的融合,能够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和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促进培养工程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