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0-01-09 16:03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四中学蒋喜军
天津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德育语文教师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四中学 蒋喜军

就目前而言,青少年道德出现滑坡现象,犯罪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身为教育工作者,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与重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见,语文教师肩负着“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德育。

一、挖掘文本,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明天的希望,所以说爱国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这条基本线索。比如范仲淹先生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先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苏轼先生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些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爱国情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导和催化,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如《苏州园林》一文,作者介绍了苏州园林精美的建筑和布局,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风格,也体会到了“标本”二字的真正含义。《中国石拱桥》一文,介绍了石拱桥的特点,以及中国人民的智慧,学生在赞叹我国古代建筑的神奇和对敬佩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精神的同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

再如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都德先生的《最后一课》,通过平时和祖国被占领后上课的表现,让学生懂得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意识。

二、文本感召,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就初中生本身而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对一切也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但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很多的看法相对片面或偏激,所以,这个时候教师的正确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文本中折射出的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变色龙》一文为例,作者通过“狗的主人变换,警官的态度随之变化”的事件,让学生明白了做人一定要正直,不能媚上欺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道理。《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从一件登山的往事讲述了一个人生哲理:当面对大困难的时候,只要化大为小,解决一个一个的小困难,最终会取得胜利。学生明白了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只要化大为小,逐步树立信心,就能胜利的道理,从而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再如上莫泊桑先生的《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自己体会菲利普一家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以及可设置有钱的于勒归来的场景,从而让学生理解亲情与金钱的关系,以此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如讲《信客》时,我让学生分析信客形象,感受信客诚实守信、任劳任怨、宽宏大量的优秀品质。

三、整合资源,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语文学科不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一门学科。部编版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好切入点。

如学习《斑羚飞渡》时,抓住斑羚在面对种群灭绝的形势下,对“牺牲一半,保存一半的飞渡场面”加以讨论,让学生感受斑羚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优秀品质。

如讲《猫》一课时,我让学生分析作者对待三只猫的态度,并以“芙蓉鸟事件”为例,让学生进行“破案”,最终达成了一致共识:保护弱小,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再如《喂,出来》一文,通过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对“无底洞”的所作所为,以投进一颗石子开始,到同一颗石子飞出结束,学生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不仅增强了环保意识,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又如学习《老王》一文时,我从写作背景入手,让学生了解作者其人,再让学生从作者对待老王的态度方面分析,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怎样去尊重、关心他人以及如何平等待人,增强人道主义精神。然后让学生对老王形象地进行分析,感受劳动者质朴、善良、无私的美德,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交流,明白一家四口“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含义,从而很好地体现了“尊老爱幼”的观念和继承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四、实例引领,增强法制观念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树立高度的法制观念和增强自觉守法的意识。对于青少年来说,接触的面比较窄,所谓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只能来自课堂。教师通过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白了在群体生活中“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的道理,凡事都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应有个度;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知法、守法,并且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部编版语文教材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好这块主阵地。如上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教学时,让学生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肯定鲁提辖的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的义举的同时,再以小组为单位,对鲁提辖的做法进行延伸讨论,在今天法治社会里,鲁提辖的做法是否违法?如果违法,应承担怎样的后果?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智育与德育的双重熏陶下,达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效果。

五、活动渗透,激发道德情感

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进行自我德育渗透,比如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和演绎,指导学生进行读后感的小练笔等,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更是语文单元主题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一种有效途径。众所周知,一节课所有的教学活动,完全是在40~45分钟的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知识的积淀,情感的分析、价值取向的判断,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或多或少地对教育教学的效果的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相反,课外辅导恰恰弥补了这一遗缺,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那么多的限制,这样,教师就更容易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现有的知识储备,做到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就拿批阅作文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文,从另一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解,比如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性的评语,不断地引导,促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润物无声。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趣性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如利用一些特定的时令、节日等,举办诗歌朗诵比赛、习作竞赛、讲演赛、知识竞赛等。通过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素质,更能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同时,通过这样的比赛,学生让能力方面得到提高的同时,还能从精炼形象、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字文化中,使爱国主义情感得以激发。

六、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征和优势,遵循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为学生创造进行德育学习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爱的激励和美的享受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达到“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德育语文教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