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萍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 300270)
2020年的初春,无疑是不平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来袭,将中国人民卷入了一场全民抗“疫”的大潮之中。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有全面统筹带领人民开展防疫的国家领导,有驰援湖北一线参与疫情阻击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有坚守后方做好基层防控的社区工作者,还有着一群热血沸腾希望能够有所担当的青年大学生。这是一场没有硝烟、不会发生浴血搏斗却又时刻会面临生死考验的战争,能否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除了先进的医疗水平、对症的救治方案外,还要依靠全国人民坚定的必胜信念、辩证看待问题的态度,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兵法有云,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首次使用网络讲授思政课,把熟悉的三尺讲台换成机械的电脑屏幕,是在当前疫情严峻形势下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次艰巨考验。如何把考验变成契机,如何通过冰冷的金属机器燃起学生渴望学知识的热情,靠的就是教师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之外,是否还会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熟知“00后”习惯使用的网络平台和聊天软件。针对本学院学生的学习习惯与特点,最终我们选择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微信建立班级群发送即时消息,运用“对分易”小程序共享PPT课件、考勤签到和布置作业,推荐学生观看优秀慕课,教学全程中穿插利用“腾讯会议”做好在线讲解与问答。对于网络条件受限不能参与线上教学的同学,提前摸底,单独制定个别教学计划。只有做足教学准备,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证开课有条不紊。
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再进入这样一个“开学家中坐、课程网上学”的阶段,很多同学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应。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树立已经“开学开课”的思想意识,自觉做到“上课来签到、下课交作业”,各种鼓励口号应运而生,“宁可上课涨知识,不愿赖床长赘肉”、“疫情结束后,你我大不同”等等。起初也曾担忧是否会引起学生的抵触与反感,在经过调研后发现,大多数同学还是愿意接受这种“监督”方式,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思政课老师的在线签到比手机闹钟还管用。”随堂作业的布置,不会占用学生课外时间,反而能够让授课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发现存在的问题。
循规蹈矩不是简单的因循守旧,在线教学也不仅仅表现为课堂的“移动”,线下教学中良好的教学习惯不容打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值得遵循。教学成效得以保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依然是重要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课堂“移动”了,但课程的设计依然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学生个人成长规律。在当前疫情严峻的形势下,如何将抗“疫”素材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科学整合丰富课堂?
武汉—湖北—全国疫情的防控与阻击,正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保人民生命安全还是保经济稳定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对中国现状提出的考验;拥有近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短短50天时间内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正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引领当代中国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解决重大矛盾的实践检验;“我是党员,我先上”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现实写照;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后,中国义不容辞捐资捐物共享救治方案开展国际防控合作,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形式;“90后”“00后”不惧危险争上一线、“快递小哥”不辞辛苦接送医护人员,正是爱国主义、中国精神的新时代诠释。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仅要给学生们讲清楚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敏感度。通过多种方式将抗疫素材整合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一是将抗疫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想性深入性上下功夫;二是结合现有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在有机性整体性上下功夫;三是符合学生专业特色,在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
因为在线教学的一些不可控因素,学生具体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很难第一时间得到准确把控,为了让学生坐的住、听的懂、学的精,课间提问、笔记抽查、分组讨论、随堂测验等连环教学设计,方便随时掌握学生在线学习的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学习持续性。随机抽取个别同学在线回答问题,既可以给正在打瞌睡的同学“敲个钟”,又可以通过教师的启发性解读引导全体学生的思考。笔记抽查环节,很多同学表示仿佛又回到高中时代,坐在书桌前,一支笔、一个本,认真记下今天学习的内容,既学到了知识又练了字,简直就是双赢;还有的同学说:“在学校上课随便一听,要么听不进去,要么下课就忘了。在家上课因为要查笔记要答题,所以特别认真”。开展分组讨论,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情况,激发大家思考的兴趣和参与度,便于教师在授课时有的放矢。开放式、多渠道的互动教学受到学生青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方便学生做好“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任课教师“敲屏幕、划重点”,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之处以“电子教材标识或者批注”的形式进行推送。在观看慕课的过程中记录下心得体会用以交流和沟通,从中获悉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所思所想、所期所虑。认真履行“课前有计划,课后有思考”。在每周教学任务结束时,总结本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与缺勤、缺作业同学交流为什么不爱上网课,积极找寻一个学生既爱参与又能学到知识的教学形式。
疫情的来袭,让一座城牵动了全国心;网课的创新,使各地生同上了一堂课。但单一的观看视频、学习慕课,很难满足一部分学生对于深入性学习知识的需求。适当利用一些直播平台,换下家居服、换上正装、梳拢发髻,坐在电脑前,面对面和同学们来一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实际问题的探讨。启发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重新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担负起青年的使命,不负韶华。让看似高大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本土化一些、接地气一些,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滋养我们如今的“隔离”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责任。”抗“疫”战场上,一名又一名优秀青年接过冲锋棒,奋不顾身投入战斗,这种爱国取义的斗志、生命书写的青春正是我们需要传达给青年大学生的。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是当下形势的新要求,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必须明确思政课的使命与担当,深化对课程定位的认识,在改进中提升思政课教学。新时代的青年,如何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如何让自己的青春奋斗与时代同频共振?正是考验我们这样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历经百年磨难后,面临新的困难时,是否始终坚持不屈不挠、不惧艰险、勇往直前、坚定必胜的信念,是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激励青年培养宽广的视野看待世界、拥有开阔的胸襟对待人生、树立高远的理想创造价值。通过思政课教学,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增强“四个自信”,这样的功效,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不容忽视。
在全国大中小学都尝试网络授课的同时,我们难免会看到一些反馈:诸如“学生面对没有情感的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学习,缺少面授教学中师生间的亲切交流以及同学间的情感交流。长期下去很可能会形成错误的世界观和机械式的思维方式”、“学生过度接触虚幻的网络世界,还会增加孤独感、忧郁感,降低人际交往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不良影响。”等等。这也是我们在网络教学中需要不断总结和反思的。网络教学尤其是慕课教学,它的优势是内容全面、教师权威、适合自主学习反复学习的需要,但缺少了师生的互动式教学过程。面对一群有主见、有自主欲但相对缺乏自控力的大学生,怎样的教学模式更加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受到欢迎?
有些同学认为网课可以回看、可以满足自己在复习中的需求,很方便,不像在学校课堂有时会跟不上,也不好意思找老师咨询。有些同学则认为网课对自控力的考验太大,有时候难免会出现偷懒的心态,不如线下上课时有老师监督更为有效。谈及教学模式时,大部分同学还是希望老师能化身成“网络主播”,直面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同时,在专题授课中,多设计一些时代感强、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研讨题目,大家一起热议,在讨论中掌握知识、领会精髓。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如何把这种真理光芒照射到每一位大学生身上,如何让他们感受到这样一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理论带来的震撼,是我们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线教学模式的产生,无疑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生事物,作为思政课教师,更要勇于接受这种新生模式,创新教学手段。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过反复的锤炼,正处于抗“疫”大潮中的我们,也应该勤于探索如何提升网络教学成效,把它磨成一把利刃,用来割断病毒的袭击与阻碍,帮助学生重新踏上知识探索之旅,破茧成蝶、淬炼成钢,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