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与语篇连贯探析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例

2020-01-09 15:48刘秀明
喀什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连贯讲话语篇

刘秀明,周 萍

(喀什大学 中国语言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意义蕴含深远,语言风格独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悟。本文以2018 年12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为学习语料,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方面,探析《讲话》如何实现意义的连贯,为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习讲话和运用语言提供遵循。

一、概念界定

(一)语篇的定义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通过组织语言单位构成语篇。韩礼德和哈森认为语言学所使用的语篇指“任何口头或书面的、长短不限的、自成一体的篇章”[1],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1994 年)中进一步指出:“语篇是意义单位而不是语法单位。”[2]在韩礼德看来,分析语篇的目的在于对语篇的理解和评价,并明确语篇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含义。

(二)语境的定义

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语境”这一术语。语境就是应用语言的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指的语言语境也即上下文语境,它指称的是相邻词语或小句相连的上下文内容对词语或话语语义的制约作用;非语言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指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处的宏观环境和文化背景。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非语言语境,即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三)语篇与语境的关系

语篇是在某一语境下社会群体交际的产物。“它在语言的创作和运用中起着评价和标准的作用。”[3]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信息,传递信息离不开语境。语境既包括交际双方所处的现实环境的共知知识,还包括时代环境的背景知识。“语篇的含义主要依赖于语境,语篇与语境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篇产生于语境,又是语境的组成部分。”[4]语境对分析语篇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帮助交际双方正确理解语篇的含义,完成交际的目的。

在言语活动中,人们能够彼此理解凭借的就是在相同的语域下,对某一特定主题的共同认知。语篇和语境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语篇意义连贯,通过分析语篇和语境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学习者增强对《讲话》内涵的理解,加深对《讲话》思想的体悟。因此,通过语境来分析《讲话》这一语篇的连贯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情景语境与语篇连贯

语境的连贯表现在情景语境中语域的一致。任何的交际活动,无论是言语上的还是行为上的,都是在情景语境中进行的,所以说情景语境决定语篇的意义特征。笔者结合《讲话》将从以下三点阐述情景语境对语篇连贯的影响。

(一)话语范围——明晰语篇的主题

话语范围的连贯性指语篇在话语事件、主题、场合方面的一致性,“即语篇中各个衔接成分都必须围绕一个事件展开,形成一个中心点,从中心点出发,呈放射状展开话题。”[5]在《讲话》中,话语范围对语篇连贯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例(1):40 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 亿元增长到2017 年的82.7 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6 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 万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 万亿美元。

上述片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经济时所做的论述。明确了话语的范围是“经济”,并确立“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主题。根据这一主题,语篇分别从国内生产总值、货物进出贸易总额等方面展开论述,并通过不断列举数字来展示这一举措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该片段在话语范围、主题和目的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从而实现了语义上的连贯。

从语篇来看,《讲话》全篇也实现话语范围的连贯。主要通过语篇标题就可以确定话语的范围是“改革开放”,围绕“改革开放”,《讲话》从四个主题入手。第一是回顾过去40 年改革开放史;第二是总结改革开放的成绩和经验;第三是宣告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第四是明确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在大的话语中心链条下,语篇又分别从政治体制、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民生改革、生态保护、国防军队、一国两制、外交政策、从严治党等方面展开具体论述,使得语篇内容在语义上实现了串联,形成连贯的话语。

(二)话语基调——明确交际关系

话语基调是交际双方的关系以及讲话者的交际意图。话语基调的一致性是语篇连贯性的重要体现。

《讲话》属于政治语篇。开篇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采用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回顾历史,为的是向公众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语篇开头“同志们,朋友们”交代了交际双方的身份,明确讲话者是习近平总书记,听话者是全世界人民,明确受众对象,确立了个人基调。

例(2):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回顾历史分析了实施改革开放的时代原因,并以四个“基于”分述了实行改革开放是对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人民群众和时代潮流的准确把握。《讲话》确立了交际话题,明确交际意图——肯定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号召人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尤其是《讲话》在总结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时,交际意图更加明晰。习总书记使用感叹句式23 次。多次使用感叹句既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取成就的肯定,又是对那些为改革开放做出贡献的实践者的肯定。

例(3):40 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例(3)中的“不是……更不是……而是……”表示了三个并列小句的转折关系,对前两个小句的递进否定,引出最后一句的肯定,语义正反两个方面使得意图表达更加明确,语义坚定,提高了语言表现力。这三个关联词将话语串联成一个整体,表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是全国人们共同奋斗出来的结果。在讲话结尾处,向全国人民发出动员令,号召和要求人们继续推进前进目标,所以语篇9 次出现“必须坚持”,为共产党人今后的工作提供有效遵循,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以此来体现讲话内容的权威性。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语篇基调保持一致,使得语篇中谈话角色明晰,能够帮助读者理清话语关系,辨别语义含义,明确表达意图,语篇内容更加连贯顺畅。

(三)话语方式——学习交流的成功典范

在语篇中,话语方式需要保持一致性,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的效果不同。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需要组织传递信息,有利于保持语篇的连贯性。《讲话》不同于一般性的公开演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口头的形式宣读,受众对象不仅有现场听众,也有场外听众,受众覆盖面广,习近平总书记话语方式平铺直叙,具有口语生动、简明的特点。同时此次讲话是国家领导人面对全国公众发表的政治性言论,讲话的目的是肯定改革开放40 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并总结经验,为今后如何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提出具体要求。语篇的内容进行过认真思考和仔细推敲,所以它又具有准确和严谨的书面语特点。

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这三者组成了语域。[6]语域的一致性决定语义的相关性,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交际的形式、交际过程、交际目的。从外部形式来看: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交际对象“全世界的人民”,使用天然亲和又不失严谨准确的话语方式,明确话语范围并围绕“改革开放”展开论说,实现了语域的一致性,语言精确,逻辑严密,立意深远;从内部意义来说:总书记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源头讲起,用四个主题讲清楚了中国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必然性。由近及远,不断上溯,明确了改革开放的现实基础和历史必然,突出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不动摇的结论。在内容上实现了结构上的串联、意义上的贯通,为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要求,语言充满亲和力和感染力,使情景和语篇有效融合,讲话的核心要义连贯在一起,语篇层层递进,为语言的准确运用确立了更高标准。

三、文化语境与语篇连贯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思维内涵。处于同一言语系统里的人,仅凭借只言片语便可理解出话语的含义,将其串连成连贯的话语,依靠的就是约定俗成的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对语篇的连贯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对于文化语境对语篇连贯的作用,笔者将从时代背景、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时代背景——语篇表现为外在环境

语言的变化最能够体现时代的变化。语言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社会不断地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需要认识、指称这些新事物,就要给它命名,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于是产生新词。”[8]尤其是改革开放的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文化迅猛发展,语言作为社会发展的记录者,需要不断创造新词语来记录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各种社会流行语的出现和频繁使用,这些社会流行语遍及各个领域,不仅出现在日常生活方面,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很活跃。

例(4):社会制度方面: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例(5):国家方针政策方面: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全球治理体系、命运共同体、一国两制、九二共识、家庭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

例(6):经济文化生态方面:经济特区、世界贸易组织、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进口博览会、科教兴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时代环境的作用下,背景知识制约着表达方式,同时背景知识又是理解表达内容的重要基础。特定的用语和表达,有其特别的时代意义。国家政策方针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它的提出和实施必须合乎时代背景,有利于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由此便产生了一系列术语,如:人民当家作主、“五位一体”等。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对于一些未能掌握背景知识的人来说,会增加理解的难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及的“一带一路”,如果听话者掌握了其时代背景,知道它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那么理解讲话的内容就不会存在任何问题,听话者会认为语篇是连贯的。反之,则会出现语篇含义无法理解的情况,让听话者认为语篇内容在语义上脱节,互不衔接,影响交际的质量,形成交际的障碍。

(二)思维方式——语篇构成的内在机制

语言与思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展现其思考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存在明显差异,因而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语篇中,思维模式的差异往往体现在篇章结构上。篇章结构的不同则是通过行文的逻辑、段落之间的衔接,以及上下文的语境等等来体现。中国人多是采用起承转合、多方迂回的方式将语篇连贯起来。起承转合是一种整体思维的体现,体现在语篇中就表现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语篇的开头必须明确讲话主题及其目的,以此实现提纲掣领的作用,再围绕主题展开分说,最后照应开头进行总述。

《讲话》开篇总起全文,采取“总—分—总”的模式,紧扣主题,实现语篇的连贯。交代了讲话目的是总结改革开放取得的经验,继往开来实现奋斗目标;紧接着分别从10 个“始终坚持”回顾40 年改革历程取得的成效、9 个“必须坚持”总结40 年改革历程取得的经验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在讲话结尾处,总结全文提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要求、希望,照应开头。回环式的行文模式,将看似纷杂的内容罗列式铺开,按照其内在逻辑将其串联成符合中华民族的思维的连贯语篇,使得人们能够毫无障碍地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在该语篇中,在对每个小的话题展开论说时也多采用“总—分”的模式,将话语串联成意义相同的区域块,实现语篇的连贯。

例(7):我们必须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这段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整体入手,提出要想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又分别从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人才第一创新发展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具体来说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举措,再到“努力实现更高质量……”,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全段形成“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实现了语义上的最佳连贯。

(三)文化背景——语篇张力的影响因素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是人民的精神脊梁,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不可割舍的部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常常引经据典,反映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结,同时也使得讲话更有说服力和理据性。古语名言是一种凝练的语言,《讲话》中多处使用,品味其古典意境,极具启迪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了语篇的影响力。

例(8):“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这句出自北宋哲学家张载《西铭》,意思是指想要有一番作为,磨练是必不可少的。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肯定了在改革开放的40 年进程中,中国人民不怕困苦,迎难而上,坚持改革从未动摇的决心。结合语境,就能正确把握这句话在语篇中的含义。引用使得上下文连贯统一,深化了语篇的张力。

例(9):“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借用这句诗,表达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勇于革新的勇气和毅力,过去如此,现在依旧不变,改革的决心和步伐永不止步,从而使内容连贯、深化,语篇的连贯性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经典,使其合理、自然地镶嵌在语篇之中,旨在更好地表情达意,服务于语篇。《讲话》中引用的诗句颂赞的是勇于革新的人们,符合《讲话》的题旨,将小句串联形成连贯的话语,使得语言简洁凝练,语篇意蕴深远、引发共鸣,在完成语义连贯的同时,更具有说服力;而且引用经典语句还增强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能使得“听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话语有效建构和理解成为可能而形成话语的意义框架”[9]。

四、结语

通过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更加准确、深刻体悟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思想内涵、核心要义,切实体会到《讲话》的语言应用独具匠心。《讲话》巧用通俗语言表述深奥哲理,遣词造句间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语言风格极具表现力;妙用文化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实现语篇的连贯,产生一种质朴的魅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充分彰显语言的魅力,实现了语篇的非显性的连贯,即思想上、理论上的贯通。

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分析,《讲话》运用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深入浅出,淡中见美,平中出奇,字字珠玉。《讲话》不愧是语言运用的楷模,而且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成功典范。我们从语境角度把握其如何处理语篇内部结构关系,发挥语境对语篇连贯的重要作用,不仅做到结构上的连贯,而且实现思想的贯通,能够为广大语言的创作者和使用者树立学习的典范。故而,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方法分析,对《讲话》语篇内容进行细致研读和编排,以帮助学习者提升语言应用的水平。

猜你喜欢
连贯讲话语篇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语篇隐性连贯及其识解机制研究:回顾与展望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脉络与连贯:话语理解的语言哲学研究》简介
“注水”讲话
男朋友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