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三重向度

2020-01-09 15:48肖影慧
喀什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范式历史

肖影慧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网络新媒体等传播媒介之便,披着“学术思潮”的虚伪外衣,打着“学术自由”的虚假旗号恣意横行,企图通过否定党史国史,抽离党和国家安身立命的根基,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抛弃或背叛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难以发展强大,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

一、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在逻辑

在当代中国,坚决批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是维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承担着指导社会思想发展方向的重要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安全。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入侵,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资本主义借以解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之一也随之产生并不断泛滥。历史虚无主义居心叵测地否定党史国史军史,其重大破坏性在于瓦解各种意义与目的,把任何价值、信仰都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使人们的精神世界陷于纷争不已,甚至分崩离析、没落衰竭的境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出发,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做到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彻底批判和坚决抵制,进而从根本上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二、历史虚无主义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和渗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用“抽象的人性”论取代“现实的个人”论

历史虚无主义是作为西方资本主义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而在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一种错误思潮,其惯用伎俩之一就是用“抽象的人性”论取代“现实的个人”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混淆善恶、颠倒黑白。他们借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其所标榜的价值中立的“抽象人性”出发,混淆、颠覆对历史人物已有的客观评价。竭力诋毁、歪曲、丑化在革命战争中涌现的民族英雄,认为他们的高尚行为不符合人性因而并非真实可信,正如网上流传的: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有违生理常识;狼牙山五壮士其实全是土匪,在行窃的过程中滑下悬崖;黄继光堵枪眼不符合物理学知识;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等等。用所谓的“抽象人性”“科学”“常识”编造谎言、篡改历史,污蔑丑化民族英雄。恰恰相反,历史虚无主义基于其丑恶的主观目的为早有定论的汉奸、反动派、卖国贼翻案,混淆黑白:将慈禧、袁世凯、蒋介石、汪精卫等反面人物竭力描绘成“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对毛泽东等党的重要领导人物的污蔑和诋毁达到了极致:在对“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的全面开展中,历史虚无主义乘势抹黑、诽谤、丑化毛泽东同志,以全面否定毛泽东同志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科学价值的所谓“非毛化”错误思随之潮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企图蛊惑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造成人们思想领域的极度混乱。此外,历史虚无主义还通过所谓的“内攻”“内斗”来污蔑攻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英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撑,“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3]。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对民族英雄和开国领袖进行肆无忌惮的否定和丑化,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险恶目的。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对人性的理解是错误的,其评价历史人物的出发点和价值标准都是偏颇的。人性的善恶好坏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4],更没有超越历史和阶级的抽象的人性。趋利避害、谋生求存固然是人的天性,但绝非人性的全部。民族英雄和开国领袖之所以能以超乎常人的英勇和毅力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是因为他们心系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诚然,反面人物也有其人性良善之处,但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从“现实的个人”的阶级条件和其所处社会历史环境出发,“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5]。历史虚无主义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用“抽象的人性”论,取代“现实的个人”论对历史人物进行颠覆式的解读,承认支流否定主流。究其本质,就是要妄图解构历史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原有形象,颠覆中国人民的英雄价值观,造成人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

(二)用现代化范式否定革命史范式

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的“重新评价”为名,在否定革命鼓吹改良之余,极力鼓吹把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绝对对立起来,把革命描述成“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的一时冲动,认为革命的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并搬出了“告别革命”这一主张,由此激起关于“现代化范式”与“革命史范式”的争论。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6]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革命是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作为一种唯心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否认阶级压迫、阶级斗争的客观性,指责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十月革命是一场自相残杀的“内斗”,甚至以“假设历史”为预设,依靠主观臆想和推测,断言俄国在十月革命中不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且中断了俄国民主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因而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些论调从根本上否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正确道路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历史虚无主义置基本历史事实于不顾,打着“重估革命”的旗号否定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核心的中国近现代史上革命斗争的价值。他们违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处心积虑地断言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例如,他们污蔑: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了巨大的内乱;辛亥革命严重阻碍了清政府的自我改良和革新;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等等。改革出版社于1998 年出版了主张以“新范式”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术著作《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该书指出新范式与旧范式的区别在于,新范式“不把中国近代史视为仅仅是一场革命史”[7],而主要从‘现代化’的视角看待、分析中国近代史,按照“现代化”新范式对中国近代史进行重新定位,进而得出“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7]的总结论。

龚书铎[8]认为把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人为地对立起来,用现代化范式简单否定革命史范式,是严重违背中国近代史社会发展规律的。说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革命并不排斥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是中国革命的题中应有之意。近代中国处于“三座大山”压迫的内忧外患中,这就决定了只有通过流血革命才能为实现现代化扫清道路、创造条件。离开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现代化就无从谈起。美国学者德里克认为,在社会科学中,难以说一个范式与另一个范式相比可以解释更多的内容,即便如此,“一个范式也并不容易被另一个范式所取代。”[9]因此,用现代化范式简单取代传统革命史范式是于史不符、于理不通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革命史,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中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革命与社会主义密不可分,告别革命就是要告别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客观事实。中国近代史中以革命还是以现代化为主线,不单纯是一个纯粹理论研究的问题,而是涉及如何评价近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问题。历史虚无主义企图通过否定和诋毁近代革命斗争,以现代化代替革命史作为近代史的主线,从历史上否定我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以此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极度混乱。

(三)用片段史割裂整体史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普遍扩散,极大“推动了以解构主义为内核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发展”[10]。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西化”中国的一种重要舆论武器,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打着“反思历史”“重评历史”“重写历史”的幌子反对“宏大叙事”,刻意追求历史的“破碎”,否定历史的“连续性”,断章取义割裂历史,用零碎的历史片段割裂整体历史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解构虚无全部历史,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11],其重点解构对象是中国近现代史。

列宁说:“在社会现象领域,……如果不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12]历史虚无主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否认历史及文化传统的继承性与连续性,质疑客观历史的本质和真相,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历史虚无主义肆无忌惮地裁剪、拆分和拼凑其意欲虚无的历史,拿我们党史国史中的一些错误和失误说事,比如,割裂历史的整体,否定某一时期或阶段革命对整段革命历史的推动作用,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前的各种革命造成了极大的“内伤”,阻碍中国走上独立解放的道路。他们片面看待历史客观事实,认为共产党采用“游而不击”的作战战术毫无建设性意义,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领导革命的中流砥柱地位。他们围绕“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文革”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失误做文章,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质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和先进性;用改革开放后几十年取得的成就否定改革开放前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等等。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后现代主义旗号,随心所欲地挑选零碎的历史事实加以裁剪和涂抹。在历史虚无主义的肆虐下,历史的整体性被主观随意割裂,真正的历史真相在这种“戏说”“恶搞”中变得支离破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13]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进行粗暴的解构、拼凑和模拟,用片段史解构整体史,让历史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他们通过裁剪和拼接历史细节的欺骗性、隐蔽性手段来影射现实,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史进程,瓦解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拥护,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江泽民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时期以来,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历史虚无主义的滋长,严重侵蚀党的肌体,把党内一些人的思想搞得相当混乱。”[14]这一切都深刻表明,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绝非一种学术思潮,也并非一种学术争论,其本质是一种具有明显阶级烙印的特定政治思潮,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党发动进攻的具体表现。

三、批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三重向度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起“政治进攻”的一种舆论工具,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15]。尤其是中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16]。

(一)加强历史虚无主义理论批判,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一种“集怀疑主义、自由主义、历史主义、解构主义与颓废主义等思想文化于一身”[17]的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已经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手段。虽然“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18],但是当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日益具有学理性和学术性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批判。

首先,要从学理上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历史虚无主义最初是一种错误的社会历史认知思想,围绕其展开的也是学术研究领域的学理批判。但随着其进一步发展和蔓延,历史虚无主义开始打着“学术自由”“学术反思”“学术研究”的幌子大肆传播否定党史国史军史的舆论,很快就演变成具有特定政治目的和政治意图的政治思潮。因此,必须在学术、思想、舆论上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抵制和反对,既不能淡化这场特殊斗争的政治性,但“又不能把学术问题泛化为政治问题。”[19]

其次,要从唯物史观出发揭露其伪科学的一面。社会思潮的真理性和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包含的思想或理论成分是否科学和成熟”[20]。历史虚无主义背离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面,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因此,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在学理层面上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唯心史观的荒谬性。

最后,促进理论研究成果的多元化。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重大课题的高度重视,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加,研究成果也愈加丰硕。但是,专门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理论批判研究的著作却不多,这就导致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论构建的系统性。因此,必须加大对党史研究领域中理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力度,形成集政治性、学术性和实践性一体的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多元理论研究成果。

(二)健全打击历史虚无主义法制规范,严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首先,要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规范党员干部,使其成为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先锋和楷模,做敢于亮剑、勇于斗争的典范。“对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21]《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已经明确把歪曲、丑化、否定党史国史军史确定为违反党内政治纪律的行为,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纪律处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22]党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视,督促党员干部以身作则,要在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政治思潮的同时,增强其批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责任心、使命感。

其次,要“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23],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历史虚无主义,保护正义免受玷污。2017 年12 月22 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英雄烈士保护法草案》明确规定加强对英烈姓名、名誉、荣誉等权益的法律保护,禁止一切歪曲、否定、丑化英烈事迹和精神的言行,这是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历史虚无主义的重大举措。此外,近年来陆续有人民法院针对涉及历史虚无主义的民事侵权案件做出了正义的民事判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扬善抑恶、维护英烈的积极作用,对增强我们的历史自信、民族自信、价值自信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并未形成系统长效的法律机制以防范与打击历史虚无主义。因此,完善打击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必须提上议事日程,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司法平台严厉打击历史虚无主义,严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切实维护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三)强化历史虚无主义网络监控,巩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

“科学的物化模式变成了社会文化的生活世界”[24],互联网既是技术,也是政治,还是意识形态。集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点为一身的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滋生蔓延渗透、兜售虚无言论的温床,互联网作为“第五空间”,“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25],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极大挑战,抓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因此,必须强化历史虚无主义网络监控,巩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首先,要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网络信息传递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信息发布者的价值观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广大网民的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网民的文化素养良莠不齐,一些对党史国史军史缺乏相应知识储备和基本判别能力的人,很可能会被历史虚无主义的“解密”“爆料”“真相”等字眼所吸引,被其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所误导和欺骗。因此,国家和地方各级宣传管理部门必须采取措施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对网络舆情实行全过程、无缝隙动态跟踪监测,实时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最新动态。对于网络论坛、贴吧、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涉及党史国史军史的信息内容要进行系统严格的过滤和监控,高效清理并及时澄清历史虚无主义散播的谣言。对于蓄意歪曲、否定、诋毁党史国史军史的不法分子,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惩。

其次,要在强化历史虚无主义网络监控同时,制定规范网络空间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近年来,我国相继制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网络法规,但是网络的立法仍显滞后,构建系统完备的网络法律法规仍然任重道远。

最后,要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信息网络化为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创造了重大机遇。在对历史虚无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网络监管的同时,要擅于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的新平台,以网络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巩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范式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