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路径研究
——以宿迁学院为例

2020-01-09 14:26■徐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宿迁社会科学哲学

■徐 杰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在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具有里程碑意义。“5·17”讲话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奋斗方向,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明确了奋斗目标[1]。2011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以下称为《计划》),宿迁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计划》的指导下,深入分析面临的新形势,部署繁荣发展本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任务,努力开创本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新局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2020年是《计划》的收官之年,同年4月,宿迁学院转制为省属公办本科高校,承担着培养地方发展所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责任。新形势给宿迁学院提出了新要求,宿迁学院如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从而发挥宿迁地区哲学社会引领作用,增强宿迁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实力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宿迁学院为例,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路径。

一、宿迁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现状

宿迁学院地处苏北地区,是地方唯一一所应用型公办本科高校,共有57个专业,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28个,涵盖管理学、哲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8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门类。在党中央政策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宿迁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宿迁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取得的成绩

1.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建设方面。宿迁学院按照“打造品牌、加快转型、强调应用、培养特色”的思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2017年,汉语言文学入选省“十三五”重点学科建设点;2019年6月,财务管理成功入选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小学教育首批校级品牌专业建设稳步推进。实现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从无到有的突破,构建了省校品牌、一流专业建设体系。

2.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建立“外引内培”机制。学校在制定战略规划时秉承“人才强校,教师是学校建设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出台了《学术带头人选拔及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创新师资管理机制,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高自身学历层次、科学研究素养提供政策层面的保障。分类引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十三五”期间,引进近百名哲学社会科学类高层次人才。

3.哲学社会科学团队建设方面。宿迁学院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整体规划为指导,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纲领,先后建成了“西楚文化研究所”“宿迁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所”等10余个研究中心,并出台了《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实施办法》等相应配套政策,大力扶持团队建设,进一步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团队和集聚效应。

(二)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宿迁学院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也出现着阻碍其发展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矛盾。决策层面上没有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落后于自然学科的发展;分类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由此导致了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是空白;高层次成果的显示度不够;国内、省内学术影响力有待增加;科研创新及社会服务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学校“十三五”规划上来看,学校发展以工学为重点,虽然决策层没有忽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工作,但没有单独、明确的指导意见,思想还有些保守,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理工科的补充地位。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宿迁学院发展至今,还没有开展智库建设,目前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人员很难了解所在地区政府部门的决策需求,只有少数个人偶尔承担或者参加一些政府部门的委托课题,极少能够深入决策需求一线调研、论证。理论研究者因为缺少一线的调研,提供的思想成果往往被认为“不接地气”。

分类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例如,宿迁学院目前大部分的管理办法,以相同的条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了更好地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还专门制定了《专利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与自然科学相配套的管理办法。这势必会造成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均衡发展。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路径

地方应用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推进过程中,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规律,秉承高质量发展理念,按照“发挥优势、体现特色、聚焦热点、追求卓越”的原则,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明确学科定位、优化结构、找准重点、打造特色为目标,不断促进理论、科研和文化的创新。

(一)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地位、重大作用、职责使命、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提高学校决策层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宿迁学院在学校“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学科专业定位为紧密结合江苏省和宿迁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并积极推进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以工学为重点,文、理、教育、经济、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在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基础上,宿迁学院未来可以成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增设跨学科专业,搭建学科交叉平台;成立独立的人文社科处,为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献言献策,为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保驾护航;成立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等决定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发挥专家学者智囊团的作用。

(二)稳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建设

首先是抓重点,上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在建设好已有省级重点学科、一流专业的同时,积极推进交叉学科的融合。宿迁学院按照把汉语言文学、财务管理这两个重点一流学科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为目标,形成符合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加强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扶持其他学科发展,凝练新的学科内涵和方向。

其次是抓结合,重应用。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积极拓展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发展新空间,做到新增加专业和已有专业的调整符合所在地区经济社会要求,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同时培育专业集群,推进特色发展。例如,宿迁学院围绕“楚汉文化”“大运河文化”和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形成特色和优势。在专业集群建设方面,宿迁学院重点建设区域经济需求度较高的教师教育类和经济管理类两大专业群,推进专业群与地方行业产业链对接。

(三)继续完善“外引内培”的人才队伍汇聚机制

继续加强“外引内培”的人才机制,造就一批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功底扎实、学术品行端正、有开拓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重大学术问题与实际问题的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

外引就是加速引进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类人才。地方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引入在编人员与兼职人员两种方式来吸引高层次人才。宿迁学院通过在编人员方式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通过引入兼职人员方式重点引进专业(学科)带头人、项目型教师。

内培就是重点培养现有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青年教师的分类培养制度。一方面,促进引进的学术带头人与中青年骨干教师之间建立起传帮带的良好模式;另一方面,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互助联系,定期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前往进修、访学和开展学术交流。宿迁学院开展百名博士工程,鼓励现有教师提高自身学历层次,攻读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

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自身科学研究基本素养。素养的提升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为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2]。脚力即深入基层,走到人民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眼力是面对复杂情况时发现、辨别问题的能力[3];脑力是思考问题并作出准确分析、判断的能力;笔力就是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具有教育意义、导向作用的好作品的能力。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发现、辨别、判断事物的综合能力,打造一支能胜任地方需求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

(四)加强科研创新团队与地方高校智库建设

科研团队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在已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管理中,从团队的愿景目标制定、团队组建的合理性、团队制度建设的健全性以及团队文化建设的优良性入手,分析现有团队的创新质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现有团队的创新质量。另一方面,整合相关学科,发挥强势学科优势,以区域经济建设需求为目标,做好前期调研及项目储备,择优培育新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智库是以国家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为研究内容的特殊学术科研团队形式。2014年,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为高校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智库,是将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对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当地政府部门献计献策,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咨政、启民”的作用。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和政府部门互相交流的模式来建设智库。例如,宿迁学院借助转型时机,一方面选派相关领域学科专家到政府部门挂职,深入一线了解政府所需;另一方面聘请理论扎实、有实践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融入到高校智库建设中来,力图打造1-2个党和人民信得过、用得上,省内一流,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性地方高校智库。

(五)完善支撑保障体系

地方应用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文化宣传体系等保障体系的支持。

1.管理制度体系方面。建立与完善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分类管理制度体系,主要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类管理。相关制度包括:人才培养、人才选拔、科学研究业绩考核、团队建设、成果评价等。宿迁学院目前已经逐渐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分类管理。例如,在“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实施办法”中要求,建设周期满后,对哲学社会科学类团队的考核要求是新增科研经费达到10万元,而对自然科学类团队的考核要求是新增经费达到50万元。

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应按照不同学科,分门别类地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人为的主观不确定性、多样性、层次性、复杂性等特点[4]。即使是相同学科,评价的侧重点也应该按照评价对象、研究领域、研究类型、成果形式等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在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关注意识形态的自觉自信,突出质量导向、突出创新能力,突出贡献大小,突出应用价值上。评价对象一般分为成果、人员、团队、项目等;研究领域即学术领域;研究类型按照研究内容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形式分为论文、著作、研究报告、教材、文学艺术作品、非纸质出版物等等。另外,遵循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建立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保障科研成果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宿迁学院根据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方向,邀请市内、省内、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组建学校的专家库。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成果评价、绩效考核等时,采用抽取专家库专家全程参与的方法,发挥专家和同行在这些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避免拉关系、讲人情的事情发生,保证评审、评价、考核的科学、公正。其次,遵循重质量,轻数量,破除“唯论文”、论文“SSCI至上”原则。

2.文化宣传体系建设方面。一方面体现学校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加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建立多种渠道对外交流平台,根据不用类型研究成果的特点,制定相配套的宣传、推广方案,把优秀成果的宣传、推广及应用工作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满足社会需要、回应发展要求,不断拓展和延伸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5]重要论述,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将其融入到校园精神、制度、行为、物质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员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创新质量、培育大众创新、全民创优为主要内容,让校歌、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渗透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把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方面。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宿迁学院建校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科研团队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意识正在增强、制度正在完善、成果质量正在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新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政策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以宿迁学院为代表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必须抓住机遇,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建设、完善人才队伍汇聚机制、加强科研创新团队与地方高校智库建设以及完善支撑保障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以便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宿迁社会科学哲学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宿迁姑娘登上珠穆朗玛峰
菱的哲学
小包哲学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从新加坡到苏州再到宿迁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