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和暴力现象、成因及对策

2020-01-09 14:24乐晓华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暴力校园

文∣乐晓华

一、校园欺凌和暴力现象及特点

随着社会的转型,校园欺凌现象如同阴湿环境中的病毒潜滋暗长起来,成为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正在校园里读书学习的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而校园欺凌的现象破坏和谐校园,产生恶劣影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校园内欺凌的发生率高达34%,其中频繁欺凌的发生率为5%,偶尔被欺凌的比率为29%。目前,校园欺凌和暴力的主要形式体现为同学间暴力冲突、口头侮辱与言语取笑、被勒索或抢夺财物等。

(一)手段多种多样,较难察觉

校园欺凌与暴力的常见形式是物理攻击,手段多种多样,花样百出,例如辱骂、拳打、脚踢、推搡、扒光衣服等,多发生在难以发现的地方。同时伴有嘲笑、起哄、孤立等言语攻击,且这种精神层面的伤害难以被教师和家长事先察觉发现。随着学生越来越多地接触网络,网络语言暴力成为新的校园欺凌手段,虚假舆论、恶意评论具有传播快且广的特点,带给被欺凌者较大的心理伤害。受伤害者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将这种情况告诉家长和教师,独自忍受面对,从而导致欺凌持续发生。

(二)普遍存在,持续发生

中小学校园欺凌目前出现常态化的特点。从媒体新闻对校园欺凌频繁报道可以看出,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呈现出普遍化和团体化的趋势。校园欺凌多出现在中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的中小学校,男孩和女孩都可以成为被欺凌的目标。其中,具有显著生理特征的学生更容易被欺负,例如肥胖、太矮或太高。欺凌者利用被欺凌者因为害怕而不告诉父母或老师的心理,反复实施欺凌,导致欺凌行为升级并持续发生。

(三)欺凌者低龄化

据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校园暴力低龄化现象明显。年龄小的未成年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心智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周围人的不良引导以及电影作品的错误引导,组织或参与欺凌同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时,在我国低于十四岁无须承担刑事责任,导致家长与教师对这类问题缺乏重视。

二、校园欺凌和暴力产生原因分析

(一)个体不良心理因素

目前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宠爱或溺爱中长大,过着有求必应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从而导致其行为举止发生偏移,形成人人都要听我的、个个都要围着我转的错觉,产生生活中不能吃一点亏的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很容易走极端,表现为不仅不认真学习,而且容易成为校园的欺凌者。例如,在校园内通过拉帮结派结成群体,耀武扬威,对于教师的训诫无所谓,组织或参与校园欺凌和暴力。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模糊、不稳定的状态,在处理同伴关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加之被欺凌者和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反校园暴力的观念,使校园欺凌与暴力行为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对被欺凌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二)家庭原因的影响

相关科学研究表明,大部分中小学生的欺凌和暴力行为与家庭环境有直接关系,包括父母关系不和谐、父母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严、父母教育方式不合理等。长期处于家庭暴力环境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从而导致他们容易成为施暴者。在过度保护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变得胆怯而懦弱,在处理问题和解决人际关系时容易成为被欺凌者,受到身体和心理双重伤害。在单亲或者重组家庭中,父母缺少对孩子必要的关心,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同时,家庭教育中缺乏必要的法治教育,监护人没有充分履行自己的监护义务,也会成为校园欺凌的诱因。

(三)社会不良风气加剧影响

在社会渐趋多元化的背景下,学生获取各种咨询的方式更加便捷。尤其是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借助鲜明的图文,容易让学生产生迷恋与虚幻错觉。例如,影视作品对个人主义英雄人物、暴力形象的渲染,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影响。一些无心学习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中,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受到不良影响。同时,影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对暴力行为事实缺乏合理的控制,使得各种欺凌手段肆意传播,虚化了暴力文化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严重误导思想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使他们产生欣赏暴力的想法,导致他们模仿欺凌、暴力行为。

(四)学校思政教育缺失

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部分内容。校园欺凌行为不断升级的重要原因与德育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思政教育、道德教育的缺失有关。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中小学更加注重应试教育,而轻视甚至忽视思政、道德教育。一些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道德法制观念淡薄,当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时,容易采取非理性、不正确的方式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欺凌行为的发生在所难免。

三、有效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发生的对策

(一)学校强化主体意识,大力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专题教育

调研显示,大部分校园欺凌发生在学校范围内,特别是班级之中。因此,学校应该作为预防与治理校园欺凌和暴力发生的主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学校首先需要完善相关应急举措,并成立分工明确的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小组,强化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工作。其次,学校层面应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提高其发现并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能力。再次,要不断加强学生品格教育,使之增强防范意识,远离欺凌与暴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所有中小学还应建立一种科学的群防群治的管理机制,以实现尽早发现和处理校园欺凌行为。

学校要鼓励教师全员参与预防校园欺凌的教育工作中去,让教师发挥自己专业所长,使用规范的教育手段与方法,做好被欺凌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学校要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思想教育、生理教育、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效地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同时,要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营造一个文明、法治和安全的校园环境。

(二)利用多种方式,强化学生人身安全管理

中小学校园欺凌发生场所复杂且不固定,并且多发生在相对隐蔽的地方。校园欺凌存在监管盲区,使得学校难以实现对校园欺凌的有效管控。因此,学校需要引入多种方式,比如规范相应制度、门卫日常登记、教师与保安巡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家校联系沟通、学校与社区联防、学校互联网安全监控系统使用等,不断加强对校园欺凌的有效管理。同时,学校应该加大德育课程建设力度,注重思政、道德和心理课程的实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与道德素质,真正树立起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从而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此外,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暴力危害的宣传,使得旁观同学能够大胆阻止,及时举报,避免事情不断恶化。

(三)树立校园正气,加强校园欺凌与暴力惩戒,震慑不法分子

依据教育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学校要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对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采取零容忍。对于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根据情况的严重性,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如有必要,政府可以将其拘留接受教育,或给予相应的行政和刑事处罚。情况恶劣、手段残酷、后果严重的,应当依法从严惩处。必须依法严惩实施煽动、胁迫、诱骗的校外成年人,有效遏制学生的欺凌和暴力行为。

政府应大力支持净化校园环境,整顿校园内外秩序,并配以相对应的行政手段。例如,集中管理校园临时人口和流动人口,整顿网吧、游艺室等。

(四)强化心理辅导,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防治中小学生欺凌的最核心办法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针对性格不成熟、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指导和引导,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拓宽校园暴力的有效对抗途径,与家庭合作。当欺凌事件发生时,需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分别进行合理教育与心理疏导,让欺凌者换位思考,深刻体会被欺凌者的遭遇,促使其反思自己的欺凌行为。鼓励被欺凌者转变自卑情绪,积极主动融入班级集体,与同学进行交流、切磋。

学校教育应实现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使之在面对欺凌行为时,及时向老师或家长报告。

(五)家校、社区合作教育

家庭教育与校园欺凌和暴力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的父母对学校欺凌负有一定的责任。预防和控制中小学欺凌和暴力不应仅限于校园,必须要强调和明确父母的义务。父母需要树立法律意识,并为孩子树立榜样。家庭教育方法应更加注重科学和民主,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家长还需要注意与学校保持有效沟通,并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此外,可尝试共建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四方联动协同管理机制,实现学校与社区和家庭的共同协调与干预。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暴力校园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暴力”女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暴力和痛苦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