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SR系统方法论的劳动教育评价研究

2020-09-14 05:41吴河江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事理方法论劳动

文∣吴河江

自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号召以来,劳动教育便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劳动教育的学理研究和行动研究在此契机中进一步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尚且缺乏一套专门的、科学的、完整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在现有研究中也鲜有关涉劳动教育评价的内容。劳动教育评价是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指引与保障,诚如陈宝生部长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项调研座谈会上所言:“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从不同学段不同对象的实际出发,摆准位子,立好柱子,搭实台子,探索路子,把握好劳动教育的观念、目标、过程、评价,保证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1]对劳动教育评价的研究不但有利于教育体系的完善,而且还可切实保障劳动教育的落实,以及育人价值的发挥。

劳动教育评价活动涉及行政部门、学校、社会、学生家长、学生等多方主体,评价内容既包括劳动环境、劳动工具、师资队伍等可直接观测与考察的内容,也包括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等难以直观评估的内容。所以,无论从主体、对象还是过程来看,劳动教育评价活动都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复杂的系统问题进行评价,必须在系统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全面、系统的把握。鉴于此,本文采用WSR系统方法论对劳动教育评价的物理因素、事理因素和人理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产生对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实践意义。

一、WSR系统方法论概述

WSR系统方法论的全称是Wuli-Shili-Renli System Approach,即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是中国学者顾基发教授基于东方“天人合一”和整体性思维传统,与英国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在英国HULL大学共同提出的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方法论。[2]WSR作为一种思路,强调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既要考虑对象的物的方面(物理,W),又要考虑这些物如何更好地被运用的事的方面(事理,S),以及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和实施管理决策都离不开的人的方面(人理,R),把W-S-R作为一个系统,达到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从而系统、完整、分层次地对复杂问题进行研究。[3]从已有文献来看,目前关于物理、事理、人理这三个基本概念的诠释存在一些差异,概念的提出者顾基发教授的解释详见表1。

表1 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内容[4]

在WSR系统方法论中,物理指涉及物质运动的机理,通常要用到自然科学知识,主要回答“物”是什么;事理指做事的道理,主要解决如何去安排所有的设备、材料、人员,通常用到运筹学与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来回答“怎么去做”;人理指做人的道理,实际生活中处理任何事和物都离不开人去做,而判断这些事和物是否应用得当,也由人来完成,所以系统实践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通常要用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去回答“应当怎样做”和“最好怎么做”的问题。[5]任何系统实践活动都是物质世界、系统组织与人的动态统一。因此,当进行某项实践活动的时候首先应明确关于这项活动的物理、事理和人理,并且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一个关于实践对象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自WSR系统方法论被提出,国内学者对其基本概念、工作过程、工具方法以及物理—事理—人理三者关系呈现方式等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在不同案例的运用中不断丰富完善,如人力资源开发、体育赛事风险评价、项目管理系统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体系优化、构建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等。WSR系统方法论也较多地作为一种评价方法论被运用,如运用于科技评价、科技周转金项目评价、商业自动化系统评价、劳动力市场评价等。在评价中运用WSR系统方法论并将评价工作分为物理、事理、人理三个层面,可较好地指导评价工作者系统地去思考整体评价,确保不遗漏任何有可能引起重要后果的部分,在评价中合理地考虑并处理好人理关系,更有利于评价工作的顺利完成,并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利用。[6]

二、WSR系统方法论应用于劳动教育评价研究的适配性

劳动教育评价无论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研究对象,还是一种具体的评价实践活动,它从宏观系统到微观对象都表现为一个开放的、有机的复杂系统。

从宏观层面来看,劳动教育评价活动属于一种教育活动。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大变革时期,教育活动的组成日益复杂,教育活动的诸要素也在快速更新,劳动教育评价活动在此大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劳动教育评价是对劳动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旨在保障并引导劳动教育有质量地开展,它必须将劳动教育过程的系统性运行,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发展规划、机构设置等宏观内容的组织性和复杂性纳入评价框架,才能从全景视域下更好地把握全局,并灵活地协调处理劳动教育评价活动中诸要素的关系。

从中观层面来看,劳动教育评价活动属于教育管理范畴。因此,劳动教育评价的实践必须依据教育管理的行动指南进行,在管理学的话语体系内开展活动,把握管理目标和管理功能实现的导向。同时,劳动教育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评价活动,必然是一个评价学和价值评价的分支。在具体的劳动教育评价实践中也将受到评价工作开展规范的指导,应当依据一定评价标准保障评价的合理性,正确地把握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之间的关系,以期对评价对象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判断。

从微观层面来看,劳动教育活动是劳动教育评价活动直接的评价对象。劳动教育活动包含多个主体,不同主体之间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利益诉求、角色定位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将构成劳动教育评价的复杂因素。面对这些复杂因素,开展劳动教育评价活动时要明确评价目标、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和准确的评价指标,在正确认识劳动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和运行模式的基础之上,对劳动教育活动做出科学分析与评估。

任何评价如果只关注系统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系统其他要素,那么,最终得出的评价结果将可能不真实、不科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复杂性系统,它的设计与发展随着劳动教育内涵及评价体系诸要素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因此,劳动教育评价研究必须采用一种全面与系统的方法论。WSR系统方法论包含对物理、事理、人理三个方面的统筹分析,可以为劳动教育评价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与理念。

三、基于WSR系统方法论的劳动教育评价因素分析

在实际的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中,要想获得关于劳动教育活动的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结果,应尽可能地将劳动教育活动中的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中的所有因素考虑全面,并准确地把握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劳动教育活动涉及多方面因素,影响劳动教育评价的因素也必然复杂多样。鉴于此,以WSR系统方法论为指导来研究劳动教育评价便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从WSR系统方法论的角度将涉及劳动教育评价的因素按物理、事理和人理三个维度来进行归类,详见表2。

表2 基于WSR系统方法论劳动教育评价涉及因素

(一)物理维度的因素分析

WSR系统方法论中,物理指涉及物质运动的机理,在劳动教育评价活动中,评价劳动教育质量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劳动环境、劳动工具、经费投入、组织机构等内容。此外,还包括一些非物质层面的客观实在,例如劳动成果、学生劳动价值观、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师资队伍等客观表明劳动教育活动质量的物理因素。劳动教育评价的物理因素的确立,是基于对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和特征属性的把握与诠释,对劳动教育的思考是劳动教育哲学智慧的体现,是站在哲学高度对劳动教育评价活动进行检视与审查。

当前学界对劳动教育内涵与特征的研究渐趋成熟,大致完成了对劳动教育的基本认识。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7]文新华认为,从劳动付出的角度出发,劳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劳动;从劳动过程的角度出发,劳动教育的内容既包括简单劳动,又包括复杂劳动;从劳动对象的角度出发,劳动教育的内容应既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又包括精神生产劳动。[8]徐海娇认为,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教化方式,在实践取向上应当回归自然,走进学生的生活,从身体规训走向身体解放,最终引导学生走向人格高尚、德性完满、心灵的自由创造,荡起幸福人生。[9]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完成了对劳动教育的本体论研究,为开展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构提供了基石。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应充分汲取现有的对劳动教育内涵与特征的研究成果,再根据教育评价的特征,结合评价目标,对劳动教育活动进行检视,形成劳动教育评价理论。

(二)事理维度的因素分析

WSR系统方法论中,事理是指做事的道理。可通过各种运筹学、控制论和科学管理等知识对劳动教育活动系统的筹备和过程进行可行性和合理性的逻辑分析。从把握系统事理的思路出发,可对劳动教育活动的计划、项目以及课程等内容进行科学管理与评估。具体而言,有关劳动教育评价活动的事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1.文件计划

文件计划包括政府和学校发布的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具有纲领性质的文件,它规定着劳动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的身份和地位。在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时,应重点关注正式文件对于劳动教育开展的指示,准确地把握某个时代和区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态度。

2.劳动课程设置

劳动课程一般由学校内部结合自身条件而设计,属于一种校本课程。对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进行评价时,应在深入剖析劳动教育课程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的发展性、教育性、安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维度进行评估。

3.劳动活动方案

劳动活动方案是针对某项劳动教育活动开展而预先设计的内容流程,是每节劳动课程的具体编排。劳动活动方案具有预设性和指导性,它决定了劳动教育开展的水平和将可能取得的效果程度,并体现劳动教育实施者的规划和组织能力。

4.劳动活动指导

劳动活动指导是指劳动课程教师在劳动教育活动开展前对学生开展的劳动活动内容讲解、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动安全教育。劳动活动指导的内容在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一是因为它并非劳动教育具体开展的过程内容,它只是一项预热工作;二是因为劳动活动指导本身弹性较大,在实际落实中容易被“压缩”。

5.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是劳动教育评价的核心部分,是体现劳动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对劳动过程的评价应是一种基于对劳动过程的“扎根”考察,应仔细观察劳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以及学生在独立完成劳动任务时的表现。

(三)人理维度的因素分析

WSR系统方法论中,人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及其评价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人理因素始终贯穿在劳动教育的整个过程与评价活动之中。劳动教育活动中的人理因素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是在评价过程中最难以把握的内容。充分认识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人理因素,对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构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而言,有关劳动教育评价活动的人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1.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政府和学校向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宣传的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知识,主要包括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以及与德智体美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内容,使学生家长与社会公众能够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必要性。

2.监控管理

监控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对劳动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的监管,主要包括劳动课程落实情况监督和劳动设备安全性检验等。

3.教师态度

教师态度是指教师在基于对劳动教育认知基础之上表现出来的对劳动教育或支持或抵触的态度。教师是劳动教育的最终落实主体,他们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劳动教育的成效。

4.师生关系

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往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劳动过程是师生间沟通、协作与交往的过程。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师对学生指导的热情与精力投入,也影响着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寻求教师帮助的意愿。

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因素贯穿整个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劳动教育评价WSR系统。物理因素是劳动教育活动中客观实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效果。事理因素是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期规划与实际过程。人理是始终贯穿于劳动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有关人的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物理和事理也需要由人完成,与之不同的是,物理和事理尽管需要人的参与,但它们受劳动教育制度与劳动教育本质规定的制约,相比人理而言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小,人理始终协调着物理与事理的合理配置。因此,劳动教育评价研究及其体系建构,应当充分考虑与劳动教育评价相关的物理、事理、人理三个方面的因素,以此增强劳动教育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与科学性。

四、WSR系统方法论对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启发

(一)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流程设计

按照WSR系统方法论的工作过程,结合劳动教育评价因素的内容,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流程设计如下。

1.理解意图

这是人理因素的分析过程,主要明确劳动教育评价活动所涉及的各主体的意图。既包括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者的意图,也包括劳动教育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与参与者的意图。要完整掌握劳动教育评价活动所涉及的各主体的需求,全面把握人理因素,在评价体系建设中有效规避由人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突发状况。

2.制订目标

这是事理因素的分析过程,在理解意图后,要明确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直接目标是保障劳动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在具体实践中,劳动教育往往得不到有效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形同虚设,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可切实保障劳动教育的开展。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间接目标是通过保障劳动教育的开展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3.调查分析

这是物理因素分析过程,劳动教育评价应充分调查分析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劳动环境状况,如劳动工具选用是否科学、经费投入是否充足、组织机构设置是否合理、劳动成果是否达标、师资队伍是否雄厚,以及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是否得到改善等。只有充分了解劳动教育评价中各物理因素的实际情况以及劳动教育的客观结果,才能为劳动教育评价提供真实的、客观的基础数据。

4.构造策略

在理解意图、制定目标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权衡各方利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各项策略。

5.选择方案

在已经拟定的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各项策略中选出最佳方案。一般采用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推荐方案提交到专家论证会中,由专家进行比较、评定、讨论、评估,并提出参考意见,最后提交决策者确定选出最优方案。[10]

6.协调关系

协调关系是指对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进行协调,不仅包括物理、事理和人理三者之间关系的协调,还包括劳动教育评价工作中各相关主体的关系协调。由于劳动教育的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的立场、利益、价值观,以及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程度存在差异,他们对劳动教育评价的选择必然也存在分歧。因此,必须协调各方关系,化解矛盾,保障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7.实现构想

在协调关系后,要将选定的评价方案付诸实践。评价方案的初步实现可能会出现不兼容现象,在价值与事实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因此,在实现构想的过程中,应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性问题。在实现构想的过程中应细致入微地收集各项数据和资料,以便在评价活动结束后对评价效果进行信息反馈和综合分析,为改进评价体系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WSR系统方法论对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启发意义

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尚在进行当中,关于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运用WSR系统方法论从物理、事理和人理三个维度对劳动教育评价活动进行系统解读与分析,基本把握住了劳动教育评价活动的内外部关联,以及劳动教育活动所涉及的各主体及其关系,较为清晰地理顺了劳动教育评价活动的复杂性,把握了劳动教育评价的系统内核。WSR系统方法论是一套专门用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工作步骤、方法、工具和技术,它对于认识劳动教育评价活动的系统性及其组成要素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探索模式不仅为系统认识劳动教育评价活动提供新的认识论,同时也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提供新的方法论。

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应尽可能地关切并剖析其所涉及的所有因素。

在物理方面,应观察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场所选定与布置,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评估它对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有效性和价值性;评判劳动工具的选用有没有依据学生的生理水平而定,评估它对于完成劳动教育任务具有多大辅助性;仔细评估经费投入对维持劳动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满足程度,以及经费在整个过程中的合理使用情况;审查劳动教育的组织机构设置的科学性,评估是否存在岗位冗杂或职务缺少;审慎考察学生的劳动成果在多大程度上符合预期标准;结合观察法和访谈法等多种调查方法,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进行活动前后对比评估;通过对劳动课程教师对劳动教育知识的把握,及其在劳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师资队伍水平。

在事理方面,应仔细研读政府和学校发布的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文件,从而评估政府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分析学校拟定的课程安排表,研判劳动课程设置在其中的比重和时间分布;对每一份劳动活动方案进行审查,评估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教师在进行劳动活动指导时对劳动活动内容阐释的清晰度、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的效果,以及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以扎根理论研究的方式,考察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对劳动教育形成整体认知。

在人理方面,应评估政府和学校在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宣传劳动教育知识的宣传力度、宣传方式和宣传效果;考察劳动教育活动监管者的监管态度和监管手段;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以及对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观察,评价教师对待劳动教育的态度;观察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寻求教师帮助的积极性,以及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表现出来的态度,据此评价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

猜你喜欢
事理方法论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语 丝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UAF的方法论意义
热爱劳动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