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教学助推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
——以七下第四单元“走进法治社会”为例

2020-01-09 14:24石晓芸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道德与法治概念

文∣石晓芸

一、大概念在课程与教材中的重要地位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在其“前言”中明确指出,各学科课程标准都“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这不仅奠定了大概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而且强调了学科核心素养与大概念的关系。若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创新的引擎,大概念则是课程创新的着力点,这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新版教材的编写者已把大概念思想渗透在教材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围绕道德、法治双线组织单元,加强了不同年段、不同册次之间的纵向联系和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核心知识呈现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进阶式学习形态,总体体现了大概念的教学思路。近几年来,广州市中考越来越重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因此教师只有了解学科大概念并深入剖析其课程理念,才能真正理解学科课程标准。教师运用大概念实施教学,会使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教学有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复习效果。

二、大概念在课程教学变革中的价值

大概念,也称大观念(big ideas)。为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进程,教育部从2017年起陆续使用大概念统整各学科课程内容。这使大概念教学理念受到关注。学者李刚、吕立杰认为,大概念是复杂的教学理念,它对宏观的知识框架、中观的课程线索以及微观的教学设计有着独特的贡献。他们的研究发现,大概念在本质属性上呈现聚合概念的中心性、知识深入理解与记忆的可持久性、学科结构的网络化、知识应用的可迁移性等特点。新课程标准期望以大概念为抓手,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从教学与学科知识角度来看,大概念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大概念促进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变革。大概念是指学科领域中最精华、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有限的课时与不断增多的知识之间存在着矛盾,应对的方法就是以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大概念做统帅,摒弃烦琐而细碎的知识学习。如在韦钰院士翻译的《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一书中,哈伦等人提出科学知识的10个大概念和关于科学本身的4个大概念引导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倡导以大概念教学让全球青少年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在大概念理论下,课程内容大致包括三类:应当宽泛了解或熟悉的知识,即知识掌握;应当掌握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即意义建构;应当深入持久理解的大概念,即知识迁移。[1]基于事实基础提炼的大概念,揭示了知识背后的规律,应该在学科知识中居于核心位置,为学科知识提供附着点,从而使知识发生有机联系。有机联系的知识不仅便于学生记忆,更利于他们在旧知基础上学习新知。而当学生遇到新情境与新问题时,可以借助大概念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同时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大概念教学可以抓住学科重点与重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实现教师教得少、学生学得多,是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门径。

大概念推动学科知识联结与跨学科整合。面对众多的教材内容,教师需要选择并重构教学序列,借助大概念可厘清教学逻辑与思路。基于对事实性知识的高度凝练,大概念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包括单词或短语表达的核心概念。它们集中体现了课程的思想或观点,是学生深入持久理解的内容。在应对情境与解决问题时,大概念是学生优先迁移应用的知识。因此,领会这些大概念的实质是学习的核心。基于此,合理划分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大概念教学不是利用大概念简单地覆盖教学内容,而是在合理组织教材的基础上,以不同方法联合学科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实现系统教学,使学生对学科大概念融会贯通,进而在问题解决中有效地运用知识。《道德与法治》知识包含经济、文化、政治等学科内容,跨学科意味明显,在其教学中利用大概念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学科间建立有机联系,拓宽问题解决的思路,提高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就当前的考试来说,学生对灵活多变、指向高思维的主观题常常会束手无策,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大概念为引,丰富教学内容,强调知识内在逻辑,联系不同课次、不同单元甚至不同学科的知识,形成学科大概念体系,通过复习课训练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的来说,学科大概念能有效地推动学生复习课学习实效。如今,复习课知识教学常常会陷入深广度不够、高阶思维培育不力的瓶颈。为提高复习课的质量,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教师需以大概念为抓手,对初三的复习课进行教学改革。现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社会”的教学案例,展开对大概念教学的探究与分析。

三、大概念促进课程教学变革的基本路径

在初三复习备考阶段,不少教师容易在组织教学时罔顾知识的内在逻辑与组织结构,讲授或顺序混乱、内容重合,或要点烦冗、详略不当。学生无法从认知根系出发,依循知识脉络延伸出学科思想和核心素养。综观新课标,课程内容都是围绕学科大概念核心构建的,它帮助学生整合底层的事实性知识和分解性概念形成概念群,成为联结学科知识、建构学习内容的触发点。大概念是相对的上位概念,可以依循不同的研究角度和层次划分,可表现该学科的教学主题。以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社会”为例,大概念可以涵盖法治文化、法治主体、法治价值和法治机制等内容,也可以进一步抽象为“道德”与“法治”的观念体系。具体结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社会”单元中的“法律在我们”和“法律伴我们成长”以及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中“夯实法治基础”和“凝聚法治共识”这两个单元,可以一窥复习课中“法治”主题下大概念的整体框架。因此,教师可尝试设计“知识梳理”“课堂反馈”“热点追踪”的教学环节,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利用大概念教学法提升学习效率。

(一)锚定大概念框架,拓展复习课广度

《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知识要点繁杂且抽象性高、逻辑性强,但结构性弱。对于初中生来说,除了存在认知困难外,迁移运用更是举步维艰。在初三复习阶段,教师通常面临“课时少、内容多、难度高”的教学难题,要想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少教师会想方设法在课堂中呈现大量的知识要点和练习题,试图以量取胜,辅助学生在教学资源堆积中强化对知识点和解题思维的记忆,完成机械意义的学习理解与应用。但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弊端,即学生难以建立对学科内容与题型的系统认知体系,难以真正拓宽视野来宏观把握学科知识。如果学生没法回答学科知识从何而来,没法回答所学知识在学科知识体系的位置和关联性,自然也就难以解决知识到哪里去的问题。因此,复习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社会”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法律、感受法律和践行法律,拓展复习课广度,将之与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中的“夯实法治基础”“凝聚法治共识”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会使二轮复习事半功倍。

通过构建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社会”单元结构图和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单元结构图,使学生发现,法治大概念统摄法治主体、依法治国体系等细分小概念,从而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法治中国相关的知识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进行广度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供给侧改革,转化原先知识教学事无巨细、流于表面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建构大概念情境,挖掘复习课深度

初三复习阶段对学生的理解、迁移与再创造能力要求更高。学生不仅要形成知识框架体系,还要在情境中重塑对知识框架的认知,将复习深入元认知层面。这就要求教师须以知识要点为原材料,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精细加工复杂的非良构问题情境案例,引领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群中挖掘学科知识本质,在探究与论证中完成学科学习的核心任务。以“走进法治社会”复习课为例,教师可尝试设计疫情防控主题情境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三)触发大概念联结,提升复习课高度

初三复习阶段,教师需要唤醒学生已经遗忘的知识点的记忆,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的消化与应用,而这势必要求教师转变低效的教学方式,找到教学内容扼要,结合多种形式和案例,推动学生高阶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社会”复习课中,教师经过知识梳理、课堂练习,使学生构建法治知识网络,懂得法治知识迁移,但从知识学习到素养的提升,还需要教师提升高度,因此可设计“热点追踪”这个环节,帮助学生打通从知识学习到素养提升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复习的高度。

在分析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的案例情境协助学生打通知识壁垒,跨知识模块来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提升复习课高度。在以“法治”为主题的大概念复习课上,教师既回顾具体考点、分析知识点间的联系、搭建知识网络,还建构真实教学情境、开展反馈检测,最后联合时政热点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基于此,复习课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也不是对知识本位的回归,而是扎根学科知识本源,引导学生生成广度整合力、深度理解力和高度联结力,推动学科核心素养和高阶学习思维的培养。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道德与法治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