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系统解剖学“金课”建设的实践与分析

2020-01-09 13:14吴仲敏陈永峰李伯友王东红赵礼东
台州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解剖学金课课件

吴仲敏,陈永峰,李伯友,白 石,王东红,赵礼东,梁 勇

(台州学院 医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0 引言

系统解剖学是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首门医学专业基础必修课,它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该课程有两个特点,一是专业名词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涉及的医学专业名词有1/3在该课程中出现;二是实践性强,课程总学时中的一半左右是实践环节,实践对象主要为人体和人体材料。如果说临床医学是一座大厦的话,系统解剖学则是整座大厦的基石。对于新入校的临床医学生而言,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将引领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乃至毕业后的临床执业实践。因此,系统解剖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首门重要基础学科,承载着对学生领路的使命。

2018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金课”建设工程,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2]。在此背景下,如何打造系统解剖学“金课”,成为医学院校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

台州学院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打造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扎实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及临床基本技能,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门人才。近年来,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团队坚持德育为先,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积极推进系统解剖学金课建设。通过分析课程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围绕编写课程资料,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接轨执业医师标准、吸纳临床师资、拓展第二课堂等方面推进系统解剖学“金课”建设,并就建设实践作分析。

1 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院系统解剖学教学主要以讲授式即教师系统讲授课程知识,学生听课记笔记的方式进行。近几年,本课程教学团队借助智能手机微信和“雨课堂”等网络学习工具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改革效果,但讲授式授课模式仍然占主导。在新修订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系统解剖学课程的课时数被压缩,而原有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并没有随课时的压缩而降低,一部分教师为了完成原有的教学内容,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填鸭式”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缺少应有的师生互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减少,听课效率下降,学习效果不佳。系统解剖学实验课有时也被用于讲授书本理论知识,导致实验课时不足,实验教学质量不达标,出现了重理论轻实验现象。其次,新入学的医学生受中学时期应试教育模式的长期熏陶,“灌输式”教学方法深入人心,习惯于依赖老师,等待老师喂“知识”,外在看他们似乎很勤奋很努力,其实主动学习能力普遍低下,探索创新意识普遍薄弱。

2 系统解剖学课程“金课”建设实践

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分析教学现状,发现系统解剖学原有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迫切需要改革。遵循教育部有关“金课”的建设标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对系统解剖学课程教学作了一系列改革。

2.1 编写课程资料,助力自主学习

系统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教学内容复杂,概念抽象,专业名词多,理解记忆困难。针对初学者来说,完全放手让他们去自主学习不切实际,效果也不佳。为此,团队教师凭借自身长期从事系统解剖学一线教学所积累的经验,编写课程资料,助力学生自主学习。包括系统解剖学学习指南、系统解剖学课程云板书课件、系统解剖学思维导图轮廓图、系统解剖学彩色图谱等。

2.1.1 系统解剖学学习指南

由于大一学生入校前普遍没有学过人体解剖学,加上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和高中阶段相比差异较大,许多学生对如何学习该课程十分迷茫,迫切需要正确的学习方向引领。为此,团队教师编写了系统解剖学学习指南,指南内容包含课程学习策略和各章节学习指导二部分,课程学习策略部分着重介绍课程的性质、内容、地位,课程的学习结果,学习方法,评价方法,学习参考材料,学习机会,前期知识准备,课程知识延伸等;各章节学习指导部分则重点介绍每个章节的学习准备,学习结果,学习重点,学习反思等。该学习指南已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电子版和纸质版均在新生入学时发给每位学生,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学习指南对该课程的学习策略、学习要领更加明确,为下一步开展自主学习提供指导,指明方向。

2.1.2 系统解剖学云板书课件

刚入学的学生不清楚如何有的放矢地查寻解剖学课外学习资源,很多学生仅知道上百度网站搜索。为此,教学团队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系统解剖学电子书和电子图谱等优质资源创建高精度大容量云板书课件,使云板书课件成为临床医学生学习解剖学知识的GOOGLE地图。并按照系统解剖学各章节主要知识点要求,构建了云板书课件25个,内容覆盖系统解剖学所有章节。每个云板书均由高度凝练的文字和大像素高清晰的彩色图片组合而成,有规范的制作格式和大小,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做随意的放大或缩小[3]。作为优质学习资源,这些云板书课件除上传到系统解剖学线上课程平台外,还拷贝给每一位学生,为学生跨时空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

2.1.3 系统解剖学思维导图轮廓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增进理解和记忆能力。教学团队配合各章节云板书课件,将章节关键知识点串联成一张张可发散可添加可修改的思维导图轮廓图,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将每个轮廓图内的知识点进行再具体化、形象化,并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评比最终版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知识点上,架构记忆链接,激发发散性思维。

2.1.4 系统解剖学彩色图谱

国内目前针对地方性医学院校,面向基层临床实践需要的解剖学图谱并不多,图文并茂的图谱也很少。教学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联合译编德国Thieme出版社出版的沃纳·普拉策编著的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系列(Werner Platzer.Color Atlas of Anatomy,7th Edition,Austria.),包括3个分册,分别为运动系统、内脏器官、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该图谱在编排上每两页介绍一个知识点,右页为解剖图,左页为文字说明,图文并茂,便于阅读与记忆;图片以线条图为主,配合一些实物图片,色彩明快,可读性强;针对部分图片上的解剖结构进行编号,引导医学生阅读时思考相应的解剖结构,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介绍知识内容时紧密联系临床,实用性、趣味性强,便于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切合临床医学生学习使用。

2.2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本课程教学团队利用浙江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建立系统解剖学线上课程,上传课程微视频、动画、课件、习题等课程资源,要求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建立课程学习小组,在课前首先对每次课的课件和视频等课程资源进行预习,提出问题,课堂上老师针对这些问题结合重要知识点进行精讲,同时组织学生随堂讨论。线上课程平台内还设有师生互动讨论区,满足师生课堂外跨时空在线互动;课后通过重复观看微视频、动画、课件等进行知识的温故知新,通过在线练习、在线测试等评价反馈教学实施效果。线下教学中充分利用雨课堂教学软件,进行课堂激活、课堂提问、随堂测试、有效测评、课堂总结和学生反馈等活动,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动机,变“灌输课堂”为“互动课堂”、“开放课堂”;此外,每章内容学习完成后,教师会按常规开展该章节课堂专题汇报和研讨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文献,制作PPT,上台汇报,老师答疑点评,小组间互评等方式评价检验学习效果。

2.3 明确执业指向,培养临床思维

2.3.1 接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规范课程学习评价标准

2019年,人体解剖学课程内容首次纳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范围,教学团队参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修订了原有的教学大纲。凡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全面融入课程教学大纲和相关的评价考核中,做到教学大纲和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接轨;改变评价考核方法,取消原有的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全部改为选择题,从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医学考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做到考试题型、题量、难易度、覆盖面和执业医师考试标准相一致。对师生来说,有了统一规范的衡量评价标准,彼此对课程关键知识点的把握更加规范标准,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指向性。

2.3.2 吸纳临床医生参与教学,衔接贯通临床应用

传统的系统解剖学教学很少联系临床,即使有联系的临床知识往往也跟不上新知识新技术更替的速度,更无法满足深入理解临床疾病诊治原理对解剖学知识储备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解剖学老师普遍脱离临床一线,心有余而力不足,而课程教学迫切需要密切结合临床应用。现实教学中如何架构系统解剖学知识与临床应用之间的衔接桥梁,使最基础的解剖学知识紧密贯通临床实践,做到学以致用,互为促进是课程教学的重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解剖学课程的过程中感悟人体结构知识的应用价值是课程教学的难点。近三年来,每年均吸纳附属医院临床相关学科医生参与系统解剖学相应章节的课堂教学,要求来授课的医生需具有教师资格证,主治医师以上或硕士毕业工作5年以上,授课教案、备课笔记、授课课件完备,试讲合格。并有针对性地选取与临床联系密切的章节内容,如心脏血管、内囊结构等供他们讲授。解剖学教师随堂听课,通过同堂交流切磋,既增进了解剖学教师对临床新技术新知识的了解,又提高了临床医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实现双赢效果[4]。

2.4 基于课程拓展,提升课程难度挑战度

系统解剖学“金课”体现的“两性一度”根基在课程,延伸至课外,二者相得益彰,彼此互补。围绕课程拓展延伸的、富有创意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提升课程难度和挑战度的有效举措。

2.4.1 以学科竞赛为纽带,提升课程难度,激发求知欲望

长期以来,在系统解剖学开课学期,教学团队按常规举行解剖学知识竞赛、人体知识我来讲比赛、规范化实验图片展览等紧扣课程拓展的各类竞赛展览活动,得到广大医学生的广泛响应和积极支持,至今已举办上述活动13期,活动内容基于课本知识,但又高于教学大纲要求,通过精选视频、动画、多媒体课件、临床病例等学科资源,提高课程难度。如人体知识我来讲比赛是围绕人体重要器官结构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查阅资料,制作PPT课件,正式比赛时选手上台现场展示,台下学生聆听,举手提问质疑,现场解答释疑,高年级学生评委和专业老师评委分别给予打分,最后由专业老师作总结点评。通过以上活动,提升课程难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展示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2.4.2 以科创训练为载体,提高课程挑战度,培养创新能力

为培养在校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每学年均有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以及校企合作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老师积极鼓励、发动、帮助临床医学生踊跃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同时积极承担项目指导工作。项目内容基于课程知识的拓展,适度突破学科边界,围绕某个热点问题,设计可行性报告,撰写申报书,进行科创实践训练;实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大三学生帮带二大,大二学生帮带大一的传帮带良性循环训练机制。近五年来,由系统解剖学老师指导申报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省级2项,市级2项,校级2项,校企合作1项。通过科创项目申报、科创实验实训实践、科创成果凝练等环节的锻炼,有效延伸拓展课程知识,提高课程挑战度,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

3 系统解剖学课程“金课”建设实践分析

系统解剖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建设好系统解剖学课程,对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以致临床医学培养目标的实现均有引领和导向作用。近年来,按照教育部“金课”“二性一度”建设标准,结合我院地方性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围绕系统解剖学“金课”建设,教学团队做了积极探索与实践。通过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团队教师有针对性地编写了系统解剖学学习指南、云板书课件、思维导图轮廓图、彩色图谱等,促进了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建立系统解剖学线上课程,利用雨课堂教学软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变“单向灌输课堂”为“互动开放课堂”;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考试模式为指向,修订原有教学大纲,改革考试评价方式,规范课程学习评价标准,明确执业指向;吸纳临床医生参与课程教学,促进系统解剖学基本理论技能与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培养临床思维;基于课程的有效延伸,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提升课程难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通过组织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高课程挑战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上举措有的已纳入常规,有的正有序推进。由于探索实践时间不长,课程建设结果有待深入总结分析。在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师资队伍后继乏人,临床医学背景的毕业生不愿来,非临床医学背景的教不来;解剖实验室室内空气设备亟待改善;实验教学设备还不能真正满足实验教学要求,缺乏数字化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这些均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解决。

猜你喜欢
解剖学金课课件
《钟世镇现代临床解剖学全集》(第2 版)12 卷隆重出版发行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Flash课件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研究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人体解剖学
太极拳侧行步运动解剖学分析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