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理论:语义阐释与时代价值
——兼论幼师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0-01-09 13: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活教育陈鹤琴劳动

陈 繁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音乐舞蹈系,江苏 徐州 221004)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相继印发,劳动教育逐渐成为大中小学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主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儿童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他的这一理论被学界称为“活教育”理论。陈鹤琴提倡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从社会和自然中获取教材等观点,这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共同的价值目标皆在于培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未来人才。本文将在“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基于幼师生劳动教育的现状与现实,对幼师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提出建议。

一、语义阐释:“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一)在教育改革中践行伟大使命

20世纪初期,在经历了学医还是学教育的激烈斗争之后,陈鹤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从事教育事业。在他看来,同医疗行业相比,教育更能够拯救人的灵魂,拯救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陈鹤琴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伟大使命。他指出:“我们再不能列列强之后,必须把儿童教育的范围加以扩展,使之完成更伟大的使命。”[1]310为此,他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1]2741948年,他将这一目的论进一步完善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2]59。在20世纪崇尚科学民主的时代,陈鹤琴科学把脉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育人目标。培养如何做人是教育最基本的职责。教育的对象是人,先明确人的特征与发展规律,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然后才能总结出做人的意义和人生的目的。在经过充分的科学研究之后,陈鹤琴总结得出,今天的中国人应具备五个条件:第一是健全的身体,第二是要有创造的能力,第三是服务的精神,第四是要有合作的态度,第五是要有世界的眼光。至于做世界人,主要的条件便是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2]64。陈鹤琴的育人目标从作为主体的人的情感和认知出发,逐层赋予民族精神、国家观念、时代意义与世界情怀,其也在推动教育的改革实践中践行着育人的伟大使命。

(二)在躬行实践中追求教育真谛

留美期间,陈鹤琴深受欧美实证化教育研究思想的影响。回到祖国后,他大力倡导在教育研究中大量采用观察、调查、测量和实验等实证化研究方法,有力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实证化。他是国内较早引进问卷调查方法进行社会和教育问题研究的学者[3]。为了了解儿童成长和心理发展规律,陈鹤琴对其长子陈一鸣进行了808天的观察研究;为了从教育实验中获取真理,他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幼儿园——南京市鼓楼幼稚园,在江苏南京建立小学实验区,设立实验学校,在江西创办了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他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在教育教学中进行试验、完善,先后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著作,逐步形成了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一生致力于儿童教育研究,他提出“只有在了解儿童之后,我们对儿童的教导,才能确实有效”[4]151的观点。他还认为,进行儿童教育的研究,必须基于我国的国情。陈鹤琴指出:“外国有许多经验,也有许多好的经验,但不能不加浅析地照搬照抄,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实践来检验哪些是成功的、切实可行的,哪些是不可取的,要适应中国的特点。”[5]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陈鹤琴摒弃唯书本论、唯经验论,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实践中寻求真知,实现知行合一。

(三)在教育研究中遵循科学规律

陈鹤琴认为,只有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他提出:“我们若要教育之有成效,非明了受教育者之心理不可,若不顾受教育者之心理而妄教之,那么没有不失败的。”[4]372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他逐步认识了我国的儿童,形成了科学儿童观。他提出的17项教学原则和13项训育原则,都充分地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大自然中四季交替、万物生长都遵循自然规律,蕴含着丰富的知识素材,要鼓励儿童自己去发现世界,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发现大自然的无穷奥妙。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省创办了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学校建筑在大岭山上,覆盖着松林,学生在松涛泉鸣中,编草盖屋顶,斩棘铺路,在感受自然之美、体验改造自然环境的乐趣中得到了成长。陈鹤琴认为,大社会也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宝库,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大到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儿童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构建与协调各种关系,学会从时事政策中了解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促进社会进步,为人类谋幸福。

二、时代价值:“活教育”理论对幼师生劳动教育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不仅凝练和总结了高校思想工作规律,而且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路径和方向。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以育人为根本使命,倡导结合时代特色和基本国情制定育人目标,在育人过程中要遵循人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从做中学,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取得进步。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思想精髓对当下幼师生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因事而化:幼师生劳动教育要以事育人,成风化人

因事而化,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思政工作中遵循人和事物的发展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解决问题中教育人、成就人。陈鹤琴是我国儿童心理学家,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的研究。他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把儿童教育好。陈鹤琴提出了在训育中要遵循从法治到心理的原则:“做一个教师一定要懂得心理。小学教师一定要懂得儿童的心理,中学大学教师一定要懂得青年心理和群众心理。不了解心理的人,从事训导工作,是一定会失败的。”[5]121在教学原则方面,他强调在做中学,在具体的实践劳动中学习知识,获得进步。1940年,陈鹤琴创办了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由于办学经费有限,许多事情都需要师生自己去做。他带领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劳动,把烧饭、洗衣服、筑路、编草、种菜、养猪养鸡、种花、工艺、勤务等日常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具体事务为抓手,挖掘育人元素,培养优良的幼稚教师。幼师生未来工作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他们在工作中需要了解儿童成长发展规律,全面细致地负责幼儿教育教学和饮食起居。对幼师生进行劳动教育要遵循其身心特点和职业特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和必备保教能力。

(二)因时而进:幼师生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彰显特色

因时而进,强调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要立足时代特征,彰显时代特色,提升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陈鹤琴结合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提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的育人目标。他指出:“我们要有对世界的正确的看法,必须要了解世界的事事物物,大自然怎样在运动着,大社会是怎样在发展着。”[5]7这就告诉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时代的特征,调整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使教育能够与时俱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劳动教育从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把劳动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之中,再到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经历了从确立、探索、初步发展到全面构建的发展历程[6]。不同时代的劳动教育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在继承弘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时代特征,把握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和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培养学生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创造性劳动。幼师生未来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幼小鲜活的生命,他们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兴趣爱好,并处在成长中的迅速发展变化时期。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师生未来肩负的责任重大,面临的劳动环境与过程复杂多变,这就需要他们要具有诚实劳动的品质、科学劳动的能力和创造性劳动的思维,在工作劳动中严格遵循职业规范,科学规划劳动过程,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进行创造创新。

(三)因势而新:幼师生劳动教育要迎势而上,推陈出新

因势而新,强调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适应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变革和观念的更新,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在内容、方式、方法与载体上推陈出新。陈鹤琴反对照搬照抄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他吸取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精髓,立足国情,结合时代特征,在实践研究中不断创新,形成了“活教育”理论。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日月星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是儿童的知识宝库,社会风俗、世事变幻也都是儿童的活教材。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把握自然变化规律,跟随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挖掘教育教学新内容,创造新方法,开拓新载体。幼儿园学习活动涉及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这要求幼儿教师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审时度势、融会贯通、开拓创新的理念和本领。幼师生劳动教育需要注意两个要点:一方面要让学生摈弃对传统劳动认知的异化偏向,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创新方式方法、内容载体,将五大领域的知识融入劳动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现实考量:幼师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幼师生将在工作中肩负引领幼儿全面发展的重大责任。幼儿教师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的保育者,而且是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者。一个具有高尚人格、优良品质、强健体魄、过硬本领的幼儿教师,对幼儿身心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幼师生进行劳动教育,要在课程、实践、文化活动中逐步渗透引导,汇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淬炼过硬的劳动本领、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形成优良的劳动品质。

(一)构建课程体系,在力学笃行中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大中小学要“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根据该要求,笔者认为对幼师生进行劳动教育要构建“劳动课程+课程劳育”的课程体系。

第一,科学制定幼师生劳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制“幼师生劳动教育读本”校本教材。幼师生劳动课程教学目标要坚持“一般+特殊”相结合的原则,在遵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幼师生专业特点,融入职业劳动教育,彰显专业特色。教育内容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方面从劳动的概念历史、价值意蕴、劳动教育经典学说理论,新时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幼儿教师劳动特征与主要内容、幼儿教师劳动安全与劳动法规等方面进行内容设计,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的“劳动观”以及陶行知、陈鹤琴等教育家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思想等理论知识融入课程之中,同时增加幼儿教师劳动特征与内容、劳动安全与法规等实践知识。

第二,充分挖掘各科课程的教育元素,推进实施“课程劳育”。“课程劳育”是指通过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熏陶和引导,是一种隐性灌输的教育活动,旨在实现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7]。实施“课程劳育”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从机构制度上保障“课程劳育”得以顺利实施;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课程劳育”的重要性,从方法手段上学会如何挖掘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渗透,打造“课程劳育”的“金课”。

(二)搭建实践平台,在身体力行中淬炼过硬劳动本领

幼师生在未来的职业中承担保教者的角色,只有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特殊的专业技能,才能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陈鹤琴强调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对幼师生进行劳动教育,要为他们搭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全方位实践平台,帮助他们在实践劳动中掌握幼儿教师劳动技能,淬炼过硬的劳动本领。课上课下的实践平台需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课上通过实训课帮助学生掌握保教过程中的基本技能,课下组织学生见习实习,将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校内校外的实践平台需要进行实践内容统一设计,全方位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校内实践活动与幼师生师德养成教育相结合,将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纳入一日常规考核中,让学生自觉做好个人生活事务和校园卫生保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校外实践活动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劳动生产基地,走近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生长规律,感受劳动者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人间百态,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回馈社会、济贫扶弱,在志愿服务中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打造校园文化,在耳濡目染中涵养积极劳动精神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显性课程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不能忽略隐性课程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在制度、物质、精神、活动上精心打造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涵养积极的劳动精神。一要制定劳动教育相关制度。将劳动内容、劳动形式、劳动效果、权责范围、考核方式方法等纳入规章制度中,用制度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二要注重校园环境的打造。将劳动教育经典名言、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先进事迹、劳动人民工作场景等以雕塑、宣传展板、路标等形式予以体现,让校园的一草一物都能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三要加强精神文化的引领。邀请各行各业特别是幼儿教育行业中的劳动楷模进校园,与学生分享他们的劳动故事、奋斗历程,激励学生勤奋学习,让他们用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制定劳动教育阅读书单,鼓励学生阅读关于劳动的经典书籍。推行“全员导师制”,为每名学生安排一位成长导师,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的培养进行引领。四要加强活动文化的塑造。一方面以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重大节日和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节日里蕴含的劳动文化;另一方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保教技能大赛、幼儿劳动歌曲演唱及创编、幼儿劳动教育活动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四)汇聚教育资源,在三教合力中形成优良劳动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幼师生劳动教育要汇聚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三方联动,同向同行,在三教合力中促进幼师生优良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养成。

1.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

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为孩子营造勤劳简朴的家风、树立克勤克俭的榜样、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首先,父母要摒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观念,改变厌恶劳动、鄙夷劳动的错误想法,辛勤劳动,勤俭持家,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父母要身体力行,为家庭、为社会勤劳工作,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再次,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实践的机会,要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2.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要制定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积极建立三方联动机制。学校作为家庭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要明确和协调家庭、学校、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角色和任务,统筹设计劳动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三者在劳动教育中的不同作用,取长补短,齐心协力,使劳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应建立幼师生劳动实践反馈卡,制定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实践劳动清单,制定幼师生劳动实践考核制度,将学生劳动实践完成情况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中。

3.社会要发挥支持作用

社会各行各业、各界人士要大力支持学校和家庭,为学生营造劳动至上的良好氛围,提供劳动的实践场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一要为学生提供亲近劳模、普通劳动者的机会,让学生走近劳模、走近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让他们从劳动者身上领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意义,体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深刻内涵。二要为学生提供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的场所,让学生走进车间、农场,感受科技发展和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新变化,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三要让学生走进社区、福利机构,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用所学知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育他们的爱国爱民情怀。

猜你喜欢
活教育陈鹤琴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陈鹤琴:大学教授当了幼稚园园长
热爱劳动
单元教育课程与陈鹤琴关系探析
“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渗透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不赚昧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