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结构的演变与空间建构

2020-01-09 12:20孙宏文李长胜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时代

孙宏文,李长胜

(1.哈尔滨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哈尔滨150086;2.哈尔滨工业大学 人文社科与法学学院,哈尔滨150001)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长足进步,各种打上新技术烙印的时代命名,如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等等,将人类的生活世界图景装点得五彩斑斓[1]。人工智能是研究计算机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其范围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科学的范畴。人工智能不仅限于逻辑思维,还要考虑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这样才能促进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人工智能在经济政治决策、控制系统、仿真系统中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并将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人工智能时代是工业制造与信息社会深度融合、产业系统与技术全面升级换代的时代,是提高现有生产力水平和资本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繁荣、推动多领域产业创新发展的时代。未来的智能社会必将建立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基础之上的,人工智能将是推动人类走入智能社会新时代的根本动力[2]。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特征

(一)网络化是智能时代的基础

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带动网络社会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及远程智能监控设备的发展。网络化如同智能社会建设的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的建立,需要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器、数据处理器、DHCP服务器、DNS服务器及邮件系统做框架,凭借性能稳定、可扩展性强的交换机将人们载入网络智能的高速公路上,让人们在网络智能世界里自由翱翔[3]。

(二)信息化是智能时代的大动脉

随着中国智能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信息库和信息交换中心,对促进智能技术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的重要力量。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改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智能产业融合[4]。

智能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化的建设更离不开智能技术的推动。特别是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中国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激发信息化智能的潜力,促进中国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一大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信息化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信息化是信息革命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智能时代的动脉[5]。

(三)数字化是智能时代的引擎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信息通信与数字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传统各个行业正在进行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数字化转型已经发展到了2.0时代[6]。其具体表现:一是跨界性。数字化转型可以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让不同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利用。数字化智能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海量数据,而且是通过海量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为行业提供技术、经验和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为行业作出精准的决策。二是促进经济繁荣。数字化的蓬勃发展推动着经济繁荣昌盛。数字化大数据对行业大事件具有分析、预测功能,可以准确掌握产业消费的实际状况,及时指导高端企业的营销模式,把握市场运行规律,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动能。三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数字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诉求。数字产业化场景点亮了人们“智慧”生活,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行为。从数字城市到智慧社区,从数字产业到智能产品,人们居住与出行、教育与医疗、办事与管理,无处不展现着“数字化”的魅力与价值,未来的无人驾驶、智慧旅游、智能制造、网上法务、机器人智能服等将重塑人们美好生活的新空间。

(四)集成化是智能时代的要求

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中国也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近年来,国务院连续为智能领域出台规划和政策:紧紧围绕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7]。智能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鼎力支持。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新样态,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主动求变应变,集成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领域与社会经济发展领域的优势,培育新时代特色产业,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引领世界人工智能发展走向新的台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国家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智能化是智能时代的新空间

新时代人类追求自由发展的空间,智能的创生为新时代人类摆脱物质、能力、时空、思想和精神的各种限制,追求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发展空间。在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低下的早期社会,大部分时间都被繁重重复的劳动占据,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价值,更是把工人沦为生产机器,人们对闲暇与自由的体验成为一种奢侈[8]。智能机器的出现使劳动不再是生产的负担,缩短了商品生产周期,减少了劳动者必要的劳动时间,使摆脱劳动束缚的时间主体获得可供自身支配的自由时间,为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人工智能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一)人们交往更轻松

人类在网络社会关于新的信息、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方式,具有过去大众传播和人际交往的特点。然而,在时效性和空间覆盖方面超越了传统媒体[9]。传统人际交往模式多是面对面或者书信形式,互动方式极其简单,互动少。首先,网络社会带给人们最为直接的便利,首先交流互动不会因为跨地域、跨阶层等因素而受到影响。它打破了公共领域和私有空间的明确界限,使人际交流互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通过互联网虚拟空间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变得轻松、随意,尤其匿名的虚拟社交互动,更在一定程度上放下面具,实现真正的自由交互[10]。其次是共享网络社会知识资源。随着网络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网络社会开启了知识共享大门,人们利用共享“慕课”平台和共享“爱课程”资源网平台,人们可以轻松获取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网络媒介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路径,也改变了人们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促进共享经济发展

中国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有效地解决了供需不对称难题。一方面,通过交换闲置物品,盘活了大量闲置资源,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生产,使资源使用率得到提高,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个人生活,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与后工业人们对绿色、低碳、可持续等“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吻合[11];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冲击着传统行业,如滴滴打车、网络约车的出现,给出租车行业带来巨大挑战。

(三)改变社会结构

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还引发社会结构的变革。因为未来的社会结构会从“人—技术”的双层面社会结构发展为“人—智能技术—社会”三层面的社会结构。其一,未来是智能发展与应用时代,很多由人类承担的工作要由智能机器来完成,因此,我们必须秉持“人本”理念,处理好人与技术的关系,要在“人—技术”互动关系中探索出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的途径。其二,正确处理好智能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传统社会变迁到智能社会的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流动性的增大,如资源流动、人口流动、技术流动等,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以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其三,管理结构简化。要想“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就必须“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深化机构改革,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随着大数据实时传送与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家管理方式与社会管理方式变得越来越简洁高效,用实时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做支撑,用少而精的政府机构,就能确保各行各业的安全运转。

(四)推进智能生活领域的应用

智能生活领域的发展,是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个有重要创造价值的升值空间。

1.智能可穿戴设备渗入人们的生活

其一,智能手环。它是一款既美观大方又简洁轻便的手腕装饰品,带上它可以轻松地通过各种传感器记录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热量消耗、睡眠质量、睡眠状态、心率跟踪等实时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手机、电脑同步,起到通过数据指导我们健康生活的作用。随着可穿戴技术的不断改进及个体的需求,可穿戴式智能设计形态与应用热点也在不断变化[12]。其二,智能时尚服装。服装行业日益红火,在于服装行业的不断创新,不断走向智能化。目前人们接触的各种防晒空调服装就是由原来的普通防晒服与风扇服结合研制开发出的高科技的智能型新产品,穿上它可以使人们在炎热的夏天自动调节温度,清凉降温、透风防晒,既舒适、美观、安全,还能根据个人对温度环境的需要自动调节,适合不同季节随身穿着使用。

2.智能与旅游服务

节假日,各地景点人多,进门慢、进门难是常态。2019年全国65个景区实行智能新技术,推行刷脸验票,大大缓解了进门难的问题。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五一”假期,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为了防止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各个景点的游客都控制到承载量的1/3。

游客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就能获得一台带有智能语音、智能导游的手机支架共享单车,跟着导航就能轻松的穿梭于各大场馆之间,看各类比赛。共享智能单车、共享经济发展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13]。

3.智能与家居

2017年全球智能家居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2018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710亿美元,美国是智能家居市场容量最大的国家。智能家居全球排名前五名的国家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智能家居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智能家居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认知的需要而感知人们的需求。例如,人不在家,热水器可以按预设置时间自动加热;白炽灯可以按主人的生活习惯自动亮起来,这些都是以前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如今却成为现实。二是生活变得简单安全。智能锁融入了当今最前沿的“机器互动”科技元素,实现人机互动、远程遥控报警功能,能区分门里门外,出入不再为忘记带钥匙或丢钥匙而苦恼,指纹、密码、门卡取代了传统的钥匙,智能锁充满智慧与人性化,在语音的提示下就能完成操作,简单便捷。三是提高安全性。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成为人们安全的“守护神”[14]。

4.智能与健康医疗

智能医疗在中国应用前景广阔,特别是医学影像、虚拟助理、药物挖掘、精神健康、生活方式管理、风险管理、生物技术等应用于人们生活领域,通过海量数据显示,智能影像辅助诊断的效果比较理想。X光、CT、MRI的快速成像使人的内部组织结构一目了然,加之图像识别与深度学习,可以及时给出精准的诊断建议和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智能医疗的出现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福音,在某些疾病预测方面取得进展。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地用人工智能演算法结合人口机体资料和个人EMR,就能预测出腹主动脉瘤遗传风险因子[15]。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也开发出一种无情境方法的监测神经网,可以对早期抑郁症患者作出正确的诊断。

三、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形态的空间建构

人类社会经历蒸汽机技术革命、电气技术革命及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三次革命后,人们将迎来第四次革命——智能革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社会形态的空间进行建构。

(一)打造智能化制造业

3D打印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应用的范围已经越来越大了,不仅是汽车、军舰的零部件可以打印出来,连肉制品都能用3D打印而成。时至今日,医疗行业已经有了从器械、器官到手术的全方位3D打印而成的产品以及应用。中国要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在国家层面上大力推进“智能+经济”的发展,从观念引导、制度创新、数据开放和专项支持等方面,为人工智能行业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中国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概念的兴起,制能制造为跨行业的工业制造业市场带来创新的活力,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使中国制造业迎来高速发展期。通过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智能+”接替“互联网+”,将促使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对制造业数字化核心技术的突破[16]。

(二)发展数字经济

中国数字经济增速已经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数字经济走向应用和服务深化的发展新阶段。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4.8%[17]。大数据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大数据产业增长势头强劲。互联网大数据服务、大数据服务(纳入软件产业统计部分)增速突出,均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长水平。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组织、跨业务的数据切实互联互通是社会有效治理、处置重大应急公共事件的基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大型互联网公司、政府机构和国企成为大数据业务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大数据与电信、金融、医疗、制造业等领域融合应用催生出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

(三)建设智慧城市

从城市硬件设施入手,完善优化城市交通、电网、管道、社区等公共基础设施。对居民现有的生活用品进行优化升级,使城市的运行模式与生活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智能大厦”“恒温住宅”“智能小区”使人们对居住环境、居住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城市建筑领域与智能技术相互融合,衍生出一种新的建筑模式。智能楼宇安有防盗报警系统、感应照明管理系统、污水排放控制系统、多媒体网络应用系统等自动化系统,实现生活事务智能化管理,将有效地降低成本消耗,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四)利用云端平台

云端平台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暴发的时候,出色完成了传统技术无法执行的任务。中国为了防控疫情,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县团级以上18万政府官员参加的视频会议,各级政府多次召开视频会议。在国际上,二十个国家(G20)的领导人和一些国际组织负责人召开了应对疫情的视频会议,中国医护工作者通过视频对多个国家提供了视频咨询和帮助。中国各个中小学、大专院校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学堂在线、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直播平台、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智慧树网络教学平台等开设网络课程、进行远程教学,毕业生答辩、各类人才就业面试、研究生复试都可以通过网络云端平台进行。

(五)实施节能高效

农民可以用无人机喷洒农药进行灭虫,农业专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诊断,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地区可以进行网上营销销售。家里的智能设备与智能物品,可以与互联网移动端手机相连,利用手机进行相关操作,手指一按就能享受到智能时代的美好生活。

21世纪将是一个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带领人们迈向更美好的生活。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智能时代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