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君,赵 奇
(1.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甘肃发展研究院,兰州 730070;2.兰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兰州 730101 )
提要:20世纪出现了两种塑造世界格局的重要观点,即海权论和陆权论。21世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国际社会给予了广泛欢迎和普遍支持,但在西方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认为“一带一路”是我国推行势力扩张的战略。从海权论、陆权论的理论主旨与“一带一路”倡议所代表的中国观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所反映的是中国人共享发展、合作共赢的全新发展观,“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给全球经济及沿线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利好,证明“一带一路”不是海权论和陆权论的延续,是21世纪中国提供给全世界的新的全球观、价值观、发展观和新形象。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中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在国际社会引起高度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西方有些国家称“一带一路”是“陆权论”和“海权论”的延续,认为是中国要推翻现存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发展大国强权。例如,“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甚至认为:“‘一带一路’承诺将欧亚大陆上的国家整合为一体,反映了地缘政治权力平衡转向亚洲的愿景。”[1]这些论调不仅抹黑了我国形象,也给其他国家带来不安心态,不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同海权论与陆权论完全不同,“一带一路”提倡的是合作共赢、包容性增长,主张世界各国依靠“一带一路”平台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因此,正确认识“一带一路”倡议,讲好中国故事,理清“一带一路”表达的中国观点,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非常重要。
20世纪,出现了两种影响世界的观点,即海权论和陆权论。这两种战略思想掀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世界争霸,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所传递的错误思想和价值理念,充分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的荒谬逻辑与恃强凌弱的发展观念。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不可挽回的损失,是至今仍然左右有些国家判断国际形势惯性思维——零和博弈决策思想产生的根源,这种错误思想对21世纪的人类社会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冲击与威胁。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国家对亚、非、拉国家殖民掠夺的态势愈演愈烈,彼此间进行着激烈的军备竞赛,渴望成为世纪霸主。此时海洋和海路成为国家称霸的关键因素,蒸汽动力的改良使船舶业发展迅速,各国都开始加强海军建设。基于此背景,美国在不干预欧洲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海军,想同欧洲分一杯羹[2]。美国海军将领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在1890年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明确提出了“海洋中心说”。马汉所倡导的海权思想具有绝对性、强制性和排他性的特点,他认为海权主体只能有一个,各国之间通过互相竞争与对抗来追求对一定海域的绝对控制;此外,强制性主要表现为夺取海权的方式单一,通过发动战争来夺取海洋霸权,这是西方列强的霸权逻辑。最后,马汉思想的排他性则主要是指海洋霸主的唯一性,他认为海权是属于强者的,而真正的强者只有一个[3]。这种思想的狭隘之处,就是从零和博弈的决策思维看待全球发展,形成了有些国家唯我独尊的狭隘认识。
马汉的海权论一经问世,便受到西方各国领导人的强烈推崇。他们认为海权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的总体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美国成为海权论的主要奉行者,英国决策者更是依据马汉的海权论出台了装备海军的新政策,以确保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此外,德国、俄国、日本也相继依靠海权论大力发展海军,综合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是时代的反映,任何一种观点都带有时代的印记。海权论亦然,它准确地反映了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整体趋势,以及由此引发的各国之间激烈的军备竞赛,客观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不可挽回的伤害。
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被广泛运用,内燃机及各种新型交通工具出现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铁路的发展给陆路交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陆路运输方面的技术创新使陆地的重要性逐渐超过海洋。与此同时,有日不落帝国之称的英国工业经济大幅下滑,自由贸易与海外殖民扩张受到欧美各国的制约与抗衡,海上霸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和皇家地理学会会员麦金德于1904年在《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认为世界力量地理中心(陆权中心)必须具备3个前提条件:(1)能控制海洋而不会遭受来自海洋的攻击;(2)所据陆地必须是一片连续的版块,拥有足够的腹地纵深;(3)所处地理位置能向四周辐射压力,该位置应是自然地理中心和国际政治中心的重合枢纽区,而欧亚大陆中部正是那个处于枢纽位置的心脏地带,具体指西起东欧,东至中西伯利亚和蒙古,南起小亚细亚,亚美尼亚、波斯和中国的西藏,北至北冰洋这一封闭地区。东欧的战略位置至关重要,因为除了东欧这个门户外,其他方向海权国家均不易进入,但占据心脏地带的国家却可以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带扩张[4]。因此,麦金德认为东欧是控制心脏地带的关键。1919年,他提出世界岛概念,认为欧亚非(不包括南非)三大洲由于陆上发达的交通已形成一个世界岛,并将他的思想归纳为著名的三句话,即谁统治东欧,谁便控制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谁便控制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便控制世界[5]。麦金德的“陆权论”思想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一些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陆权论的实践,这突出表现在希特勒在二战中的战略部署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采取“闪电战术”,在陆续攻占了波兰、荷兰、比利时、法国等许多欧洲国家后,放弃继续攻占英国,而回兵东进苏联,其战略意图旨在攻占苏联后,夺取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也可以说是“陆权论”所催生的一个重要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苏联的陆军实力大幅增强,成为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的最大陆权国家。由于美国在二战中损失较小,所以二战后一跃成为超越英国的拥有最大海权的国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表面上是两个阵营的较量,但究其深层原因,实则是两个国家想要争得对欧亚大陆的控制,进而成为世界霸主的战略思想。因此,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所采取的“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实则都是为了夺取心脏地带而采取的举措,是“陆权论”的直接表现。
“海权论”和“陆权论”是西方大国在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石,奉行这些原则的国家是以牺牲他国的利益来完成资本积累,实现经济增长;其决策思想完全是按照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进行算计的,给全球造成了深深的灾难和伤害,是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这两种观点有本质的不同,它所主张的是互利共赢的包容性增长模式,是以非零和博弈的内在逻辑来看待世界的发展,以普遍的福利溢出助推各国经济均衡普惠的增长。
我国是一个海陆复合型的大国,幅员辽阔,海域面积约为473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度为1.8万千米。地理环境的差异使东、中和西3个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具体说来,东部地区背靠大陆,面临海洋,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广阔的平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便利,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便利的港口运输和早前的工业基础为东部地区引进外资提供了可能,促成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发育较为成熟,资源要素流动性高,这些因素都促使东部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相对而言,中部和西部交通条件没有东部那样便利,特别是西部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要素禀赋和资源流动性均较差,且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开放程度不高,可承接的产业转移较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但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所以资源密集型产业成为地方支柱产业,而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则集聚较少,与东部地区形成鲜明对比,进而形成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模式[6]。
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态势是东部发展较好,西部发展缓慢,但不可否认的是,东部地区也面临着来自海上的威胁,同时,内陆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第一是海洋运输威胁,海洋运输直接关系着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特别是石油,我国对石油的进口依赖极强,在2018年的能源进口结构中石油占比66%。因此海上运输极其重要,一旦受到威胁,能源安全便遭到严重挑战。例如,马六甲海峡被称作“中国的海上生命线”,这不仅因为它是一个咽喉要地,更在于我国60%的石油运输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随着近些年马六甲困局的逐步加深,我国面临的海上威胁也越来越大。此外,海洋运输也极大的影响着我国的对外贸易,2018年我国海运量增长4%,至25亿吨,占全球海运进出口量的比重超过1/5。所以,海洋运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海洋安全至关重要。
第二是海上安全威胁,从古至今,沿海地区及许多海域总是频频出现海盗和武装犯罪活动,海上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国重要的海上航线有4条,即东行航线、西行航线、南行航线、北行航线,这些海上通道地缘环境复杂,由于受到主权国家和大国强权的控制,以及频繁出现的恐怖主义活动,我国的海上交通线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并存。尤其是西行航线,这条航线上有许多重要的海峡和海域,例如马六甲海峡和红海、苏伊士运河等,所以,它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国重要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但这条航线的海盗却极为猖獗,再者由于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作用,西方大国对此虎视眈眈,我国西行航线受到的威胁逐渐加大。因此,一旦我国海上要道受到威胁及侵扰,势必会影响我国的贸易安全和经济发展,甚至会由沿海波及内地,对内陆造成影响。
第三是对我国主权造成的威胁。海权之于主权来说,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日渐增强,世界各国在对我国快速发展感到惊诧的同时,也意图想就此分一杯羹,特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总体说来,我国的主权威胁主要来自以美国为主导,周边国家地区为主要参与者的拥海国家地区。海洋是保卫国家的重要防线,海洋安全至关重要,海洋威胁不容忽视。
相比较而言,内陆拥有发展经济的独特优势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具体而言,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我国内陆地区资源丰富,能源、矿产资源储量极大,其地方支柱性产业大多为资源型产业,经济结构以资源输出为主。此外,这些地区的国有经济占比很高,国家扶持力度较大。其次,内陆地区往往拥有广袤的土地,其土地资源丰富,为第一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甚至在一些气候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农产品产量高、质量佳,成为地方的优势产业,例如新疆的丰富资源和广袤国土、甘肃的能源资源和传统工业优势等。再者,内陆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在我国制造业大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最后,内陆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地区文化浓厚,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促进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内陆地区生产要素资源的比较优势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增长动力。
第二是由于我国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较大,其交通运输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日益发达,内陆地区的资源和产品输出不断加强,这不仅拉近了内陆与沿海的经济联系,而且也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往来。此外,新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及中部崛起等战略的相继实施,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不断弥补,产业链延长,产品实现深加工,持续对接东部地区的对口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总体推进。最后,国家为了缩小差距,为内陆地区所提供的政策扶持,也极大地改善了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
第三是内陆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我国内陆深入亚欧大陆内部,陆上边境线长达2万多千米,拥有14个邻国,北有俄罗斯、蒙古等,南有越南、老挝。特别是西部地区,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千米,仅新疆边境线就长达5 391千米,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4。这种独特的区位优势为西部地区向西开放,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如今,随着交通的日渐便利,内陆地区可以同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特别是随着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与周边邻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加深。
因此,正是由于我国地理和经济的双重影响,才促使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相较于海权论与陆权论,它成为推进经济梯度开发、形成发展福利普遍溢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成为连接东、中、西,打通国内外,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与共享的重要应对机制,贯穿其中的发展思想就是合作共赢、包容性增长的普惠发展思想,受到了国内外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一带一路”为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过剩产能化解提供了广阔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率先试验市场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领跑者,但随着要素禀赋的变化和市场供需结构的失衡,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很多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通过对外投资,东部地区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此外便利的运输条件和广阔的国外市场也促进了东部地区制造业的转移。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处在内陆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着工业化的问题,而东部地区的过剩产能如钢铁等,恰好满足其经济发展需要,也化解了东部地区的产能过剩危机,从而推动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将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煤炭矿产资源丰富,但长期粗放式增长使得地区产能过剩,产业发展繁杂冗乱,转型困难。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扩展国外市场,欧盟、南亚、东南亚等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煤炭资源。且沿线国家中有很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如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这为我国煤炭钢铁产业走出去,开发国外资源提供良好条件[7]。此外,“一带一路”倡议也完善了中西部的基础设施,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贸易增长,中西部地区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如新疆的棉花和水果,甘肃的马铃薯和白牦牛肉等,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逐渐出口到沿线国家。因此,“一带一路”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格局。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贸易交流较少,但通过“一带一路”,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将有飞跃式的发展,从而平衡我国对外贸易的区际差异[7]。同时,我国主要与美国、韩国、日本及一部分欧洲国家贸易频繁,但与东南亚、非洲等国来往并不密切,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将加深我国同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联系,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一带一路”同样也给沿线国家带来了重大利好。2013年至2018年,我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年均增长5.2%;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6 00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而在货物贸易方面,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①。此外,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300亿美元,成为当地经济增长、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带动东道国就业近30万人,给沿线国家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战略合作的主要形式。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将资本输出到沿线国家,在当地设厂,为当地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促进工业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此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是帮助沿线国家增加并完善其基础设施的重要方式。从“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同沿线国家一起,在交通运输、通信和电力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极大地提升了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例如中巴合作建成瓜达尔港自由区,非洲首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由中国帮助建成,中欧班列、郑欧班列、中柬新航线等交通运输的改善,极大地提高了沿线国家对外贸易的效率,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特别是2019年,我国企业提出为柬埔寨打造“数字基础设施”,将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最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使沿线国家的产业转移成为可能。对于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核心技术匮乏的后发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以此促进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对于产业结构高度发达的欧洲国家,通过对外投资,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转移[8]。
另一方面,依据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布的贸易促进报告中的ETI指数②,基础设施在贸易便利化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所以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提高了其贸易便利化水平。贸易便利化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内容,它提升了贸易效率,降低了贸易壁垒,使沿线国家更好地利用本国的要素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贸易发展,互利共赢。
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的持久和平与繁荣。它的优势不仅在于它能够缓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它为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以此促进世界贸易格局便利化自由化。近5年来的经济成效足以说明“一带一路”倡议的正确性,同时也再次表明其与海权论、陆权论的根本差异,驳斥了“一带一路”是海权论和陆权论的延续”的观点主张。
“一带一路”倡议不同于20世纪的“海权论”“陆权论”,它不是追求一国独大的霸权主义,而是一种互利共赢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调动沿线国家的积极性,通过沿线各国要素禀赋的不同,最大化利用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在“一带一路”的理念中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我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要依靠“一带一路”,通过经贸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大发展、大繁荣,这与海权论所提倡的海洋霸主的唯一性和陆权论所倡导的控制世界,有本质的不同。此外,“一带一路”倡议面向世界,它并不仅限于古代丝绸之路所涉及的国家,我国欢迎有共同愿景的世界各国加入进来,与沿线国家一起共享互利共赢的成果。
在政治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向世界传播了中国价值观,清晰的表达了对世界上和我国一样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关切,倡导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稳定和谐、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它区别于海权论和陆权论倡导的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在经济方面,“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刻意追求一致性,是一种包容性的全球化倡议,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广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它是国际合作的新形式。而海权论和陆权论更多的是政治上的殖民扩张,通过对外侵略完成本国的资本积累,不能算作经济上的国际合作。此外,“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丝路精神,蕴含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理念,鼓励世界各国共同把蛋糕做大然后共同分享,为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了新的价值倡导。无论是海权论还是陆权论,大国在完成自身的殖民扩张和资本扩张后,都力图将本国的价值文化渗透到被殖民的国家,虽然“一带一路”也向世界传输了我国的文化价值观,但我国主张“和而不同”,与不同的国家进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一带一路”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它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做法经验,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通过与相关国家分享“中国道路”的成果和改革开放的红利而尝试建立的一种更加普惠平衡的包容性增长模式。就我国在“一带一路”中的对外直接投资而言,它不同于传统的对外投资方式,它的方向在于通过基建投资来改善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与沿线国家一起,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个方面共同发力,以此来缓解国家、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使沿线国家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但在20世纪,那些践行海权论和陆权论的国家均以追求世界霸主为宗旨,是以牺牲他国利益完成本国经济增长的零和博弈。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不同于海权论和陆权论的互利共赢的发展观,它向世界各国发出“包容性增长”的信号,即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起,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由此夯实世界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中国奇迹的发生,向世界展示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大国崛起之路,向世界分享了与众不同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示了全新的中国形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给予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为与这些国家互联互通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无一不展示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激发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活力,而且强有力的验证了中国道路的可行性,在“一带一路”推进以来,中国不断向世界展示热爱和平、睦邻友好、勇于担当、值得信赖的大国形象,正在努力也将持续努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在格雷厄姆·艾利森看来:“正如原来的丝绸之路不仅刺激贸易,还刺激了地缘政治的竞争(包括19世纪使英国与俄国争夺中亚控制权的‘伟大式游戏’)一样,‘一带一路’将允许中国将权力投射到多个大陆。……到2030年,如果中国能够实现目前的目标,麦金德的欧亚大陆构想可能会首次成为现实。”[1]事实上,这种狭隘认识仍然停留在19—20世纪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弱肉强食的零和博弈理论逻辑之上,根本没有看到21世纪人类社会的相亲相爱与伟大创新。
无论是麦金德的陆权论、还是马汉的海权论,其理论基础都建立在“你之所得即我之所失,我之所失即你之所得”——这种狭隘的零和博弈的思想基础上,是19—20世纪西方列强全球殖民侵略与弱肉强食的时代产物。美国虽然是当今最为强大的国家,但其决策思维仍然没有摆脱这种狭隘的逻辑,正如美国政客在中美贸易摩擦中一再批评中国的,就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美国政府为赋能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把中国的发展看作是美国的失去。这些罔顾事实与逻辑的说法,虽然有利于造成美国对华战略的情愫优势,但在理论上完全是荒谬无耻的霸权主义言辞。21世纪和20世纪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境遇。20世纪是一个苦难与战争交织的痛苦时代,既享有19世纪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科技进步成果,又经受着不同国家发展困境的实践挑战,世界战争充斥了20世纪的整个上半叶。1904年日俄战争在我国东三省爆发,1911年大清王朝轰然倒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上演,一直到1919年奥匈帝国被肢解,西方列强雄心勃勃的世界霸权争夺以所有国家付出巨大代价而最终结局,作为全新探索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登上了人类历史的舞台。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席卷全球,欧洲出现了希特勒纳粹主义穷兵黩武的悲惨历史,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哀魂遍野、血流成河,夺走了几千万人民的性命、牺牲了无数家庭的幸福;直到1950年中国人民被迫抗美援朝,才打出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战后世界。痛定思痛,20世纪上半叶的悲惨境遇,给21世纪的人类以最为深刻的经验教训与启迪,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21世纪的人类最大的智慧就是不要让20世纪上半叶的悲剧重新上演,让和平与发展的理性之光持续照耀全世界。
首先,必须承认21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增长之光照耀了全世界,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第一次看到了自主增长与发展的希望。21世纪有一个光辉的开局。尽管2001年美国爆发了科技网络股泡沫破灭的危机,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并引发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甚至被有些学者喻为直逼1929—1933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现在看来这只是一个悲观主义的预期。从千禧年西方社会所流传的人类末日论,到近期以来美国贸易霸凌主义的做法,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仍然浩浩荡荡,世界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在2017年,全球75%的国家实现了经济稳定增长的可喜态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数据,2000年全球经济总量只有32.98万亿美元,在2018年已是85.8万亿美元的规模,没有什么比经济总量的翻番更能说明全球福利的普遍增进。事实上,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总量第一的国家,在二战结束以来的70多年里,经济总量(GDP)增加了80倍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化最大受益国,美国人民从全球获得的政治地位、经济福利与生活自由更是无与伦比,遗憾的是现在美国正在过度的消费全世界人民的信任与预期,甚至其“美国利益至上”的荒谬做法,正在把美国引向一个狭隘孤立、甚至祸乱世界的境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为全球经济持续贡献了30%以上的增长动能,从而成功避免了“美国经济打个喷嚏,全球经济就要感冒”的严重后果。所有这些,是世界经济所不曾有过的历史奇迹,是人类在21世纪创造的全新成就。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是顺应全球生产格局与协作方式更新的必然产物。目前,全球空间生产格局开始从强弱割据转向了协同发展,从发达国家把发展中国家作为产品资本输出地与资源来源地的单向度经济流动,逐步转向产业协作与要素双向流动的交互式发展格局,推动了全球福利呈现普遍溢出效应,全球各国的经济交往呈现出从零和博弈转向了非零和博弈的全新特征。遗憾的是,服务于传统理念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WTO等国际经济组织并未跟得上时代的变化,推动有利于全球福利共享的全新发展趋势,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的左右下,他们共同呈现出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并不合拍的一些思想与理念,导致了目前世界经济的混乱局面,引发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美国无疑是罪魁祸首、始作俑者。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正是顺应这种全球空间生产格局全新发展趋势的伟大主张,特别是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以合作共享、协同发展的全新理念致力于实现全球交互式共享发展的格局,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是中国全球化发展思想的伟大创造。人类跨越江河湖海、浩瀚宇宙,科学技术一日千里,文明从各美其美进入了美美与共的全新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福利水平空前提升,尤其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所呈现出的持续快速增长,更是成为人类自力更生、共谋发展、共建共享的全新实践。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为全世界提供了最佳的外部发展环境;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的发展战略,前所未有的释放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动能与活力;人类正在进入了一个相亲相爱、共建共享的全新时代,经济就自然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增长魅力,这是21世纪的人类福报。中国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向全球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与担当,“一带一路”倡议最为集中的表现了中国与全世界共享繁荣的决心与信心,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信任与支持,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魅力,我们必须用全新的视野看待人类共处的21世纪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前景。
最后,“一带一路”的理论创新,集中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顺应全球空间生产格局重塑的必然结论与经济主张,绝不是西方学者和政客所谓的陆权论、海权论决策思想的延续,这是世界经济在21世纪的全新表现和必由之路;二是阐明了21世纪全球经济告别零和博弈,走向福利普遍溢出的非零和博弈的内在逻辑规律,是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佳方式,将有利于缓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长期积累的发展矛盾与债务包袱;三是点出了21世纪全球互利协作、共享发展的世界趋势,既有政治霸权不能简单地依赖武力优势而穷兵黩武,尊重全球发展趋势提升经济竞争力才是发展的王道。为此,全球各国都需要认真的反思人类历史的过往,切实汲取19—20世纪的人类经验教训,按照“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各国的资源禀赋与要素优势,优化提升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全球经济向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共同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最大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21世纪。
因此,基于对上述观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海权论、陆权论拥有完全不同的理论逻辑与发展主张。“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全新的发展倡议,提供了非零和博弈视域下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国家相处之道,最终将把人类社会引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方向。
注 释:
①数据来源于《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900亿美元》,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86349.htm。
②该指数由世界经济论坛贸易促进研究项目研发,它评估了不同经济体在机构、政策、基础设施和服务方面促进货物从过境通关到目的地之间自由流动的程度,较为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