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有效服务教学科研方法与途径研究

2020-01-09 09:54段瑞静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院校信息化高职

段瑞静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80)

所谓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校园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所运用的信息化手段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充分运用和网络覆盖率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延展教书育人外延和提升自身知名度,进而完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传统教学和科研实施与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模式相对陈旧

1.教学信息化模式推进受限

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使用线上和线下互补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方式,但是目前现状看来,大部分教学过程仍表现为以教师是绝对主导的线下教学方式为主,以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们开展教学仍是把课堂讲授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辅助运用一些信息化的手段。在建设信息化创新教学和课堂教学模式中,老师们都表示也曾经考虑过,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很多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还是要受制于例如教学的经费、教学的资源利用程度、校园网的建设水平以及教师们自身信息化素质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2.科研信息化模式发展缓慢

作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该是校园信息化的重要发展规划之一。随着科学研究的工作量在不断加大,建设信息化的科研平台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但目前来看,科研信息化的进程主要还停留在学校网站上开设科研栏目,用于科研信息的发布和科研制度的公示。科研管理人员一致认为信息化建设,对于科研水平的提高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具体模式的健全,近年来很多的科研管理系统陆续被很多高职院校使用,但是真正发挥实效却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周期。

(二)实用性不强

1.教学过程信息化使用率不高

很多教师在尝试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发现学生对所教内容不感兴趣,而经过调研发现最终原因是因为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而很多教师并不会因为教材内容表现出来的不实用而脱离教材去授课,部分教师会根据专业的工作实践和发展趋势额外增加一些授课内容,但是也不会过多的去脱离教材要求。可见我们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授课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学内容这种内在因素的滞后,即使冠之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途径,依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科研工作信息化实用性不强

科研工作的信息化在内容上也存在实用性的问题,从调研结果来看,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们的科研课题大部分还拘泥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教育课题为主,而因为自身所处环境的限制,对于实用性和创造性的课题涉猎的相对较少。另外,教师们的发明专利研究方式中也有信息化的融入,但是主要体现在研究手段上,仅作为技术上的支持和使用,真正发挥信息化的管理作用程度不深。尤其是近些年来学校和院系之间出现两极发展的趋势,在科研管理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信息共享困难的情况。

(三)技术手段应用滞后

1.教学信息化使用不均衡

通过调研了解到,有部分高职院校信息化技术手段存在比较滞后的的现象,虽然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最为突出的是教师自身的信息化学习能力亟待提高。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主导者,部分教师并不关心信息化建设,尤其在一些老教师身上表现的比较明显,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适应了当下的教学模式,不愿意改进求新。例如,有的教师为被问到能不能自己去制作网络视频课程的时候,回答不会录制的绝大部分是老教师,即使是年轻教师也有一部分表示虽然会,但是录制起来很麻烦,不愿意尝试,只有一少部分的教师表示能够熟练录制并使用网络视频课程。还有和学生交流的方式,大部分教师还是更愿意选择面对面,即使学生不在面前大部分教师选择的是打电话,只有一少部分的教师选择利用微信、QQ、微博等信息化媒介。可见在教学管理上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是滞后的。

2.科研信息化管理不认同

在科研实施和管理上,因为高职院校科研环境的限制,缺乏相应的积极措施和引导机制,一方面研究的主题并不会因为侧重于信息化建设而受到过多关注,另一方面研究的手段借助于信息化工具的情况基本都流于资料的搜集、调研问卷的设计和整理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等浅层次尝试。还有科研管理的方式上,市面上确实出现了很多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方式,但是很多科研管理人员认为科研管理系统的使用麻烦,有的部分设计不合理,无形当中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不愿意尝试和改变。

二、有效发挥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对教学科研的重要作用

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虽然存在上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建设的脚步不仅不会停滞,反而会越来越快,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信息化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各方面有效服务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一)信息化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1.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更好更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注入新鲜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教师在进行线下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线上教学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全方位占据教学空间,可以进行云班课等形式的尝试。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教学尝试:

第一,线上优化效率,线下强化效果

课前:利用线上进行知识讲授。教师在线可以先将教学内容提前给学生预习,教师在预习过程中通过平台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在线上先进行知识的引导,促使学生养成自觉、自主的学习习惯。做到提前通过信息手段对学生心中有数,当然,这个工作量是比较大的,学校应该在推行这种教育方式的同时予以相应的鼓励。课中:利用传统课堂的模式进行线下学习。在线下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更多的融入教学过程,上课的时间尽量让学生参与,以对他们的实时检测为主,借用信息化手段工具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结合,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把知识内化,不再只是一个人讲解灌输式教学。课后:利用线上进行知识巩固。例如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和组建学生学习群的方式,时时在“云端”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对于课上不懂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不遗留漏洞,使师生、生生的互动成为常态,不仅增加了凝聚力,还减少产生学习的厌倦情绪。

第二,移动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育平台,建设智能型课堂,分别利用教学硬件、教学内容、学习时间、教育方法和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管理和教学,补充单纯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的缺陷,形成学习资源的共享平台,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的一贯式教学、让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够真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加的主动和积极的进行学习,以学生为导向,使学生主动积极的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信息化教学能够改进只凭借考试成绩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的方式,各种考核平台的飞速发展,使教师对于学生各方面的了解能更加全面和真实。

第三,借助大数据,实现差异化教学

在网络环境下,借助于大数据技术,教学平台可以深入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尽可能多地收集一切与学生相关的数据,依据教学数据提炼的结果,通过平台的信息反馈以及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实现差异化教学目标。

第四,“云+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在线下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如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案例分析等,活跃课堂的氛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线上的网络学习中,教师充分利用“云端”平台的屏幕广播互动、即时测试回答、自动现场点名、智能收发作业等功能,实时优化教学。

2.互动共享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是信息化进程中每个高等职业院校都积极进行开发和尝试的重要建设目标。传统的线下教学完成的教育目标是短期的,受众面是有限的,而云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各个优势教育资源可以得到有效整合和大容量存储,每个相关专业都可以利用云端技术互通有无,教学成果的交流更加便捷,这对新教师的培养作用尤为重大,可以博采众长,快速成长,老教师也能通过资源共享丰富教学内容。

3.准确把握教育信息

通过信息化有效把握宏观和微观的教育信息,例如,在“云+端”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实施与管理的SWOT分析,SWOT(态势分析法)是在1971年由哈佛安德鲁斯(Andrews)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的,这是一种能较为客观准确地分析某件事物现实状况的方法,并基于分析结果作出扬长避短的决策。以便有效解决此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管理与实施是否得当问题,并其结论给出合理化建议。信息化的建设使这个分析过程更加客观全面,在此基础上对于教育信息的把握也就呈现出更大的有效性。

(二)信息化建设可以最大化发挥科研成果作用

1.管理规范

高职院校对于老师的考核主要是通过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所以科研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非常必要。因为科研考核关系到每一个教师的切身利益,所以客观性、公平性、延展性的考核制度是科研管理者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传统线下考核方式工作量大,准确性不高,而新型的线上考核极大的缓解了科研工作者在年底科研统计时候的工作量,短期看虽然熟练掌握需要一定的周期,但是长期看来确实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价值提高

信息化建设能把科研成果更好的发挥出其社会影响力,相关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8.54亿,当然这个数字还在迅速的增长中,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和群体中,高职院校作为技术工人的培养阵地不能脱离社会的需求,所以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也是围绕社会和行业企业服务展开的。信息化的建设构建了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向社会、行业企业推广的桥梁,“互联网+”的浪潮充斥着、改变着人们固有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网络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是接轨并行的。科研成果的利用频率和范围是其价值发挥程度的衡量标准,信息化的建设可以极大的满足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高效推广。

3.容量加大

随着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在学校工作中比重的进一步加大,科学研究内容的设计、科研项目的校本开发和自身院校科研库建设不够,科研资源再生能力不强情况时有出现,如缺乏方便灵活的科研微课创作工具,教师自主创建和开发课程的科研角度难以普及等情况。一些教改项目缺少对教学交互的深度设计,信息共享和互通交流形式单一,如对微博 、微信等新的交互媒体开发利用不够,不利于即时交流和碎片化研究。信息化科研平台的出现极大解决了这些问题,各个院校之间可以互通有无,借鉴科研开发思路,甚而形成共同攻关小组,在研究过程中加大调研范围,科研成果也可以共享。

4.高速周转

信息化的建设,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在生活中成了日常网络环境的主角,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科学研究和管理也在不断的整合,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多方面优势呈现出,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在庞杂的数据群中提取出自身需要的所谓有价值的信息,大大节约研究和管理的时间。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学术领域还涉及专业实用领域,所以范围比一般的高校更要大,科研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数据工作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帮助速度得到了极大提升。

信息化建设是社会进步的大势所趋,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工作是信息化应用的中心之一,职业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创新和发展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在将来的发展中,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当中的作用将更加多元化。

猜你喜欢
院校信息化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