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 王玉莲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审计信息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山东大学审计数字化信息平台为例,阐述了平台构建与实施的背景及构成,介绍其创新点、组织业务框架及实施效果。
[关键词]审计 数字化 系统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大数据审计环境逐渐形成,引发了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审计内容、审计模式的转变,为高校审计信息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山东大学高度重视审计信息化工作,基于学校管理需求和审计工作特性,结合审计信息化建设实践,自2017年起开展审计数字化信息系统平台(以下简称系统平台)的构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应对审计信息量急剧增长和审计全覆盖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一、建设背景
近年来,国家对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教育部对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明确了方向,2020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提出高校内部审计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信息化建设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内在需求,高校的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范围越来越广、审计对象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增强,数据量急剧增长。
二、创新做法
(一)总体思路
系统平台设计的总体思路,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适应学校特点,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协同配合,一体发展;服务为本,增值高效”的原则,围绕“六统一”的目标,整合审计资源,优化工作流程,形成内联外协、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推进数字化审计方式,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努力实现审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1.组织框架。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减少管理层级,实现内部审计组织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审计处作为学校的一级审计机构,对校区审计机构以延伸管理为主,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各校区内审机构均为系统平台的用户。依托系统平台,建立“一校三地”审计协同配合工作机制,在工作计划、项目实施、队伍建设、成果运用等方面实现统分结合,日常工作分头推进、各负其责,重点工作一体部署、一体实施。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形成内部审计工作“一盘棋”,发挥整体合力,具体框架见图1。
2.业务框架。系统平台的业务框架在原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内控评价与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等业务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消除监督盲区,有重点、有步骤地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一是更加重视对新领域、新业态的审计监督,逐步开展重大政策落实跟踪、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绩效管理、各类专项的审计业务。二是前移审计关口,防范重大风险。通过大数据分析,加强对重点单位、重点事项、重要环节、重要岗位的审计,系统平台业务框架见图2。
(二)构建模块
审计数字化信息系统平台是山东大学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逐步集成”思路,由审计团队与某软件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具有山大特色的异地多校区统分结合、一体化运行的数字化审计平台,一期建设项目于2019年通过验收并正式上线使用。一期重点建成了审计管理系统、在线作业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二期内容包括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工程审计管理系统,正在建设中,具体见图3。
1.审计管理作业系统。结合学校审计工作实务,审计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审计计划、项目情况监控、档案管理、整改情况的管理,对审计资源、审计对象、审计标准等基础资料的管理,实现审计项目情况监管实时化;在线作业系统主要对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项目信息来源于审计管理系统),依据公文规范及审计业务要求,对审计业务环节的文书文档模板进行统一,促进审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审计项目结束后,相关信息由在线作业系统进入审计管理系统,还可跟踪后续整改情况。审计管理作业系统为审计部门与学校领导、各学院、各部门和被审计人员搭建联动桥梁,不同角色、不同权限的人员通过账号和口令可远程登录系统,随时随地利用系统平台开展审计或配合审计工作;将审计资料、审计分析结果上传到平台中,实施审计所形成的各类材料,使审计项目每个工作节点全部留痕,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
2.数据分析系统。一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业务数据、审计部门结果数据、第三方信息数据的解读和挖掘,促进学校审计管理和审计行为的规范、高效,同时满足审计结果使用者不同的管理需求。二是对以往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梳理,结合审计工作方案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分析模型,对各部门单位进行解剖和分析,揭示可能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线索。三是在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文本分析等大数据技术,进行逻辑分析、关联分析,寻找新思路、发现新问题,从而大幅提升审计分析能力,最大程度发挥现有资源效用,破解审计部门人员少、任务重的困境。四是有效实现大数据支撑“点面兼顾”的最佳结合,全面扩大监督范围,推进审计全覆盖的实现。
3.决策支持系统。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可对审计计划、审计项目、审计问题、审计档案、台账进行实时汇总查询;对全员工作量、整改情况开展动态分析。一方面,利用系统统筹每年度审计计划,突出整体性原则,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便于领导实时掌握项目全流程、各环节的情况,方便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信息查詢及业绩考核,使审计管理更加及时准确,实现审计工作考核评价数据化;另一方面,在系统平台中,历史信息的积累、现场信息的传递,各类信息的加工和提炼,都可以为审计业务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可靠、快速、有效的信息,发挥辅助决策功能。
4.搭建审计知识库。对于审计人员积累的审计经验,平台提供了上传接口,包含审计理论、审计实务和审计法规三个知识库。定期对知识库进行更新和维护,审核审计人员上传的审计方法、指南和工具,强化了知识库对审计实践的支撑作用,鼓励审计人员互通有无、知识共享。通过审计知识库的建立,实现审计制度表单化、问题定性与定性依据关联自动化。
(三)创新点
一是解决审计项目多、业务复杂、工作量大的手工审计困境,拓展审计广度与深度。二是解决审计资源相对有限的难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实现对各类型审计业务的支持。三是满足对非现场数据分析工作的需求,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分析;提供知识积累与知识库管理;提供对远程审计、持续审计等的支持。四是实现内控审计一体化工作模式,形成涵盖事中、事后的闭环管理,实现内控与审计互相融合、相互促进。
三、实施效果
自2017年系统平台构建和试运行以来,学校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整合审计资源,审计效率不断提升,审计质量进一步提高。系统平台试运行过程中,全面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逐步推进审计全覆盖,适应学校庞大的业务体系和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
(一)构建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健全内部审计数据采集机制,掌握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
审计处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数据采集机制,确保审计所需电子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建设内部审计数据库,通过与学校信息中心数据平台对接导入的方式将审计所需数据归集到数据库,建设内部审计数据库,为审计部门分析利用有关数据提供条件。审计人员通过对财务系统和各业务系统间逻辑数据的穿透和展现,将数据挖掘与分析充分融合,方便地实现多系统数据的交叉比对分析,快速发现疑点问题。
(二)打造一体化审计信息系统平台,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审计管理体系
审计处在制度建设基础上,根据管理工作需要,依托信息系统,对审前准备、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整改、资料归档、成果利用等全流程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满足审计项目组织实施、业务指导、过程控制和决策支持等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为实现对数据的有效分析和管理,还搭建了集数据分析、资源共享、项目管理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审计作业平台,供审计人员使用。
(三)进一步丰富了审计结果的表达方式,提升审计成果利用效率
向领导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共享端口,可以将审计分析结果、整体情况、审计整改情况,通过图形、表单、报表、查询窗口等方式对审计结果进行展示,提高可视化效果,及时准确地获取决策、管理和评价所需的支持信息,实时掌控学校情況,了解学校管理运行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问题、疑点,为领导决策及学校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率。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邮政编码:250100,电子邮箱:fanye@sdu.edu.cn)
主要参考文献
王亚坤.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8):397-398
张阿维.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J].科技经济导刊, 2019(2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