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峰
摘 要:在经历了悠久绵长的岁月积淀后,中华民族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崇高无上的精神追求共同凝结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当身处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时,不得不考虑在高校学生教育中引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这一举措对高校学生来说有利于他们的全方位发展,对国家来说有利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国家重要领导人曾多次指出要大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也明确表示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优秀理念和人文道德予以深层次的发掘,再充分考虑时代背景予以延续和革新,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永葆活力。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思想最为先进的新生群体,他们是带动整个社会 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他们国家的栋梁与未来,中华民族日后 的发展和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延续程度和发扬程度。得益于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充斥着世界各国的文化,当处于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中时,中国高校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便被越发得重视。因为只有国民具备了文化自信,才有动力去实现道路自信,才有信念完成中国梦。
一、文化多元对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影响
由于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范围不断扩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益兴盛,我国文化的日益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多元的文化严重的影响了大学时的思想教育和蛇社会的和谐发展。多元文化虽然能够对大学生的多元文化诉求予以满足,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但是因为各类文化参差不齐,学生无法进行正确的选择,这又使得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趋于多元化,极有可能追求错误的文化理念,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收到阻碍。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实意义
在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能够抵挡来自各国的文化冲击,要针对我国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优秀品质的培养。换言之,就是在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当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对我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对西方思想和西化的价值观予以抵制,自发地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实施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汲取外国文化精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扩张的大环境下,各国间的来往越发频繁,各国文化也慢慢趋于多元化。在进行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时理当遵循時代发展的规律,外国文化虽有弊端,但也有其特点,学校的教育者理当取其精华,对本民族的文化予以补充。除此之外,一个国家的发展脱离不了创新,在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时候,不能照本宣科,要引导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意义创新和继承,要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创造出适合我国发展诉求的中华新文化。
(二)创建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式传媒体系
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扬我国传统文化,首先要让国家电视媒体和地方媒体发挥出其带头作用,在黄金时间段放映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影片和节目。其次要对报纸等纸质宣传予以高度重视。不论社会如何发展,纸质宣传手段所具备的宣传力度都是不可忽视的,譬如可以在社会类报刊上设置传统文化模块,可以在校报和校广播站进行相关内容的宣传,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与价值。再次,要重视互联网平台的宣传作用,当代大学生日常接触频率更高的当属互联网平台,作为高校要对互联网的宣传优势予以重视,要利用学生依赖的互联网平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和实施。要加大学生参与网络平台中传统文化互动活动的力度,对校园网站的内容予以丰富和补充,构建校园网中华传统文化在线教育平台。最后可以利用其它形式的各类传播媒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形成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式传媒体系。
(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新颖的学习形式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十分活跃和开放,他们所能接纳的思想极为宽泛,和传统思想相比差异很大,他们所建立的价值观也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理当让本民族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内心深处,让他们自发的学习、了解、继承、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而负责传统教育的教师理当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予以创新。首先要重视课堂实效,可以利用相关传统文化优秀课程的开设和传统文化选秀课程的设置让课堂实效最大化;其次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定期邀约著名学者、传统文化的继承人等有影响力的人物到学校进行讲座;最后可以利用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有益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民族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高校理当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己任,引导当代大学生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中进行心灵的升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国家培养真正的有才之士。
参考文献
[1]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清华大学.
[2]王仲士.马克思的文化概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20-26.
[3]刘新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0-12.
[4]曲江滨,张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68-69.
[5]陆建华,杨剑梅.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王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 .西华大学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