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研究

2020-01-08 02:23丛朝雯
下一代 2020年5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爱国主义初中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所谓的“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近年来,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一线教师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首先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现阶段爱国主义教育不足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最特殊的阶段,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通过多种手段、措施,提高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践行爱国义务的能力。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预防未成年人思想误入歧途

初中生思想发展不成熟,未形成完整、正确的“三观”。另外,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网络中的暴力、色情文化也开始出现在他们的视野当中,初中生难免会被各种不良诱惑吸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对初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需要自觉肩负起对初中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的重任。通过组织课堂教学,运用鲜活的案例和材料,让中学生在了解国家中热爱国家,降低他们在思想上误入歧途的可能性。

(二)有助于帮助中学生实现社会化

中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要学习爱国知识、掌握爱国本领,并在这一过程中将爱国意识内化。教师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学习、了解国家制度、国家政策及法规,尤其是在新时代下国家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从而使中学生了解我们的国家。同时,要教育中学生懂得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的重要性,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三)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上的要求。初中生是我国公民的一部分,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课堂上,要使学生们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且热爱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服从党的领导,引导他们切实做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要通过各种鲜活的案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向中学生传授爱国的方法,从而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思维导致过分重视知识的背诵

新课改倡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即倡导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而应试教育则忽视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和内容,过分偏重对相关知识点的背诵。这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试化。教师为了应对考试,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只能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带领学生背诵考试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导致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知行脱节导致爱国主义教育脱离实际

在课堂上,教师虽然力求通过生动的图片、鲜活的案例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是受到课时、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知行脱节的问题仍然难以避免。一方面,为了契合新课改的要求,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趣味性和体验性。这种情况客观地增加了教师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爱国主义的知识内容、体系等分析不深入、不彻底,没有根据实际及时調整教学方法,仍然采取教师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脱离实际的土壤而流于表面。

(三)教师对国家政策解读不彻底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流于表面

教师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教师自身的素养直接影响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目前,存在教师对国家政策性文件解读不深刻、不彻底,导致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流于表面的问题。其原因在于:首先,升学压力大,教师埋头于做题和批改试卷,缺少必要的备课时间。其次,在教研过程中,大部分教研内容在于对考试题目、知识点方面的研讨,而缺少集中对国家法律政策的研读和解读时间。最后,部分教师缺乏对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一)树立素质教育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新课程改革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即转变传统注重对考试知识的背诵为重视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不仅是为了应付中考,更重要的是培养“爱国”、“守法”的学生,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他们践行爱国义务的本领。这一新课改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就可以有意识的弱化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爱国主义影片节选片段、爱国英雄宣传片,借此引导学生向爱国英雄人物学习,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爱国”的具体做法,激发学生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的热情。

(二)树立知行合一精神,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与实际相结合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紧密联系日常生活,我们组织教学的目的也在于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真正形成爱国意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各种角色扮演活动来帮助学生练习践行爱国义务。例如,可以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由一名同学扮演“中学生”角色,另一名同学扮演购买我国国家机密的“间谍”,通过这种角色扮演帮助学生学会拒绝金钱诱惑,维护国家安全,践行爱国义务。通过学生参与表演能够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爱国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并学会从“爱国”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

(三)树立终身学习思想,重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

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从总书记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教育的“本”和“源”,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教师自身要树立中心学习的思想,重视提升自己解读国家政策,增强进行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本领。一方面,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起由“校党委—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班级团支部”三级构成的思想政治队伍。要通过不断探索,最终形成“课堂教育为主,课后辅导为辅”的教学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培训。使教师能够端正思想、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同时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功底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

丛朝雯,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沈阳市第六十九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堂爱国主义初中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浅谈信息技术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教学实效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新态势
也谈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