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式情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1-08 11:44胡靖雪李洪艳赵丽
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陪伴康复评估

胡靖雪,李洪艳,赵丽

1.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0;2.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 康复医学科,江苏 徐州 221000;3.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护理部,江苏 徐州 221000

急性心梗的发病机理主患者心肌的供血动脉发生病变,导致相应部位心理缺少必要血液供应,因而影响该部位心理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心理的坏死,进而引起心梗的发生。该病主要的临床特点是前胸部位剧烈疼痛,循环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异常且较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以及与梗死相关的心肌酶等指标的变化[1,2]。流行病学研究表明[3],中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急性心梗病情危重,进展十分迅速,需要进行及时治疗并联合应用康复治疗手段,临床医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评估患者的适宜活动范围,对患者的康复运动效果进行评价,对于指导疾病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价值,利于患者完全恢复,降低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的风险,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现情绪异常,以焦虑、抑郁最为常见,甚至可能产生自杀倾向,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4]。有学者[5]相继指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增进患者的康复效果,有利于病情恢复。陪伴式情感护理是一种多角度的心理护理方法,在患者病情稳定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家属、病友、志愿者等陪伴在患者身边,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利用病人联谊会、康复活动等方法反映其想法、情感、人际关系等,帮助患者提高其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让患者感受到关爱,消除负面情绪。本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陪伴式情感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施行陪伴式情感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经过患者同意以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选择康复医学科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诊治的60例患者,入选标准如下: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病情稳定;患者均无明显的意识障碍,无认知、视觉、理解功能障碍;年龄30-70岁;无严重肝、肾等脏器疾病。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两个小组。其中,观察组包括30例患者,14例男性,16例女性;患者年龄(56.33±10.42)岁;病程(11.98±5.38)天。对照组包括30例患者,1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56.42±10.37)岁;病程(14.8±5.6)天。2组性别、年龄、病变性质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患者入院以后按照病情施行科学规范的临床治疗干预,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康复治疗师按计划实施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分3个阶段进行,每天约40分钟,每周训练6天,共持续3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陪伴式情感护理,由科室的护士长、责任医生、责任护士及家属共同商讨后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从患者入院后即开始实施,直至患者出院,护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内容。①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即进行健康教育,介绍成功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告知患者应相信经过规范的治疗和康复治疗可提高生活质量,逐渐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②情感支持。采用多种方式给予个体化的情感支持。首先责任护士在16:00-16:30期间陪患者进行谈心,与患者进行回忆其幸福时光,包括个人成长趣事、个人成就、与家人度过的美好时光,在温馨的气氛中逐渐消除负面情绪,持续15-30分钟,1-3次/周。然后根据患者病情安排家属探视时间,在探视前与家属进行沟通,建议家属在探视期间尽可能陪伴在患者旁边,与患者谈心、读报、看电视等,在病房添加一些患者最喜欢的小物品,如摆放老照片、合家福、祝福信、奖状等,通过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来帮助患者降低心理压力。最后安排已进行相关培训的志愿者进行陪伴式情感支持,时间14:30-15:30,每次20-40分钟,2-4次/周。③情感干预。责任人员每周的周末组织1次病友联谊会进行情感干预,持续20-45分钟,聚会的主题可以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等确定,如组织进行欣赏柔和的音乐、名曲等,并进行学习,也可以进行生活能力训练项目,激发病人康复兴趣,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1.3 评价方法 分析不同组患者心理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其中,心理状态选择抑郁自评量表(self-de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anxiety scale, SAS)进行评估。评估时主要按照患者相关负性情绪出现的时间进行打分,具体标准为:若患者未曾出现以上现象,评分1分;若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时间较少,评分为2分;若患者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评分3分;若患者绝大部分时间(超过10 h)处于焦虑与抑郁状态评分4分。采用SF-36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分别评估患者的躯体角色(RP)6项、躯体功能(PF)8项、情感角色(RE)7项、社会功能(SF)10项、躯体疼痛(BP)6项,总健康状况(GH)10项、心理健康(MH)5项以及生命力(VT)6项。每一个项目评估时均按照患者实际情况从0-10分进行打分,表现越好,评分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06,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在0.712-0.869。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 24.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用数字(率)表示,计量资料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满意度资料采用单项有序资料秩和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存在差异。

2 结果

2.1 干预3周后,组间SDS、SAS评估结果比较 见表1,干预组SDS、SAS评估情况表现明显比对照组更优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组患者SDS及SAS评分的比较(Mean±SD,分)

2.2 组间干预前后SF-36评估结果比较 见表2。干预前,两组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经差异化护理干预后,排除躯体疼痛指标的生活质量评估水平表现比对照组患者更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陪伴式情感护理从健康教育入手,帮助患者消除焦虑抑郁,可以增强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对心梗患者的康复具有较大价值[6,7]。本研究施行的陪伴式情感护理模式,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增强康复的信念,让患者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日常的康复训练,改善其生活自理能力,由患者的主管护士对患者进行心态与观念的调整,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非家庭的累赘,而是所在家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患者以更加平和积极的心态参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锻炼中,增强应对多种突发事件的信心,降低负性情绪反应对患者健康的影响,让患者更积极地参与疾病的治疗中[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与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与常规护理相比,陪伴式情感护理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F-36评分比较(Mean±SD,分)

陪伴式情感护理模式利于提升患者的实际生活质量。因为该病起病突然,患者因为对疾病未知因为心理压力十分巨大,如果同时合并肢体功能障碍,会对其心理状态造成较大影响[9,10]。本研究采用陪伴式情感护理进行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可陪伴在患者身边进行情感的支持,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家庭、病友及社会的关怀,消除负面情绪,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量表可以看出干预组运动功能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排除躯体疼痛指标的生活质量评估水平表现比对照组患者更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此种模式利于患者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提升其治愈疾病的信心,增强患者参与到疾病治疗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自我康复训练效果及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陪伴式情感护理从多角度进行情感支持,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利于受损肢体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陪伴康复评估
陪伴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评估依据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