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刚
湖北省阳新县第三人民医院内科,湖北 黄石 435200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导致。普通人群感染HCV后有一定的自愈,但没有治愈的HCV患者有部分发展为肝硬化,有小部分甚至演变为肝脏疾病的终末期[1]。因此应该重视HCV的治疗,对其病程有效干预,避免产生肝硬化等严重不良并发症。目前抗HCV的主要治疗包括中西药联合诊治,如孙延芬[2]用抗丙肝颗粒治疗30例HCV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研究拟用抗丙肝颗粒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不同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分析2013年2月-2018年3月在我院被确诊为收治的80例慢性丙型肝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中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0.23±9.89)岁;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9.84±9.6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行PEG-IFNα(派罗欣)180 μg或135 μg皮下注射,剂量根据患者外周血中心粒细胞调整,同时给予利巴韦林胶囊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抗丙肝颗粒,疗程24周-48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临床疗效、肝功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肝功能水平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ALT、AST分别(148.38±10.86)、(140.86±10.52)U/L,观察组患者的ALT、AST分别(147.52±10.81)、(139.69±10.47)U/L;两组患者治疗前的ALT、A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ALT、AST分别为(108.29±9.28)、(109.33±9.34)U/L均明显高于观察组的(69.82±9.35)、(81.01±6.53)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治疗效果 对照组的EVR、ETVR、SVR均低于观察组,NR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发生恶心1例、头痛2例、白细胞下降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0.0%(4/40);实验组发生恶心2例、头痛2例、白细胞下降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丙型肝炎标准的治疗方法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其具体的机理是通过干扰素诱导细胞产生PKR酶,PKR能够抑制病毒蛋白翻译,从而成功的抑制病毒的感染[3]。但仍然有部分患者疗效欠佳[4]。
目前针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疗效欠佳的基础上,不少研究联合中医治疗,并取得一定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同孙延芬[2]研究符合,这充分说明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抗丙肝颗粒能够有效提高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总之,在常规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基础上,应该重视起中医治疗方法,以期提高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抗丙肝颗粒联合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治疗疗效,而且安全性高,不提高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