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红云
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江苏 靖江 214500
切口感染作为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一般术后2-4 d是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高发期。如果术后出现切口部位发热或红肿、疼痛等症状,则需要高度警惕切口感染或提示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切口感染,其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会对手术效果产生严重影响。积极采取相应的科学规范的护理干预方法,可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同时可显著改善预后[1]。本文将在本院实施胃肠道手术的56例患者为试验对象,现分析与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6月-2018年6月的56例在本院实施胃肠道手术的患者为试验对象,按照摸球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均为28例。对照组:15例男,13例女,年龄55-80岁,平均(60.8±4.3)岁;其中胃癌10例,结直肠癌10例,急性腹膜炎8例;研究组:年龄52-82岁,平均(58.4±4.2)岁;其中胃癌9例,结直肠癌12例,急性腹膜炎7例。组间的一般资料对比上,并没有明显差异(P>0.05),可行此次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内容如下:术前做好清洁、消毒,术中保持默契配合,以确保手术快速完成。手术通知单发到手术室护士手中后需要对患者一般资料、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及掌握,辅助临床医师将相关检查工作做好,将手术目的、方法、相关注意要点告诉患者,同时对术后预计可取得的疗效介绍给患者。术前保持8 h的禁食禁饮状态,叮嘱患者保持身心放松,勇敢接受和配合治疗。研究组手术室护理干预内容如下:安排手术室责任护士检查手术相关人员手卫生是否合格,严格落实无菌操作,洗手时参照7步洗手法,将手术衣出穿好后只允许活动在无菌区域,2次手术器械禁用,术前30 min清洁、消毒手术室内环境,一切依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将手术区域皮肤作为重点消毒部位,消毒面积为以切口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至少15 cm以上,皮肤消毒后贴皮肤保护膜,使用切口保护套,空腔脏器切除部位断端用纱布垫保护,取标本使用取物袋,防止标本与切口接触,术中尽可能减少手术室开关门的次数,注意给患者保暖,缝合皮肤前采用碘伏冲洗切口皮肤、皮下组织,再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逐层进行缝合。切口完成缝合后于切口处放置吸收性良好的敷料,尽可能控制和减少切口渗液。
1.3 观察指标 切口愈合的参照标准:甲级:切口在术后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乙级:切口愈合不良,有血肿现象存在;丙级:切口化脓需引流(表示出现切口感染)[2]。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包完成全部数据的分析,使用百分率(%)表示的是计数资料,组间需要行χ2检验,P<0.05时表示的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甲级较研究组低,其乙级愈合率、切口感染发生率(丙级切口愈合)较研究组高,两组间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切口愈合和切口感染情况[n(%)]
手术切口感染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占比为10%,其主要是因为手术期间或术后病毒、病菌等病原体向切口部位入侵,导致切口局部出现炎症反应,进而对切口正常愈合产生严重影响。积极采取优质、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对胃肠道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和减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同时增进医患间的和谐友好关系[3]。
相关文献报道,手术室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严格控制细菌污染等,可使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手术室护理干预通过开展手术过程中对无菌操作进行严格执行,维持良好的手术室环境,做好相关器械设备、切口消毒等,可有效保证手术切口感染,增强患者抵抗力,缩短手术时间,避免细菌滋生,降低切口感染发生概率。
根据此次实验结果可知,研究组切口甲级愈合、乙级愈合及切口感染发生率同对照组间展开统计比较,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从而可证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具有良好的预防功效,值得在临床中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