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培养小学生古诗审美能力途径的探讨

2020-01-08 19:16
科学咨询 2020年30期
关键词:诗句古诗创作

高 燕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平实验小学南艳分校 安徽合肥 230000)

诗歌历经唐诗、宋词、元曲,近现代格律新诗几千年的发展,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它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鲜明的节奏、充沛的情感,来表现社会各类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基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小学古诗篇目由曾经的55首增加到124首,增幅高达80%。编入教材的古诗,体裁多样,画面明丽,意境优美,情感动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诗、画、境、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和感受[1]。

一、诵读吟唱,感受韵律美

(一)抑扬顿挫,反复诵读

诗歌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体会诗句的平仄韵律美。

例如,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时,我们要用鲜明的节奏停顿、铿锵有力的声调,读出西北边陲的开阔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孤寂艰苦,更要读出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可通过个人读、合作读、比赛读等多种诵读形式,反复体会诗的韵律美。

(二)和诗以歌,古诗新唱

学生学习古诗时,教师应该根据学情和学习习惯提供多种学习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所以,除了诵读,我们还可以将“诗”变成“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备受儿童喜爱的《新学堂歌》,便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根据优秀古诗改编的儿歌集,孩子在优游的唱歌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乐感。

除了《新学堂歌》,还有由央视制作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永流传》。该节目邀请明星或音乐家,融合现代审美理念和接受方式,用“和诗以歌”的形式把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从流传走向流行,带领观众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深层价值。

因此,将吟唱融入古诗教学,或跟唱,或即兴创作,能更真切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其古诗审美能力。

二、以诗入画,感受画面美

(一)插图解诗意

文字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符号,图画比文字更直观,更符合儿童形象性思维的特点,更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小学教材中的古诗大都配有色彩明丽的插图,通过对插图的观察,能够了解一些诗句所描绘的景、物、人、境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插图放大,或补充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让学生在观察中欣赏诗歌描绘的画面美和意境美[2]。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巍峨青山和竹林茅屋,无法让学生感受明月照松、清泉流淌、浣女归来、舟下莲动的动态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补充一些动态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将图片、视频和诗句结合。通过教师诗意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山雨初霁后的秋凉,皓月当空的静谧,山泉流泻的明净,浣女归来的笑语,渔舟飘荡的莲动。一幅幅世外桃源般优美的画卷,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这种纯洁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官场污浊生活的厌倦。

(二)妙笔绘丹青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除了利用现有的插图外,我们还可以将诗句描绘的画面画出来。例如,《中国诗词大会》中最扣人心弦的一个环节——康震老师主导的“图片线索题”。康老师在节目现场根据诗意作画,将诗意绘成一幅丹青,将观众拉入他所营造的诗境中,随着他的一笔一划猜诗句。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多鼓励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将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画出来。教材中可入画的诗句俯拾即是,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诗、画的结合能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直观画面,将模糊的、无边际的思维想象定格成可见的人、物、景,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古诗审美能力,更是符合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

三、体验创新,感受情感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角色换位,穿越成诗人,将诗句联想而来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这种角色的融入互换,能更真实地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情感,还可以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真实的写作能力”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其中比较典型的创作方式就是文包诗[3]。

“文包诗”是一种由“诗”演化而来的“文”,它是根据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诗”“文”共融的文章。

这种创作不仅要求笔者对古诗的内容、意境、情感、创作背景和过程等有详细的了解,还要注意“文”与“诗”的对照,语言的通俗易懂、故事的生动有趣。

文包诗的创作可引用全诗,如根据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而成的《黄鹤楼送别》;也可引用名句,只写场景,如根据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的《明月几时有》。

四、结束语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古诗以其精练优美的语言将学生领入诗情画意的精神世界。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古诗学习的基础和兴趣,改进教学方式,运用“读、唱、画、写”等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意境、情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古诗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诗句古诗创作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巧用诗句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