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倩
(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矿区第一学校 四川乐山 614400)
小学生由于年龄偏小,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常常陷入思维困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等方式来打破思维壁垒,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同时,对知识内容拥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依然依赖于形象思维,而逻辑思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更有助于学生对图形等知识内容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全面发展。对小学生而言,逻辑思维能力是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进行小学生逻辑思维培养时,教师常常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算一算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定理、公式,从而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形成逻辑思维的意识,积极发散思维,探索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进而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1]。比如,学习“倍的认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我们做一个数学游戏,只有你们随意说出一个数,我就能马上告诉你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看看我们谁是最终的胜利者。学生争先恐后地进行提问,教师回答得又快又准,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进而为教师讲解倍数的知识内容做好了铺垫。同时,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起“倍”的概念,并将加法知识与乘法、除法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学生逐渐树立起逻辑思维意识。
小学生通常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需要借助直观的形象来完成理解和认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与生活实物建立起联系,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在进行形象思维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比如,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为了使学生对分数形成更加直观的理解,教师引入切蛋糕的生活事例,帮助学生将分数与除法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在生动直观的生活实例中,学生将抽象的分数概念与实物结合起来进行理解,不仅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也促进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所谓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能够深层次地思索和探究,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抽丝剥茧地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很难将新知识内容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导致在思考问题时常常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分析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提高自身思维的深刻性。以“三位数乘两位数”这课为例,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延伸的知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旧知识内容,通过观察、类比、分析等方法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而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认识到三位数乘法的内涵,内化算理和计算方法[2]。
俗话说,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教师可以借助精心设计的巧妙问题引导学生亲自经历判断、推理的过程,使学生在围绕问题展开探索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完成对自身思维逻辑性的培养。比如,一年级学习“表内除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答连续性的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训练。二年级一班有28人,现在教师要组织开展科学小组活动,将学生平均分成了4个小组,每组有多少人?针对题目,教师提出问题:1.题目信息说的是什么事情,给出的条件是什么,求的什么问题?2.题目说是求每组的人数,实际具体求的是什么?3.要用什么方法求4.要如何列式?通过层层深入的巧妙问题引导学生边回答问题边完成判断推理的过程,不但顺利解决了这道题目,同时使学生明白面对题目要如何思考和分析,强化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持续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渗透和培养,使学生树立起抽象思维意识,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潜移默化中实现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