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平
(云南省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于2019年3月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对课程思政认识不透彻,存有价值引领只是思政课的育人责任,公共基础课则只负责知识传授、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错误认知。甚至将英语课简单界定为英语语言知识及西方文化传授课。在教学目标设定、实践及评价各环节中未能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出现生搬硬套,形而上,有形无实,与课程思政要求“两张皮”的现象[1]。
1.教材选取大多基于语言交际视角,语篇材料西方文化元素比例过大,中国元素篇幅较少,中西文化对比少有涉及。如:很多学生对西方节日表达信手拈来,对中国传统节日表达却掌握不清。导致出现中国文化失语;母语文化认同淡漠倾向。2.学生学习结果评价,教师授课效果评价,缺乏思政元素比例。评价方式、维度不够多元,并未充分考虑思政元素比重。
教师应深度挖掘学情、目标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契合点,以及时机、方式方法,综合布局,精心设置。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能针对不同语篇素材、事件脉络,做到因事而异;紧跟时代潮流,关注时事发展,增加人文积淀,课程思政不死板,不形式化,避免有形无神,徒有其表,能够因时而化、因势而新;课程思政也需保证课程教学有效,不能喧宾夺主,应抓住时机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入境且入心。如:Pollution可延伸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倡议;Festival可链接用英文讲述中国传统节日;Peace and Unity可链接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等[2]。
当下,教材选取语篇材料西方文化元素比例过大,教师需根据已挖掘的思政元素契合点,重组教学材料,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增补,拓展思政元素素材,结合授课教师的个性化课程思政设计,把既有语篇素材与增补拓展部分综合整合,构建无违和感整体呈现给学生,课程思政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Product主题可链接国货之光——华为,进行国家自豪感教育,教师应按需增补华为英文产品宣传视频、文本、产品介绍等。
课程教学需不断改革创新,教师需不断尝试多元教学方法,如POA、OBE等,根据教学实际,加强个性化教学特色综合整合,实现课程教学效率最大化。Covid-19疫情使得Online+Offline混合式教学成为常态,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各种平台如云班课、钉钉直播、学习通、微视、抖音等和多媒体手段如PPT、录播教室、动画、视频等,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课上、课下无缝对接,相互渗透。如:上述Product主题教师可通过线上让学生搜集、整理,完成自己最喜欢的华为产品或技术的英文简介,并制作音视频文件上传云班课,采取教师+学生互评,课堂展示等方式实现三全育人[3]。
当下课程评价大多采取过程性评价+综结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缺少课程思政的模块评价。需增加该模块,操作方式很多元,如:学生心得体会,线上反馈,问卷调查,教学过程记录,学生行为观察,同学互评打分,自评+互评等客观记录,评价学生该模块的学习行为及表现。
总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势在必行,能够结合思政元素的范围很广,需教师深耕教材与课程思政的内涵,挖掘适合课程思政的案例、时机;探索实践并总结课程思政融入该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同时,不断探索,实践多元化教学方法,层层开发,利用好各类教学资源,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