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顺安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404047)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近百年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独特的红色文化。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复杂,如何有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凝结而成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为科学的指导思想、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先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红色文化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和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深刻解答。它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多样、复杂多变的新特点,针对多样化文化思潮带来的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正确的价值观能引导大学生把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从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红色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为了追求民主和自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无数共产党员和仁人志士不畏黑暗、英勇抗争,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和价值追求,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爱国、民主、平等、自由等内容,是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追求的目标。高等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标任务上高度吻合。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大力宣传,可以使大学生铭记中国近代以来的苦难历史,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主动、信服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并通过红色宣传、红色记忆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渝东北拥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红色人物方面,渝东北先后涌现出了刘伯承、林铁、何其芳、马识途等革命先辈,以及吴毅、彭咏梧、何懋金、蓝蒂裕等一大批革命烈士。在红色遗存遗址方面,除了各地革命先辈的纪念馆和故居,还有万州“九·五”纪念馆、库里申科烈士墓、奉节彭咏梧烈士陵园等。在红色事件方面,国民大革命时期,万县人民进行过“九·五”抗英斗争。土地革命时期,万县地下党组织发动过两次兵变。城口县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的一部分,是重庆唯一成建制建立了从县到村苏维埃政权的县,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战争后期,川东游击纵队政委彭咏梧等人,领导了震慑敌胆的奉大巫起义。
笔者所在的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是一所具有厚重红色文化的学校,其前身为创立于1914年的四川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是下川东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青团万县县委诞生的地方。革命先辈肖楚女、恽代英、何其芳等曾来此任教、讲学,撒播革命火种。1939年,全校的学生党员已发展到70多人。大批热血青年积极投身革命斗争,涌现了刘伯坚、吴毅、赵明恩、彭咏梧等30多位革命烈士,其中红岩烈士就有11名。在长达30多年的历程中,学校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和造就了陈伯钧、王怀安、罗义淮等数以百计的革命英才,因此学校素有“下川东革命摇篮”的美誉。
近年来,渝东北各区县加大了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力度。在对红色遗存遗址的保护方面,1998年,万州区人民政府将三峡库区淹没线下近千座烈士墓,统一迁建为万州革命烈士陵园,陵园的英名墙上就镌刻着5000多位英烈的姓名。为了纪念三峡工程及百万大移民、弘扬三峡移民精神,2011年,万州区建成三峡移民纪念馆。2020年7月,三峡移民纪念馆成功入选15家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试点单位。早在1992年,原开县人民政府修建了刘伯承元帅纪念馆,并修复了刘伯承故居。2004年,随着三峡移民大搬迁,奉节县将原位于县城人民广场的“彭咏梧烈士陵园”迁到宝塔坪,取名为“咏梧园”。2011年,云阳县在红狮小学校内升级改建了彭咏梧纪念馆。2014年,城口县修建了红军纪念公园,通过各种雕刻、标语,反映了红四方面军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
在对红色人物和事件的挖掘整理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原万县地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杜之祥等先后整理出版了《碧血丹心——下川东英烈》《下川东革命摇篮》《三峡风雷》《血沃三峡——川东游击纵队纪实》《开州英烈映红岩》《万州党史人物》等党史资料,详细描写了原下川东革命英烈的事迹,展现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丰功伟绩,充分发挥了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我校在深入挖掘本校红色文化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2011年,为了升格为幼儿师专,学校成立了由笔者任主笔的校史编写组,编写成了《重庆市三峡师范学校校史》,对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红色文化进行了总结凝练。同时,建起了校史展览馆。另外,还编写了《革命摇篮,光耀三峡》一书。2015年,学校以举行办学历史10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再次成立校史编写组,最后编写成了《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史简编》,进一步挖掘宣传了学校和整个渝东北的红色文化。
首先,继续注重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确保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针对教学重点难点,找准切入点,大量补充本地红色文化的内容。例如,我校著名校友、革命先烈刘伯坚,于1917年秋离开学校后,赴法国勤工俭学。曾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的他,在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后,与叶挺等3万多红军指战员留下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3月,在率部突围时不幸被捕。在狱中,他早就做好了为革命牺牲的准备。他在给兄嫂的信中写道:“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并给后人留下了气贯长虹光照千秋的英雄诗篇《带镣行》:“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同月底,在大庾县英勇就义。对于他的英雄事迹,我们可以在基础课中讲授“崇高的理想信念”时进行补充,也可以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进行穿插,还可以在讲授“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时加以列举。总之,只要是教学内容所需,思政课教师就应该积极地将本校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教学环节中。结合身边曾经涌现的红色人物、发生过的红色故事进行教学,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感觉到思政课并不是空洞的说教,从而信服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逐步培育起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做好统一协调地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工作。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各唱各的调、散兵游勇式地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低水平现状。为改变这一状况,我校思想政治工作部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加强了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宏观指导和顶层设计。2019年6月,学校思政部制定了《关于传承百年校史文化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将我校的红色文化提炼为红色人物、红色遗存和红色故事三个方面。决定实施“百年校史进课堂”工程:以“章炳麟题写校训”“肖楚女撒播革命火种”“雪耻足球赛”“重建党支部”等12个校史故事和肖楚女、恽代英、刘伯坚、陈伯钧、吴毅等几个典型红色人物为素材,组织学校思政课教师进行备课,每人负责1-2个红色人物或故事,撰写教案及制作课件,最后由思政部进行汇总和修改。然后针对大一新生进思政课堂,在概论、基础和形策课中必须穿插我校的红色文化进行育人。后期再开设相关公共选修课、申报在线开放课程。目前,“校史进课堂”工程进展顺利,各思政课教师纷纷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学校红色文化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补充一些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虽然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教材中没有的知识,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它毕竟还是单方向的说教和灌输,效果难以尽如人意。而让大学生适时开展调查走访红色景点等社会实践活动,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当然,要让大学生在上课期间大规模有组织地走出校门参观红色景点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把这种活动安排到寒暑假。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政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假期回到家乡后开展诸如当地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等社会经济方面的调查研究,还可以让学生参观当地的红色景点、走访革命先辈的后代等,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社会实践方式。然后将自己的所观所感写成参观感想、调研报告、走访实录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成果,并进行实践成果展示和体验交流,最后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考评,这样就可以把难以在课堂进行的教学搬到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走进红色文化、体验红色文化,身临其境地感受先辈们坚定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力量,从而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自觉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这对大学生三观的塑造能起到正能量的影响,可以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我校积极利用校内外多方资源,筹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首先,我校已在校史馆门前悬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牌匾,作为我校思政部建立的第一个实践教学基地。2020年7月,我校与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举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签约仪式,从而构建起课堂、基地、社会三维一体有机结合的实践育人新模式。尤其是校史馆作为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具有极大的操作便利性。每年新生入校军训期间,学校都会分批安排学生参观校史馆。在给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期间,也要安排他们参观校史馆,并进行讲解。校史馆开馆九年来,共接待党政领导、社会各界来宾和全校师生50000余人次,已经成为教育师生爱国爱校的教育基地,起到了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巨大作用。
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的载体。学校必须把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红色文化,通过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影响和教育学生。各高校可结合国家重大纪念日,在教室和寝室文化建设、主题班会、党团活动中,突出本校本地的红色文化。此外,还可以举办校史讲座、红色历史知识竞赛、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深入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2019年11月,根据党中央精神,重庆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简称“两讲”)活动。我校组建了“红色故事、革命精神讲解团”,举行了数场针对全校师生和各基层党支部的“两讲”活动。12月,我校还与重庆文理学院联合开展了“两讲”比赛活动。《重庆日报》以《做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的传播者》为题,对此次“两讲”比赛作了专题报道,指出两所高校共同开展“两讲”比赛,是一场红色故事会,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值得借鉴和创新[2]。
红色遗存是红色文化的一个方面,在校园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校训碑和六角亭,是我校两处著名的红色遗存。1918年5月,著名民主革命家章炳麟应邀到校,引用荀子《劝学》篇中的名句,用大篆书写成学校的校训:“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同年底被刻于高大石碑上。百年来,校训碑激励了代代学子奋勇前进。2006年,学校将校训碑从老校区迁到了现在所在校区,并在其外面罩上玻璃予以保护。学校下一步将实施“校史永驻校园”工程,在新校区建立校史文化长廊,树立红色人物英烈碑等,使学生能时时处处感受到学校的红色文化,这对学生三观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根据相关方案,我校还将做好以下校园红色文化传承工作。一是校史馆宣讲工程,建立一支优秀的校史宣讲队,针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外校各界来宾,进行现场讲解。二是由团委组织包括“六角亭”在内的有关学生社团,以校史故事和红色人物为素材,推出一批校史剧目、红色歌舞、绘画书法、微视频等艺术作品,于每年重大节庆日进行展播展览。三是在校报上设置校史文化专栏,每年定期刊印学校的红色文化等。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自媒体和各类终端无疑应当成为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校传承校史文化的方案中,就包括开展校史文化网络工程,即将学校的红色文化、知名校友以及校训、校徽、校歌等充实丰富到学校官网“校史馆”一栏中。同时,通过手机APP、官网等平台,将现有馆藏图片、视频、书籍、人物、主题展览等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师生随时可以浏览阅读,使红色文化在互联网上得以延伸。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间,全国各高校积极利用各种平台和资源进行线上教学,确保“停课不停学”。随后,各高校加强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力度,这给弘扬红色文化提供了重要契机。2020年5月,我校和重庆文理学院两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开始联合打造“讲红色人物故事,传红色文化基因”线上课程。按照相关方案,每个学校由5位教师讲述15个本校或重庆市的红色人物故事,两校共讲述30个红色人物故事。每个红色人物故事讲述时长约15分钟,加上几位学生讲述的故事,以及序言和尾声,总时长约500分钟。同时编写每个故事6000字、总计约18万字的校本教材。8月下旬,相关录制工作已经完成,10月就将上线与全国大学生见面,并力争打造成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
总之,在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方面,我们要创新形式、拓展渠道、丰富载体,逐步实现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到活态,让红色文化的传承充满故事性、体验性和互动性。要通过新技术、新媒介突破时空局限,讲活校史、党史、国史故事,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政治教育价值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要用红色基因补钙壮骨,让红色文化成为大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和追随先辈遗志、接力前行的精神动力,使之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而在推进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着力开辟地方红色文化育人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