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东教授运用通调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经验

2020-01-08 23:33张闻东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培元中风病督脉

倪 璐,张闻东

中风病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而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已成为当前三大疾病死亡原因之一。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临床疗效仍不满意,尚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我省江淮名医张闻东教授在数十年的针灸临床经验基础上,提出中风病的核心病机是元气虚衰,瘀、痰、风、火是其主要病理因素,气机逆乱是其发病关键,创立了“通调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即通督脉调元神以醒脑开窍、通三焦调脏腑以培元泄浊、通气街调经络以舒筋通络,经过长期临床应用疗效显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针灸理论及针刺技术。本项研究已被列为“十二五”“十三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先后获得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及安徽省政府科技进步奖[1]。现将张闻东教授运用通调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再认识

中风病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中风病病因病机复杂,症见多端,张闻东教授认为元气虚衰,痰、瘀、风、火四毒内侵,气机逆乱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

1.1 元气虚衰是中风病的核心病机 “虚”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而瘀、痰、风、火等都是因虚而产生的病理产物,故中风病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以虚为主[2]。早期的神昏、肢体无力、视物昏花等都是气血亏虚,不能濡养机体所致。中风病中经络的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等,皆由于正气不足、气血虚衰、脉络空虚、卫外不固而致;而肝肾阴虚引起的肝阳上亢、心肾不交则可见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等症状。中脏腑的临床表现是虚极而发,由于肝肾阴虚甚极而致肝阳暴张,风阳内动,气血上逆,挟痰上蒙清窍而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四肢厥冷或汗出不止。元气亏虚,甚则阴阳相失,精气不交,阳气暴脱,可见汗出、遗尿、口开不合、口角流涎、四肢瘫痪。中风病后遗症的肢体偏废、言语不清等,更是由于久病虚衰,气血亏耗,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助血上升而脑中亏虚,脑髓失养,功能失职而致。显而易见,“虚”指元气虚损,是中风发病的基础。张闻东教授认为中风病病人由于平素养生失摄,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而五脏之阴受损,致病人元气亏虚而发病。由此可见,中风病的发生主要是和肝肾与脾胃的先天、后天之气不足有关。

1.2 瘀、痰、风、火是中风病的主要病理因素 中风之病理因素,历代立论不一,多责之于痰、瘀、风、火,痰浊瘀血贯穿于中风发病的全过程,是中风的主要病理因素。中医学认为,中风是脏腑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的结果,由于脏腑功能的盛衰和气血失调,痰浊瘀血相继形成,适逢内风旋动,成为主要的致病因素。

中风病的临床表现大多与痰、瘀、风、火有关,无论是邪中经络还是中脏腑,闭证还是脱证,都是痰瘀风火阻滞在不同部位的表现。如血瘀气逆或风痰上扰,蒙闭清窍而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言语謇涩或头晕,目眩耳鸣,肢体活动不遂等症。痰热内闭、腑气不通、火邪上逆、清窍被蒙,症见神昏、面赤、气粗、便闭、苔腻等。痰瘀阻塞脑窍,气血不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致阴阳欲脱,症见昏蒙不省人事、肢冷、汗多、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痰浊瘀血阻滞经络、脉道不通、气血不荣而症见肢体肿胀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舌强不语等。不难看出中风病无论急性期、恢复期的临床表现,都与痰、瘀、风、火四毒内侵有关。

1.3 气机逆乱是中风病的发病关键 张闻东教授认为,气机失和,气血运行偏颇,痰瘀内结,为中风病触发因素。若卒然情志相激,烦劳所伤,以致气机逆乱,升降失司,引触内伏之痰、瘀、风、火,则气机升降逆乱,而上壅清窍,闭阻经脉,故昏仆不知人,发为中风。中风病主要是因为机体气机逆乱,上升太过和下降不及而发病。肝主疏泄,主升发;但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可以引起肝阳妄动,素体阴虚,复伤情志可以引起风阳暴张,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肢体强痉,甚则角弓反张;年老体衰,调摄失宜,精气不充,水不含木,阴虚阳亢,虚风内旋,气血上逆,瘀阻脑窍而发为本病;嗜酒肥甘,饥饱失常以致脾虚生痰,或素体肝旺,横克脾土,脾湿为痰,或阳热偏盛,灼津成痰,痰郁化热,痰火内生,火动痰升,内窜经络,上蒙清窍,另外痰浊内停,化热动风,均可以使气血上逆,直冲犯脑,此为升发太过。正气不足,外邪入侵,或中风病的后期,气血痹阻,痰湿内窜,阻闭经络,营卫之气不行,而使肌肉经脉失于濡养,可见肢体痿软无力,纵缓不收,偏身无汗,或见肢体麻

木,肌肤不仁等,此均为气机的下降或输布不及。

纵观古今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既有外邪侵袭引发之外因,亦有无外邪而发病之内因,并以内因居多。虚为发病基础,痰、瘀、风、火反映临床表现,然临床纵有痰、瘀、风、火等病理状态存在,若无气机升降逆乱的始动因素,中风病亦不会发生,故张闻东教授认为气机升降逆乱才是中风病触发的关键。元气虚衰、气机失和、痰瘀内结、风火相煽为中风病之内在发病学基础。

2 通调针刺法的核心内涵

张闻东教授在传承古人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确立了中风病以“元气虚损”为病因,“风、火、痰、瘀”四毒内侵为病理,气机逆乱为触发因素,独创“通调针刺法”治疗中风病。

2.1 通督脉调元神以醒脑开窍 督脉是经络系统中沟通内外,协调表里,敷布精微,平衡阴阳的重要通路。督脉下起丹田,为元气所发,络属于脑,与五脏六腑均有联系,故可将肾之精、心之神以及其他脏腑之精微上输于脑以充实脑髓、奉养元神。脑髓依赖脏腑精气充养,方能亏而复盈,而脑与脏腑的联系,更多地依赖督脉经气之转输与灌注。

通调督脉可以输精微以养髓海、升清阳以醒脑窍、行气血以化痰瘀,使脑与五脏六腑之间相通相连的道路通畅,神气通行无阻,重新发挥头脑“精明之府”的作用。根据《素问·气府论》记载督脉共有28个腧穴,由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督脉的绝大部分腧穴可以治疗与神志相关的疾病,特别是头部从大椎到龈交的14个腧穴,根据“部位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均可以治疗元神病变,特别是人中、百会、神庭、大椎、命门更是醒神开窍,调理元神的主穴。

2.2 通三焦调脏腑以培元泄浊 三焦是元气的根本,阴阳表里的通路,气血生化的中转,津液水气的通路,贯穿于人体生长化收藏等生命活动的始终。故通调三焦,上通津液之布散,中以调水谷之运化,下理水液之代谢,助元气之生成转输,治三焦之决渎,在内助气血生化之源,在外则通经脉气血之布。

中风病,病位在脑,与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等多个脏(腑)气化功能异常相关,三焦气化失常,气血津液升降出入不畅,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使痰湿、瘀浊阻滞脑窍发为中风。通调三焦立足于中医整体观理论,以益气调血,扶本培元和调畅气机为手段进行治疗。益气可调脏腑气化异常,调血可祛除痰浊血瘀,扶本培元使气血生化无穷,针刺膻中、中脘、气海可激发三焦之气,维持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状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一切生痰之源,针刺中脘、足三里、血海可健脾养胃,生发气血,祛痰除湿,两者相得益彰,清除诸邪,养脑清窍。

2.3 通气街调经络以舒筋通络 气街是指经气纵横汇通的共同道路,有头、胸、腹、胫四气街。关于气街的治疗作用,《灵枢·卫气》曰:“知六府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解结”即是祛除经脉中的瘀滞。气街理论为治疗经气瘀滞、气机逆乱之症开辟了一个思路,即可以在“气街”处施治,使气血运行通畅而病可愈。

气街还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在十二经脉气血运行于四肢末端时,因逢风寒之邪或七情太过而受阻,经气则可沿着四街这个通路复还原经脉而始之循环,可见气街的通畅对人体尤其是偏瘫肢体末端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气街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头气之街在脑,中风偏瘫病人四街尤其是头街的恢复是很重要的。井穴多在四肢末端或爪甲之侧,而脑中风病人多有经络不通,指之末端气机更难通达,点刺井穴,恰如凿地取水,使水得以出,可使脉气通达四末则肢体能动。正如《灵枢·动输》所言:“夫四末阴阳之会,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相合,相输如环”。

中风病为阴阳失调,病及脏腑阴阳,病机为气血逆乱,病因为本虚标实之证。中风病不仅与心、肝、脾、肺、肾等五脏有关,而且与奇恒之腑的脑、髓、骨、脉、胆直接相关,若仅求之于与一脏一腑,或是仅从十二经脉辨证的角度去考虑治疗中风病的方法,难免会有所偏颇甚或以偏概全,未必能抓住中风病的实质来解决根本问题,而需要根据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特点和涉及范围来找出对应的有效措施。张闻东教授认为治宜通督脉调元神为主,来调节一身之阴阳,还要调补先后天之虚,祛除风、火、痰、瘀之实。如此则辨证时表里、内外、虚实、阴阳皆有兼顾,论治时又能提纲挈领,主次分明。辨证论治的思路清晰,才有助于不断总结经验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3 通调针刺法的具体应用

通调针刺法的核心内涵是通督调神、培元泄浊、舒筋通络,针刺方法如下。

3.1 取穴 神庭、百会、风府、头维(双侧)、率谷(双侧)、风池(双侧)、膻中、中脘、气海、血海(双侧)、足三里(双侧)、外关(双侧)、气冲(双侧)、髀关(患侧)、昆仑(患侧)、十二井穴(患侧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隐白、厉兑、涌泉、至阴、足窍阴、大敦)。

3.2 刺法 病人取健侧卧位接受治疗,神庭、百会平刺0.5~1.0寸,风府向上斜刺0.5~1.0寸;头维向后平刺0.5~1.0寸,率谷平刺0.5~0.8寸,风池针尖向鼻尖方向直刺1.0~1.5寸;膻中平刺0.3~0.5寸,中脘、气海、血海均直刺1.0~1.5寸,足三里直刺1.5~2.0寸,外关直刺0.5~1.0寸;气冲直刺1.0~1.5寸,髀关直刺1.5~2.0寸,昆仑直刺0.5~1.0寸。以上穴位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期间行针2次,每穴1 min。点刺井穴法:常规消毒后,选用0.5寸毫针,医者一手持针,一手扶住病人手指(足趾),以毫针依次点刺,每穴进针约0.1寸,进针后马上出针可微见出血,以消毒棉签按针口。治疗前先让病人活动患侧手指(足趾),在治疗结束再嘱其活动患侧手指(足趾)。每天点刺治疗1次,每次手足各取2~3井穴,依次选取。连续治疗6次为1个疗程,休息1 d继续下1个疗程。

3.3 穴位方解 神庭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属督脉,为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神者,天部之气也;庭者,庭院也,聚散之所也。针刺神庭可宁神醒脑、降逆平冲。百会,督脉穴,位居颠顶,其深处即为脑之所在;且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又归属于脑。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针刺百会可起到通络止痛,调养脑神的效果。风府穴为足太阳经、阳维脉、督脉之会穴,为十三鬼穴之一,名鬼枕,有清热散风、化痰开窍之功,针刺风府穴有祛风邪、利机关、清神志的作用。针刺膻中、中脘、气海可激发三焦之气,维持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状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一切生痰之源,针刺中脘、足三里、血海配以外关通调三焦,可健脾养胃,生发气血,除痰化瘀,养脑清窍。在头气街处选取头维、率谷、风池穴可调元神、利气机、散风邪、清神志,并且可以通调人体十二经脉气血、补益脑髓。气冲、髀关、昆仑为胫气街之要穴,针刺以上穴位可疏调下肢经气,治疗下肢痪痹。中风病病人多有经络不通,四肢末端气机更难通达,手足三阳经均循行上至头部,因而点刺井穴配合气街有关穴位可使脉气通达四末,从而疏调气血,理气通经则手足能动。诸穴合用,共奏通督调神、培元泄浊、舒筋通络之功。

4 验案举隅

病例[1] 病人,女,52岁,2017年6月3日初诊。头痛如裂,烦躁不安2 h入院。病人于5年前患高血压病,平素经常头痛、心烦易怒、胸闷气短、善太息、面赤而青、饮食正常、二便尚调。于当天晨起如厕时,突觉头晕目眩,随即扑倒,瞬间头痛如裂并伴左侧肢体强直不可屈伸,言语謇涩,口眼歪斜。查体:神志欠清,项强,躁动不安,颜面潮红,无法站立行走,小便失禁,舌质红有瘀斑,苔厚腻,脉沉弦滑而紧。测血压220/140 mmHg(1 mmHg=0.133 kPa)。右侧肢体肌力3级,右巴氏征(+),头颅CT:左侧基底节区内囊出血,出血量约30 mL。中医诊断:中风病,中脏腑(肝阳暴亢、挟痰上扰证);西医诊断:急性脑出血、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治法:通督调神、培元泄浊、舒筋通络辅以平肝降逆。在降颅压、调整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基础上,选取主穴:神庭、百会、风府、风池、头维、率谷、膻中、中脘、气海、血海、足三里、外关、十二井穴,配穴:合谷、太冲、丰隆、太溪。刺法:百会、十二井穴点刺放血,太溪施用补法,其余诸穴施以泻法。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3 d后病人神志渐清,已无项强,头痛减轻,时有头晕脑胀,不能自行翻身及转侧,取穴加刺气冲、髀关、昆仑疏调下肢经气。2周时病人右侧肢体活动好转,头晕减轻,血压正常。继以通调针刺法治疗1月余,病人恢复良好,可拄拐步行,生活在辅助下基本自理,好转出院。

病例[2] 病人,男,65岁,2017年7月20日初诊。病人述3 d前晨起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言语不利,右侧肢体麻木略无力,当时未予重视,未经治疗。入院前2 d,症状逐渐加重。入院症见:神清,精神差,头晕昏沉,言语欠清,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平素纳可,近日纳食欠佳,夜寐一般,二便调,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舌底脉络紫暗迂曲,舌苔白厚腻,脉弦细滑。血压160/90 mmHg;血脂:总胆固醇7.2 mmol/L,三酰甘油2.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5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6.9 mmol/L;血流变:高黏血症,纤维蛋白原3.97 g/L;颅脑CT: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病人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形体较胖,结合其临床证候,四诊合参,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本虚标实 痰瘀阻络证);西医诊断: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治法:通督调神、培元泄浊、舒筋通络。取穴:神庭、百会、风池、风府、头维、率谷、膻中、中脘、气海、血海、足三里、合谷、外关、气冲、髀关、昆仑。刺法:其中血海、足三里施以补法,气海施以灸法,其余穴位施以泻法,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1周后病人言语不利、右侧肢体麻木无力有明显好转,仍觉头晕,血压145/90 mmHg。继续予以通调针刺法,加刺12井穴,3周后头晕基本消失,肢体活动恢复正常。

5 小 结

张闻东教授认为,中风的产生,不论出血或是梗死,虽然病因及机制各有不同,但究其根源,元气虚衰,痰、瘀、风、火四毒内侵,气机逆乱是其根本病机所在。治疗法则强调运用通调针刺法,以通督调神、培元泄浊、舒筋通络为大法。通督脉以宁神醒脑,调三焦以培元泄浊,通气街以舒筋通络,以令阴阳调和,气机复常,经脉通畅,从而达到治疗中风疾病的目的。

猜你喜欢
培元中风病督脉
脑-肾-督脉轴理论初探及临床应用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幸福就是跟你走
景行行止
——蔡培元、林风眠在杭州 纸本水墨 林皖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最方便的健身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