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淑娟,黄向永,董占波,盛小宽
(1.温州市特产站,浙江温州325000;2.乐清市农业农村局,浙江乐清325600;3.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温州325006)
温州位于浙江东南部, 古为瓯地, 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 温州自东晋就有产茶的记载,历史悠久,气候温暖和众多的特早生茶树良种是两大资源优势, 使温州茶从古至今享有“早茶”的美誉,成为区域性早茶产区。1984年7月,温州籍茶专家高麟溢、王镇恒提出利用早芽种开发名优早茶,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专家们的指导下,挖掘历史名茶雁荡毛峰、温州黄汤,开发三杯香、乌牛早等创新名茶,使温州茶叶迅速发展。
西晋末年杜毓《荈赋》记载:“器择陶拣,出自东瓯”[1],清代朱琰《陶说·晋器》则载:“东瓯荈器……以淡青相尚,后来峰翠、天青,于此开其先矣……是先越州窑而知名者也。 ”[2]永嘉出土的瓯窑茶具青釉茶盏及鸡首型茶壶,就是《荈赋》和《陶说·晋器》说的东瓯荈器。据史料记载,温州雁荡山产茶始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65年),由雁荡开山祖师阿罗汉诺讵那传佛同来,茶禅一味,距今已有1600 多年历史。 雁荡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老龙赐茶”的神话传说。 清人端木国瑚《雁荡山茶歌》云:“灵异石上仙人株, 神僧种子阅千年……独有高禅诺讵那,岩中宴坐常自吃。 ”这些结果说明晋代时茶叶和茶具在温州已风行。
唐代陆羽《茶经》引《永嘉图经》云:“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即隋朝时就有温州产茶记载。《唐书·食货志》 载:“浙产茶十州五十五县, 有永嘉、安固、横阳、乐城”,即今永嘉、瑞安、平阳、乐清四县在唐朝时已有产茶。 劳大与《瓯江逸志》记载“按卢仝茶经云:天台瀑布水、瓯水味薄,惟雁山水为佳,此山茶亦为第一。”温州刺史张又新著《煎茶水记》:“及至永嘉, 取仙岩瀑布用之, 亦不下南零。 ”当时品饮方式是煎茶。
宋代是温州茶叶发展的重要时期。据《宋史》[3]记载,元祐年间(1086~1093年),全国各州设置茶场,温州设在平阳;崇宁元年(1102年),在平阳设置了专管茶叶的机构。温州早茶品质优异,宋代已入贡。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钟情温州茶叶,开篇赞曰:“茶之为物,擅瓯(即温州)、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北宋刘弇《龙云集》等宋代茶书也有雁荡白云茶土贡记载;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宋嘉祐间(1056~1063年),温州已岁纳片、散茶(土贡)。《大清一统志》载:“芽茶,宋、元、明岁贡。 ”北宋诗人梅尧臣《颖公遗碧霄峰茗》:“到山春已晚,何更有新茶?峰顶应多雨,天寒始发芽。采时林狖静,蒸处石泉嘉。持作衣囊秘,分来五柳家。”温州茶叶已频频载入宋朝诗人的诗情画意中。
南宋迁都杭州后,温州茶叶迎来发展的盛期,据徐松《宋会要辑稿》[3]转录:“茶额以户部左曹具,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温州(永嘉、乐清、平阳、瑞安) 产茶数五万六千五百一十一斤”;《乾道会要》记载:“浙东路温州永嘉、瑞安、平阳、乐清产茶四万七千八百五十斤。”南宋时期的平阳(苍南)进士黄汉章著有《茶坡集》数十卷。 根据这些史料记载,至宋朝,温州产的茶采多在晚春、谷雨,茶叶加工技术日趋完善,主要有茶饼与散茶(草茶)两大类,饮茶方式也呈多样化,生产工艺由繁到简,以沸水冲泡散茶逐渐代替饼茶煮饮法。
从明代开始,雁荡毛峰成为皇庭贡茶。 据《温州府志》《乐清县志》记载,官方行文的雁荡毛峰皇廷贡茶从永乐二年(1404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历时500 多年,仅次于顾渚紫笋茶。 明弘治《温州府志》:“茶,五县俱有之,惟乐清雁山者最佳入贡。 而瑞安胡岭、平阳蔡家山所产者亦佳焉。 土贡,岁进乐清县茶芽一十斤,永嘉县茶芽一十斤。”[3]明万历《温州府志》:“茶产楠溪之五十都及五十一、二都,地近雁山,色香味与雁山茶无异。 ”明章玄应《谢洁庵上人惠新茶》:“雁山春茗味通仙,恰在清明谷雨前。 珍重露芽分御品, 摩挲石鼎试新泉,玉川谩逐清风去,顾渚空将紫笋传。 却唉平生陆鸿渐,暮年翻著毁茶篇”。明代朱谏《雁山志》载:“浙东多茶品,而雁山者称最。每春清明采摘茶芽,进贡。 一旗一枪,而白毛者名曰明茶,谷雨采者名曰雨茶,此上品也。”这些史料证明,温州入贡的茶叶,是一旗一枪(一芽一叶)的明前、雨前茶。
清宫每年征收数额巨大的浙江黄茶, 用以制作乳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温州黄汤(亦称“泰顺黄汤”“平阳黄汤”),《皇朝文献通考》 载:“浙江省额解,上用黄茶二十八篓,内用黄茶九十二篓,芽茶二千斤。”李象坤《雁山志》载:“国朝入贡此他处贡茶较早”,说明温州贡茶采摘时间较浙江其他产区要早。 清康熙《瑞安县志》:“茶,瑞安湖岭者佳,近梓岙,大罗山亦产善茶,香味经久不变。”清乾隆《温州府志》:“瓯北(今永嘉瓯北镇)乌牛有眉茶,春分早发,形似雀舌,质胜屯绿”,这条记载说明了茶叶的产地是永嘉瓯江的北岸,采摘时间春分,外形似雀舌,品质比屯绿更好。
温州茶叶品质虽好,但由于清朝廷长期实行海禁的政策,使温州茶叶外运必须经过内河,费用浩繁,以致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影响了温州茶业的生产发展。 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温州开埠,温州茶叶成为出口货物之大宗.次年, 温州港出囗茶叶279 担; 光绪六年(1880年),就猛增至2339 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温州港茶叶出口量达39644 担。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瑞安洪炳文在上海《农学报》发表《瓯越茶述》:“温州之茶,以平阳南北港为大宗,乐清、永嘉、瑞安次之,泰顺又次之。北港以南雁为最,南港华洋、藻溪为多(江南洋、金乡多出白眉),永嘉之茶山、楠溪、乌牛,瑞安之集云山、圣井山、外桐,乐清之大荆、雁荡,泰顺之牙洋、泗溪,俱有之。 色味以平阳之南港、乐清之雁荡、瑞安之集云山、泰顺之牙洋为佳。每年通计价银四十余万,平阳之北港居四分之三其名目有烘青、炒青,店主皆烘青,洋庄皆炒青,红茶皆烘青,绿茶皆炒青,红茶皆出平阳北港,绿茶各处皆有。 ”说明温州在清朝已生产三大茶类,黄茶、绿茶和红茶,黄茶是皇庭贡茶,炒青绿茶大量出口,清朝是温州茶叶的鼎盛时期。
民国期间,温州红茶、炒青、烘青均有生产。飞云江北岸以烘青等绿茶为主,泰顺则以红茶为主。1915年,屈映光在《巡视永嘉县宣告》中有关茶叶的内容:“茶叶亦为乐清、平阳所出相同,制造烘焙若能求精,即此三项已为大利之所在。 ”1917年,永嘉设立茶叶检查处[4];1925年,成立温州区茶叶同业工会;1926年, 温州各茶区装置电气烘焙以改进制茶方法;1936年, 温州茶园面积已达5400多公顷, 产茶3608 吨, 其中红茶308 吨, 绿茶3300 吨;1937年,成立温州区茶叶同业工会。1939年,民国财政部贸易委员会编的《温州茶叶指南》称,永嘉作为茶产地是“全国茶区亦罕屯其匹的”。1940年,浙江省油茶棉丝管理处茶叶部在平阳桥墩成立农业改良推进所, 以指导茶叶生产技术为重点,在平阳建立公营茶厂,分驻平阳、永嘉、泰顺巡回监督,同时组织茶农生产加工、运销合作。 后因战火纷飞,外销中断,温州茶业衰微。 1945年,温州采摘茶园1860 公顷,产茶仅865 吨。
新中国成立后, 茶农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1950年,国营温州茶厂创建,初名中茶公司;1952年, 以供出口前苏联的需要, 温州各产茶区进行“茶改”,即改加工红茶为加工绿茶[5]。 据《温州市志》《浙江土特产简志》 载:1954年雁荡毛峰被遴选为国家名茶名产。 1955年,温州茶厂以泰顺毛茶加工成的一级珍眉以“香高味醇”被评为出口茶的“状元”,泰顺茶叶因此扬名,亦引来前苏联专家到温州茶厂考察;1958年, 著名作曲家周大风在泰顺巡演期间,创作《采茶舞曲》,留下周恩来总理亲口为之改歌词的佳话。 20 世纪80年代前,温州茶区主产大宗茶“温炒青”,以品质优异享有浙江绿茶的“味精”之称。 1980年、1984年、1986年雁荡毛峰连续三次获得浙江省一类名茶称号, 被评为“浙江名茶”。改革开放后,茶园实行专业承包责任制, 极大解放生产力,1982年全市茶叶总产量达到5046 吨。
温州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平均温度为18.5 ℃,大于10 ℃的积温5600~5700 ℃, 比杭州多500~600℃,年均无霜期289 天,是全省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780.6 毫米,雨量充沛,相对湿度78%,具有生产早茶的独特气候条件。由于早春回暖早,特早生茶树茶芽萌发早,春茶开采期比杭州、绍兴等重点产茶区提早近一个月,时间早也成为温州茶的最大亮点。温州早茶因此享有“浙江茶叶第一早”的美誉,温州被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浙南早茶优势产业带。
1984年7月,温州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温州经济振兴恳谈会”, 温州藉茶学专家高麟溢、王镇恒先生在会上首次提出 “挖掘温州早芽良种资源,开发生产名优早茶”的建议。 1985年永嘉、泰顺开始创新特早名优茶。 1995年至2000年,苏国崇、朱永明、夏成鹏等多次发表文章,提出“温州特早名优茶”“温州特早名优茶的开发技术”“开发方案和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通过二十年的努力,温州充分利用气候温暖和特早生茶树良种两大资源优势,相继开发了永嘉乌牛早、泰顺三杯香、苍南翠龙,挖掘恢复了历史名茶乐清雁荡毛峰、温州黄汤、文成贡茶,确立了一县一品的格局。
到2019年, 温州市茶园总面积18000 公顷,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14000 公顷; 茶叶总产量6580 吨,总产值11.4 亿元。乐清“雁荡毛峰”、泰顺“三杯香”“平阳黄汤”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乐清“雁荡毛峰”“平阳黄汤”和苍南“翠龙”获“中华文化名茶”;永嘉“乌牛早”、泰顺“三杯香”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泰顺“三杯香”、苍南“翠龙”“文成贡茶”、瑞安“清明早”被评为国家证明商标。泰顺、永嘉、苍南、乐清、平阳还分别获得“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乌牛早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中国黄茶之乡”等称号。
温州茶叶的发展经历了团茶、散茶、芽茶、炒青、创新名茶的历程,现以温州早茶区域品牌为中心,分扁形茶和卷曲型两种,形成“嫩、鲜、甘”的独特品质特征。 其中扁形茶的加工工艺为: 鲜叶采摘→摊青→杀青→理条→摊凉→整形→分级→包装→贮藏,外形扁平光直、嫩绿鲜润,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香高持久,滋味鲜醇甘爽,叶底嫩匀成朵、嫩绿明亮。 卷曲形的工艺流程为: 鲜叶采摘→摊青→杀青→揉捻→二青→三青→干燥→整理→分级→包装→贮藏,外形紧细、翠绿显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嫩香持久,滋味嫩鲜甘爽,叶底嫩匀成朵。
以早茶为依托, 茶旅融合发展是温州茶叶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借助温州的青山绿水和苍南五凤茶园、 苍南鹤顶山茶园、平阳朝阳山茶园、文成九龙山茶园等“中国最美茶园”,开展“温州早茶”生态旅游、康养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做到茶旅结合、以旅兴茶,让茶园变公园。 同时, 以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保护为抓手,以内外宣传、推介为重点,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建设思路,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温州早茶区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