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茶文化》课程核心思政元素的探索

2020-01-08 23:28张玥洪暖珍林金科
中国茶叶加工 2020年2期
关键词:茶道茶文化课程

张玥,洪暖珍,林金科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上不同种族、民族、国家或地方的文化或多样性文化, 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地理空间中相互接触、碰撞与频繁互动的现象。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多元文化的世界逐渐形成,并对本土文化形成强有力的冲击, 普世价值和民族价值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的涤荡, 使得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受到极大挑战。

茶文化,作为中国农业经济、农耕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文化符号之一, 是一千多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质载体和文化媒介。目前,全球已有160 多个国家,超过30 亿的人口在饮茶,人类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茶。发源于中国的茶文化遍及五大洲, 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人民所推崇。中国茶通过“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路”走向世界之后,对世界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鉴于此,高校《茶文化》课程应探索以茶文化精神为道,以《茶文化》课程思政建设为术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理解并走出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冲突。

1 《茶文化》课程目标

《茶文化》课程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茶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选修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在专业知识领域培养学生扎实的茶文化知识理论基础,溯源中国茶文化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区别不同发展阶段及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茶文化的精神特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跨学科的知识。分析茶文化学研究的方法, 剖析茶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评价茶文化价值观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于文化艺术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同时通过课程的学习实现人格培养和价值引领,培养学生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内在驱动力, 养成学生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协作务实、积极乐观的人格。立足学科和行业领域,给学生讲好中国茶的故事,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力,言之有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厚植行业情怀和家国情怀。

课程专业目标的实现目前已有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 然而思政目标的实现路径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 2016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通过《茶文化》课程的学习,满足学生什么样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 与思想政治课程形成什么样的协调效应是《茶文化》课程思政要解决的问题,对《茶文化》课程核心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凝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

2 《茶文化》课程核心思政元素

茶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 多数专家学者认同“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茶的品饮过程中所凝聚成的文化个性和创造精神, 是一条表达中华民族民俗风情、审美情趣、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历史文化长链[2]。 ”以茶为载体凝聚出了独具魅力的茶人精神,包括洁净精微,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善利万物,以茶养廉,无私奉献,崇尚自然,爱好和谐等。中国传统茶文化形成于“道冠儒履佛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的中唐时期,逐渐形成“以儒论世、以道养身、以佛助心”的茶文化思想体系,然而各流派形式虽异却内涵相同,即意蕴“和谐”之美。 “和文化” 作为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已得到研究者和大众的普遍认同,“和文化”在和亲睦友、人际交往、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重大价值和潜在影响已愈发突出。 因此,《茶文化》课程思政建设可立足于“和谐文化”这一核心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

2.1 “和文化”的概念

2014年,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 周年纪念活动的讲话中提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 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 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3]这是对中华传统“和文化”理念的科学概况,表达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追求的理想境界——“和”之境[4]。

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和” 文化理念始终贯穿其中, 形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内核。《易经》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尚书》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诗经》吟:“既且和平,依我磬声。”《国语》载:“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百姓者也。 ”郑史伯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诠释“和”与“同”的辩证观,即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性,矛盾多样性的对立统一, 由此激荡出老子万物阴阳和谐相生的观念,“万物负阴抱阳, 冲气以为和”,矛盾对立的事物相互作用, 互为增补进而造化万物[5]。孔子继承并发扬了“和”的精髓,确立了以“致中和”为核心思想的中庸之道。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和”置于“天时、地利”之上,进而提出“君轻,民为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政治理念[6]。

历经先秦及诸子百家对于“和”文化的推广普及,“和” 概念在秦汉之后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与运用, 并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其强大的包容力。隋唐之后佛教东传,随着“中国化的佛教”——天台宗、禅宗等的形成和发展,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儒佛道三教为基本组成部分的多元融合、 同时也保留各家自身鲜明特色和个性的文化系统和基本格局[7]。和文化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其和谐、和平、中和、融合、汇合、联合的内涵蕴育了中华民族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形成了民族所追求的文化理念[8]。

2.2 中国茶文化之“和”

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丰富而深刻, 回顾古今有关茶文化内涵的论述,其关键词有“和、静、廉、洁、清、敬、怡、真、雅、园、美、礼、健、中、正”等。 201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本着传承、弘扬、创新的精神,着力汲取传统精华、融会贯通各家观点,通过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出“清、敬、和、美”的当代中国茶文化核心理念[9]。

其中“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本质, 是茶文化的核心精神, 展现的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博大包容的胸襟和气派[10]。 茶文化之和不仅讲求个人的修身养性, 更追求社会和谐运行的内在秩序。 唐代文人裴汶论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和是中道、平衡、适宜、恰当,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10]。 而茶在采制、冲泡、品饮的过程中,无不体现出“和”的理念。陆羽风炉铭文“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11]是煎茶之和,“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茶中英”是饮茶之和,“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是品茗环境之和[12]。 诸此种种彰显出茶所营造的和诚处事、和气待人、和平发展之意境。中国茶文化其本质是和谐文化,是中国“和”文化思想的代表。茶以其清新淡雅的君子之风, 清纯怡人的和谐之韵成为茶人抚慰心灵的良方,故而儒以养廉,道以修真,佛以参禅,民以持家,饮以养生,由此达和诚、和气、和谐之境界[10]。

2.3 日本茶文化之“和”

因为历史和地理的渊源, 中日两国在传统文化上一脉相承。表现在茶文化上,日本茶道所崇尚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意趣也同中国茶道大体相似,但又有所不同。 目前日本传承的茶道精神由茶人千利休所创,其内涵为“和、敬、清、寂”。 日本茶道追求实用性、审美性、精神性三位一体的结合[12],并构成了日本茶道复杂而丰富的伦理内涵。 从外在表现形式来看,日本茶道极其注重礼仪,甚至到相当繁琐的程度,然而这正是其特色所在,通过形式体现茶道精髓的要义所在。 日本茶道很好地诠释了“艺以载道”的思想,认为茶事过程中涉及到的器物、环境、人等都有非常细腻而深刻的蕴意,通过对于技艺几乎苛刻的追求去体念茶中蕴含的真谛。 日本茶道所倡导的“和”正是饮茶过程中所追求的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境界——“和睦友敬,其乐且湛”[13],这种关系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物的交流中。日本茶事活动中行为规范的表现,典章制度的形成均以彰显这种和谐关系为要求。 随着日本茶道的发展,日本茶道“和”的精神不仅体现在茶师个体精神层面, 更上升至国家文化交流层面。二战后,里千家第十五代家元鹏云斋千玄室大宗匠提出“一碗茶中的和平”的理念,向世界传播日本茶道,宣扬茶道的和平理念[14]。 千玄室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更应该成为世界的文化, 在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真正和平的基础[15]。

2.4 韩国茶文化之“和”

韩国是世界范围内较早接触中国茶的国家。据《三国史记》记载,韩国自新罗善德女王时代即开始接触当时大唐的饮茶习俗,兴德王三年(公元828年)遣唐使金大廉带回茶籽,朝鲜半岛开始了茶的栽培与种植, 朝鲜茶文化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6]。 韩国茶文化的精神以新罗统一初期的高僧元晓大师的“和静”思想为源头,后来经过高丽时期的诸多文人不断发展总结, 最后由草衣禅师集韩国茶道精神之大成,倡导“中正”精神[17]。 “中正”即不偏不倚,温和包容,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韩化版本,两者一脉相承,倡导的是从茶中修炼领悟不可过度亦不可不及的茶礼哲学和积极乐观的茶人生活准则[10]。 以韩国最高层次的国家进茶仪式——高丽五行茶礼为例, 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和合”思想中阴阳五行平衡融合,相生万物的哲学思想。 高丽五行茶礼在祭祀炎帝神农氏时使用,以五方、五季、五行、五色、五脏、五味、五常、五旗、五器对照献茶、进茶、饮茶、品茶、饮福五行茶礼中的相应环节。除此之外,在韩国茶礼发展体系中还包括接宾茶礼、佛门茶礼、君子茶礼、闺房茶礼等诸多形式[18],是“顺应四时”“尊重自然”的韩国茶道伦理精神的具体表现。

2.5 英国茶文化之“和”

以红茶文化为主, 下午茶文化为特色的英国茶文化自成体系, 其影响遍及欧洲大陆和所有英联邦国家,如今更是闻名于全球。英国人喝茶的历史并不悠久, 当茶叶第一次出现在大不列颠岛的时候距今不过三百五十多年的时间, 但茶却深深地融入到英国人的生活中, 形成了以喝茶为固定节奏的生活方式。 下午茶更是成为了英国茶的代名词,甚至成为了英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下午茶会使用的精致瓷器是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盛极一时的缩影, 优雅规范的下午茶会礼仪是大英民族绅士与淑女风度的体现。 当代英国下午茶则早已褪去了皇室贵族的外衣, 成为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习惯,一张茶桌、一把遮阳伞便可尽情享受片刻的悠闲时光。饮茶所带来的休闲时光,以及与家人朋友团聚的幸福感是英国人热爱这一杯茶的源头。英国人号称自己是“生来自由”的民族,下午茶从达官贵人普及至布衣荆钗, 成为每日生活中雷打不动的小憩, 更透着这个民族的闲适情调和底层人民追求个人权利的态度[19]。

英式下午茶文化赋予红茶以优雅的形象和丰富华美的品饮方式,是饮茶方式之“和”。由女性主导的下午茶会相对于男性化的咖啡馆, 成为了英国现代女性生活社会化革命的起点, 下午茶会进一步成为了以女性的家庭角色为核心的象征,成为了温暖、和谐、宁静、安逸的家庭生活方式的代表,是饮茶环境之“和”。 固定的节奏,优雅的氛围使得下午茶会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仪式, 使人摆脱日常生活烦恼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 饮茶的文化需求已逐渐胜过物质需求。中国茶以“舶来品”的身份融入英国的生活社交习俗中,形成完全不同于东亚茶文化圈的,独具特色的英国茶文化,完成了由域外文化向本土文化的成功转身, 是茶文化“和谐”之功的重要展现,是早期中国文化输出的典型代表。

2.6 其他茶文化体系之“和”

世界茶文化体系丰富而多彩, 各国各地区饮茶习俗不尽相同, 从物质到精神都有很大的差异性。茶传到西北塞外,形成了以蒙古咸奶茶为代表的乳饮茶文化。 8 世纪初,丝绸之路上的阿拉伯商人开始效仿这种饮品, 高能量的咸奶茶给漫长的通商之路注入了满足的饱腹感和幸福的愉悦感。当阿拉伯盛产的蔗糖开始取代各种复杂的香料与盐,独自与茶相融合时,阿拉伯甜奶茶诞生,成为了阿拉伯优雅生活的代名词。 随着第一杯珍珠奶茶在台湾出现,奶茶文化席卷年轻人的生活圈,东南与西北,盛唐与当下,乳茶调饮文化在今天年轻人手捧的一杯奶茶里呈现出跨越时空的对话。 茶传至新兴国家美国,一改其温柔、雅致之性,成为点燃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索, 勾勒出新美国人对于财富和权力的梦想,刺激其创造力的发挥。 “中国皇后号”的成功带来了美国建国的第一桶金,茶也被镌刻上了美国人民独立创新、 自由随性的风格。 茶以其“上善若水”的姿态,包容万物,融中创新, 在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本土化之间寻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3 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茶已不再单独作为一种文化形象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而是结合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文化背景, 作为一个参与者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中。古代有“琴棋书画诗酒茶”,而在现代人雅致斯文的生活系统中,茶和其他文化象征或者文化体系之间发生着更加频繁的交流互动,实现了文化形式上的跨界。在现代茶事生活中,茶与花、茶与香、茶与琴、茶与画、茶与咖啡、茶与酒、茶与互联网等或传统或新兴的文化结合释放出亘古未有的茶香。

文化全球化意味着一方面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应该积极地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积极地进行国与国之间、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个性文化沟通与交流, 另一方面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必须积极地进行自身内容和形式的新发展。 茶文化之“和”作为一种“兼容并包”“和谐共融”思想的积极体现,其发展过程和目前态势无不体现出民族文化的跨区域融合和文化内容的交互渗透。因此,研究认为可将“和文化”作为《茶文化》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助力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理解文化全球化意义,从增进文化认同、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传播等方面实现本科教育教学思政目标。

猜你喜欢
茶道茶文化课程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寻迹万里茶道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文化的“办案经”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