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怡 唐毅
痴呆是一大类以持续的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的综合征,可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变,晚期可致患者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可引起痴呆的疾病众多,其中最常见的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血管性认知障碍、路易体痴呆等。老龄为痴呆最主要的发病危险因素,在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目前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多导致老年变性病尤其是痴呆患者的增加。我国分别于2014年及2019年完成了两次大样本、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分别为5.14%及5.60%[1]。2015年,贾建平教授带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认知障碍团队,基于中国认知与老化研究(China COAST)完成了对我国痴呆患者的经济费用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痴呆患者的年总花费达1677.4亿美元,每个患者年花费为19 144美元,痴呆费用的年总花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7%[2]。因此,痴呆是严重危害老年人群健康和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疾病之一。
遗憾的是,目前针对痴呆的药物治疗选择依然极其有限。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已逐渐达成共识,痴呆的诊治研究应该从痴呆阶段转移到痴呆前阶段。以最常见的老年痴呆AD为例,在痴呆前阶段AD的关键病理生理改变刚刚发生,此时给予干预有可能延缓或逆转AD进程,而发展至痴呆阶段其病理改变已不可逆。尽管已经认识到痴呆早期治疗的重要性,但目前仍然缺乏明确有效的可用于痴呆前阶段治疗的药物,而认知训练则给痴呆前阶段患者提供了一种简便、安全的早期干预方法。
认知训练是通过对认知加工处理过程的训练来提升认知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其形式可以是纸笔式或计算机化,其中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可调节操作者的自适应难度而成为目前主要推荐的方法。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可以针对记忆、注意和执行加工过程等一个或多个认知域开展训练,针对被训练者的认知水平选择训练难度,根据训练表现动态调整,实现适应性的训练效果。既往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及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认知训练能够有效提升认知健康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在痴呆前阶段患者方面,宣武医院认知障碍团队完成了国际上首个针对血管性痴呆前期的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患者的认知训练干预研究(Cog-VACCINE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连续7周,每周5 d,30 min/d的计算机化认知训练,干预组的整体认知功能明显提高;该研究同时利用多模态磁共振进行了潜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干预组患者脑默认网络(DMN)与执行控制网络(ECN)间的连接显著增强,且这种改变与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相关[3]。此外,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针对我国AD痴呆前阶段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的多中心、大样本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研究也正在进行中,该研究计划入组260例遗忘型MCI患者以明确认知训练的短期、长期效果及作用机制,该项目的实施可进一步提高MCI患者予以认知训练的证据级别[4]。基于以上研究经验,由宣武医院认知障碍团队牵头撰写了我国第一个认知训练专家共识,为国内认知训练的应用和研究开展提供了指导,其中针对痴呆前阶段,推荐采用针对工作记忆、词汇学习与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和加工速度进行训练[5]。
综上所述,延缓痴呆的发生发展可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减少经济负担,可助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痴呆前阶段正是痴呆防治的关键窗口,但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早期干预手段。计算机化认知训练为痴呆前阶段患者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随着我国相关研究的深入,计算机化认知训练有望成为痴呆前阶段的常用治疗方法,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