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雅芳 禹萌 付胜奇 张洪涛 张淑玲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上下运动神经元均受累的疾病,其可导致快速进展的肌肉萎缩。连枷臂综合征(flail arm syndrome,FAS)和连枷腿综合征(flail leg syndrome,FLS)均为ALS的临床变异型,其临床进展较慢,疾病早期极易误诊[1-3]。现将作者医院收治的FAS及FLS病各1例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
1 病例报告患者1男性,77岁,因“进行性左上肢无力1年,加重伴右上肢无力8个月”于2015年6月11日入院。患者2014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上肢远端无力、麻木,逐渐发展到整个上肢无力,按“颈椎病”给予手术治疗。入院8个月前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并逐渐加重。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左上肢近端肌力0级,远端肌力2级,右侧上肢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2级,双上肢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双下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张力可,双下肢腱反射对称引出,双侧病理征阴性。左手大小鱼际肌、蚓状肌、骨间肌萎缩,双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双侧岗上肌、岗下肌、三角肌不同程度萎缩。余查体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正常。自身免疫相关抗体、血副瘤综合征、周围神经节苷脂抗体均为阴性。肺部CT及腹部彩超均为正常。肺功能示肺通气功能正常。肌电图双上肢及胸锁乳突肌所检肌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可见正锐波、纤颤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左侧第12胸椎(T12)椎旁肌、双下肢所检肌未见明显异常;四肢SCV均正常。左侧尺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0.28 mV),左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未引出。上肢Inching法未发现传导阻滞。诊断为FAS,2018年3月因肌无力累及呼吸肌死亡。
患者2男性,56岁,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1年”于2018年3月9日入院。入院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无力,症状逐渐进展,并出现左下肢无力,且四肢肌肉出现跳动。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查体: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近端肌力5-级,左侧远端肌力4-级,右侧远端肌力3级,腱反射(++),双侧病理征阴性。双下肢远端肌肉萎缩。余查体(-)。辅助检查:颈椎、腰椎MRI及肺部CT未见明显异常。磷酸肌酸激酶(CK)626 U/L,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3.1 U/L。腰穿查脑脊液示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抗神经节苷酯抗体谱、副瘤综合征抗体、寡克隆区带均为阴性。外周血肿瘤标志物、免疫相关检查均为阴性。四肢所检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未见异常。左、右胫神经F波潜伏期分别为52.8 ms、51.3 ms(正常平均值51 ms),出现率分别为35%和右25%(正常出现率大于80%)。双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正常。肌电图示T12椎旁肌可见自发电位,左股四头肌、左胫前肌呈神经源性改变(正锐波、纤颤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可见巨大电位,大力收缩单纯相),胸锁乳突肌、上肢所检肌肉未见明显异常。诊断FLS。患者随访1年后仍为双下肢无力。
2 讨论ALS包括进行性延髓麻痹、经典夏科(Charcot)型、下运动神经元型进行性肌萎缩(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PMA)[3]等三种主要临床类型,FAS及FLS是ALS的变异型。FAS是由Vulpian于1886年首先描述[3],1998年Hu等[4]再次描述为主要累及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的一类疾病,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没有或较少累及球部或下肢肌肉。FAS电生理检查符合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点[5],在专科医院就诊前,其误诊率为54.8%,最多被误诊为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其次为腕管综合征、脊髓肌萎缩、椎间盘突出。
FLS首次被Pierre Marie和他的学生Patrikios描述[5],目前文献报道较少。FLS主要累及下肢远端肌肉的萎缩和无力,进展缓慢,较少有上运动神经元的体征,易被误诊为周围神经病。2009年Wijesekera等[3]第一次提出了FAS及FLS的诊断支持标准及排除标准,具体见表1。FAS及FLS的5年生存率均高于经典ALS患者,且较晚使用呼吸机。
按照Wijesekera等[3]提出的标准,本组中2例患者分别符合FAS及FLS的诊断。患者1发病年龄大于FAS平均起病年龄,需排除肿瘤所致ALS综合征可能,但患者未发现原发肿瘤的证据,且副肿瘤综合征抗体检查均为阴性。另外患者无上运动元受累的体征,肌电图未发现传导阻滞,可排除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可能。病程中主观感觉有麻木的症状,但感觉神经查体未见异常,四肢SCV均为正常,排除脊髓型颈椎病可能。无家族史,无乳房发育及性功能障碍等,可排除肯尼迪病诊断。结合其典型上肢近端肌肉受累的特征,肌电图提示2个区域被检肌呈神经源性改变,均支持FAS诊断。FAS可随病程进展累及呼吸肌[3],5年生存率为52.0%。本组患者1起病3年后随访,患者死于呼吸肌受累。
表1 FAS与FLS临床特点比较
患者2以下肢远端肌肉萎缩无力起病,肌电图提示2个区域被检肌出现失神经电位,双下肢肌肉萎缩但存在腱反射,结合中国ALS诊断指南提示锥体束受损。通过临床及电生理检查提示存在1个区域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符合临床可能ALS。患者发病1年且经过随访仅累及双下肢,考虑为FLS。FLS早期可出现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症状不典型,极易被误诊为周围神经病[6],但该患者多个区域被检肌呈神经源性改变,四肢所检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正常等特征表现,可基本排除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患者2血CK水平偏高,ALS合并CK水平升高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既往文献推测可能与神经源性肌萎缩肌肉对CK的渗透性增强、ALS导致骨骼肌代谢异常或轻度肌源性改变相关[7]。
FAS和FLS为ALS变异型,目前该病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依达拉奉可延缓ALS病情发展,利鲁唑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有限。
FAS和FLS均具有相对良性的疾病进程,可以有肢体麻木等主观感觉减退,同时可有合并CK水平的升高。应正确认识该组疾病,提高诊断准确率,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减少患者精神负担,避免过度医疗及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