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卉青
(广东省珠海市田家炳中学 广东珠海 519125)
对分课堂是张学新教授首创的基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在对分课堂中,其大致将课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讲的时间,另一部分是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在对分课堂中,教师讲的时间、内容属于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概念、结构等,而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对学习对象的个性化的理解、深入的剖析和探究。基于对分课堂教学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把握章节的基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知识内化、吸收和外扩。学生在基础探索、个性解读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对文本、对学习对象的有效认识和理解体验,形成了对文本的初步观念和看法。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交流和沟通,能够使思维和认识得到有效的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辩证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就是在对分课堂的充分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有效地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对分课堂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讲解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展开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思考,并在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中展开对文本的深度剖析和挖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够随着问题的提出和讨论交流活动的发展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辩证思维也能够在积极的思辨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利用对分时间讲解基础的知识点框架,引领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兴趣。而学生在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中,因为有了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他们对故事中人物的个性特征、故事的发展节奏、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征等都有了认识的轮廓。在对分交流活动中,学生不免要提出问题:既然明知道是“鸿门宴”,为什么刘邦还是要去呢?学生就刘邦去不去鸿门宴展开一番辩论。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辨活动中,学生对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阶段需要做的特定的行动展开了深入的探究。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对人物的责任、位置、人心等各方面的认知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刻,学生的思辨意识就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对分教学基础上的辩证思维的培养,兴趣是前提,参与是基础,学生的深入探究行动是保障,在探究行动中,以媒体为引,以学生们通过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为形式,在积极的对话交流中,在思维的碰撞交融中,实现学生的辩证思维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过秦论》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秦统一六国的场景,让学生感受秦统一六国的气势和实力,以多媒体助力学生的基础认知活动,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和消化文本内容。在生动的多媒体教学的引导下,学生了解了文本的大意,通过寻找论点、论据、论证,形成对秦统一六国、秦的强盛的深刻认知。而强盛的秦为何在实力微弱的陈胜吴广起义中如此不堪一击呢?教师在摆事实讲道理中推出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学生展开讨论,封建国家的灭亡往往是和统治者的智昏有很大关系,影响封建王朝的兴衰的原因还有哪些?为什么封建王朝最终要走向历史的覆灭?在一系列的辩证讨论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变得深刻,学生的科学历史观、辩证思维意识等也会在具体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对分课堂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师讲和学生学对分,而是在根据教学对象的特征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课堂活动设置。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是割裂开的,他们是学习活动的积极的合作者、参与者。在生动活泼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实现辩证思维的有效培养。
例如,在学习《拿来主义》时,学生在以往的议论文体的学习实践中,已经掌握了基础性的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在对“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就以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为形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的材料搜集和整理,形成在对文本理解意义上的拿来主义的认知。与此同时,学生还需在时代发展的意义上,进一步探讨新时代“拿来主义”是否仍然有意义这一论题。学生在讨论中,在从划时代意义上的内容的延伸中,实现对历史、对现实的辩证认识,实现辩证思维的深入发展。[1-2]
总之,在高中语文对分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堂活动为引,以思维碰撞为动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交流实践中实现辩证思维的有效培养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