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文
(上海浦东图书馆,上海 浦东201204)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特色文献之一,收集、保存地方文献,传承地方文化,也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能。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办馆宗旨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广泛收集文献信息;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还应当系统收集地方文献信息,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
随着科学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保存和利用也在发展转型,那就是将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以期更有效便捷地服务社会公众。
《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条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数字资源建设、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献信息共享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公共图书馆法》虽然只说是“应当”而不是“必须”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但在数字化阅读已经普及的时代,地方文献数字化势在必行。《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地市级图书馆等级必备条件和评估细则》规定,地方文献数据库基本分值有5 分。另外,有自建数字资源出版,加3分,达到20TB以上且数字资源质量较高,加5 分,而地方文献数据库也是自建数字资源的一部分。因此,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不仅与法有据,也是有利于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
地方文献类型多样,有专著、报刊、地方志、族谱、书画图录、名人手稿、档案资料等,载体有纸质类书报刊、视频、音频、照片、缩微胶片碑刻等。其中,纸质类文献又最容易损坏,如果珍藏起来,又影响借阅利用。如浦东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张闻天专题文献资料”,很多手稿原件非常珍贵,但是纸张已经很陈旧,有些甚至破损比较严重,已经不适合借阅利用了。而将这些文献数字化,保存在数据库中,则不但可以避免毁损原件的问题,还可以方便读者检索,提高文献利用效率。
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7.88 亿,其中手机阅读用户规模不断增长,达到3.81亿,手机数字阅读已成为国民阅读的重要方式。图书馆亦应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推出更多数字阅读产品,吸引读者。因此,地方文献也应数字化,使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等进行阅读,进而传播地方文化,提高地域知名度。如上海图书馆建设的“上海年华之从武康路出发”数据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读者登录此数据库,可以在网上“畅游”武康路,了解武康路的历史,品味上海独有的优雅,领略海派文化的魅力。地方文化则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中,得到有效传播。
仅从发展旅游经济这一角度而言,地方文献数据库就有重要作用。2018 年,国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这说明文旅融合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思维并正式开始推进。文旅融合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旅游的最好资源。利用好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讲好地方故事,是各地发展旅游经济的着力点。建设好地方文献数据库,就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为各地政府机构的决策提供参考,使潜在的文化软实力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文化同样也得到传承与传播。
上海浦东图书馆(新馆)虽拥有中型图书馆的体量,但却是一座年轻的区级图书馆。在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方面,起步较晚,没有任何经验。到底要建设怎样的地方文献数据库,颇费思量。结合浦东新区的发展历史,在专家的指导下,最终决定以浦东开放开放为主题,建设“浦东开发开放专题信息数据库”。
1990 年4 月18 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随后成立浦东新区。浦东新区虽然是一个年轻的行政区域,但其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这段意义非凡的历史,需要去记录、保存和传承,而浦东图书馆作为浦东新区唯一的区级公共图书馆,收集、整理并保存记录这段历史的文献资料,责无旁贷。这也应该是浦东图书馆最具特色的文献资料。2008年,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浦东图书馆开始了“浦东开发开放专题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浦东开发开放专题信息数据库”是专门收录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有关浦东经济社会发展各行业领域的新闻报道、期刊论文研究资料,及有关书目的专题特色数据库。所收文献信息主要包含文献题录与全文信息数据,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人文、管理、工程技术等诸多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该数据库目前包含3个子库,分别为“浦东开发开放新闻报道数据库”、“浦东论文研究资料数据库”和“浦东书目数据库”。
浦东开发开放新闻报道数据库主要收集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境内外媒体对浦东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工程技术、服务管理等各行业领域的新闻报道,目前数据量16万多条。
浦东论文研究资料数据库主要收录专门论及浦东开发开放以及开放进程中涉及浦东各行业领域的研究资料信息,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人文、管理、工程技术等诸多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含学术论文、消息报道及会议论文资料等,目前数据量近4万条。
浦东书目数据库主要收录反映浦东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工程、技术、管理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内容的书目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所收书籍的书名、作者及出版信息等题录信息,目前数据量7000多条。
3 个子库都可以从题名、摘要、关键词及作者等多种途径进行检索。用户可以通过远程检索查询题录,并可在浦东图书馆内进行全文检索、浏览。
(1)系统平台搭建。由于是初次尝试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浦东图书馆既缺乏经验,也没有技术储备,没有独立搭建数据库平台的能力。因此决定向上海图书馆求助,请求指导和合作。上海图书馆同意了合作,愿意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经过双方协商,数据库平台由上海图书馆帮助搭建。在著录规范方面,由于数据库平台由上海图书馆搭建,因此,相关的资源著录标准也是参照上海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资源著录标引规则来设定。
(2)信息收集整理。在搭建平台的同时,浦东图书馆开始进行信息收集整理。一是利用购买的“慧科报纸数据库”,检索下载1990 年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境内外媒体对浦东的新闻报道;二是利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维普、同方等数据库,检索收集浦东开发开放以来有关的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等研究资料;三是通过OPAC 检索本馆、上图、国图及其他图书馆馆藏目录,收集有关浦东的书目信息。四是委托上海图书馆帮助检索有关外文信息。
在信息收集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浦东”和“开发开放”这两个关键词,要求所收集的文献信息必须与浦东开发开放相关。浦东开发开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相关的文献信息收集也必然顺时而变。如2009 年之后,原上海市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划发生了改变,相应地,文献信息收集的地域范围也要随之改变,这样才能确保文献信息的准确和全面。
同时,信息的收集还要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数据库建设伊始,我们就对知识产权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针对具体问题咨询了上海图书馆及相关专家,力求在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避免侵犯知识产权现象的发生。在3 个子库中,对于“浦东开发开放新闻报道数据库”中的新闻报道,读者需到馆才能查阅全文;对于“浦东论文研究资料数据库”和“浦东书目数据库”,则只提供题录。
限于人力、物力,信息收集整理非常缓慢。浦东开发开放没有止境,同样,我们对于这个数据库的信息收集也同样没有止境。
(3)数据导入。浦东开发开放专题信息数据库在2010 年左右完成了数据库平台搭建,并开始逐步分类导入数据。
(4)建成开放。2015 年4 月,为纪念浦东开发开放25 周年,浦东开发开放专题信息数据库正式上线对外开放,并且一直保持数据的更新,截至目前,总计有数据20 多万条。2015 年,《浦东开发开放专题信息数据库与索引工具》项目,获得当年上海科学技术情报成果奖。
作为浦东图书馆建设的第一个地方文献数据库,“浦东开发开放专题信息数据库”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1)数据库平台框架过于简单,页面设计单调,系统设计中对日后技术的发展考虑不足,导致兼容性不够,改进升级不易。
(2)元数据著录还不够规范。数据库建设之时,只是确定了几个最常见的元数据字段,不够全面、准确。
(3)文献信息收集范围较窄。数据库收录的文献资料主要还是公开出版或刊登的新闻报道、论文及书籍,对于灰色文献、手稿、书画作品、照片、音视频等文献类型并未涉及。
浦东开发开放是国家战略,成就辉煌,世界瞩目。30 年过去,浦东的变化翻天覆地;30 年间,留存的历史资料浩如星海。浦东开发开放专题信息数据库囿于设计,只是收集了很少一部分的资料。实际上,如记录浦东开放开放的口述历史、视频、图片等,每一类型的资料都可以去收集起来单独再建一个数据库。
一个好的数据库,既要有好的内容,也要有好的形式。在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中,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这是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前提和基础。选题是否准确,决定了数据库建设的成败。在确定主题之前,一定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方向应该包括以下方面:本地区有什么特色?这些特色,包括特殊人物、特殊事件、风土人情、非遗文化、古镇故居等。人无我有,数据库才能“特”起来,才有建设的意义和价值。这些特色是否有文献记录?如何去收集这些文献?数据库建成后,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是否有意义?方向找准了,选题也就不难了。
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一般并没有自己设计开发数据库系统平台的技术实力,最好外包给专业的公司进行开发设计。同时,在建设数据库平台时,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1)标准化。一是元数据著录格式要标准规范。国家图书馆发布过一系列数字资源联合建设著录规则,最新发布的是《国家图书馆关于公共数字文化工程2019 年度数字资源联合建设著录规则》,该著录规则可以在国家图书馆官网上下载。这可以作为元数据著录格式的标准。二是由于元数据格式过多,系统间互操作时元数据格式转换和匹配有很大的障碍。因此,在数据库建设中,应采用统一的协议标准,以便资源的互通、共享。
(2)先进性与适用性。系统建设应采用先进的思想、成熟的技术与设计方法,符合当前潮流与未来发展趋势,以便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长期使用价值。系统设计应考虑到今后技术的发展和使用需求的变更,具有更新、扩充和升级的可能,以满足今后的发展要求。同时系统的安装调试、软件编程和操作使用应简便易行,容易掌握。
(3)经济性与实用性。就目前来讲,财政给予图书馆的经费,还是相当紧张的。而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且大量的投入。因此在数据库平台建设时,既要保证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呈现美观,又要考虑经济适用,实现最佳的性价比,以节约项目投资。
我国《著作权法》第21 条规定,公民作品的发表权等权利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的发表权等权利的保护期为50年。对于超过版权期限的地方文献或古籍,可以自由利用。对处于版权保护期内的作品,应该获取授权再进行利用。对于无法获取版权授权或版权状态不明确的文献资源,也可以推出目录、文摘,进行保存、使用和服务。另外,合理设置阅读浏览下载权限,控制数据库的开放程度,也可以有效避免侵犯著作权和版权。
除公开出版物外,相当数量的地方文献常以内部资料形式发行,属非正式出版物;另外,如一些名人的手稿收藏、视频采访资料等,这些文献信息的收集比较困难。图书馆在收集地方文献时,就需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如档案局、史志办、文史学会、作家协会、博物馆、纪念馆等取得联系,坚持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深度挖掘地方文献资源,科学整合,共建共享。另外要加强馆际交流,进行文献互换、互补,互通有无,要向上级馆争取帮助和合作。
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因为人员、技术、资源和财力的限制,更需要工作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浦东开发开放专题信息数据库从酝酿、立项建设到基本建成,花了差不多十年时间,原因即是如此。不过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步一步,一样可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最终建成。在浦东开发开放专题信息数据库建成之后,浦东图书馆的另一个地方文献数据库——“浦东历史人物数据库”又已立项开始建设,预计到2020年即可上线开放,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