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新创意服务研究

2020-01-08 19:49张中平
图书馆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文化

魏 雯 张中平

(1.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110167;2.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北京100037)

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1]2019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发展战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不可避免地要以创新为驱动力,将文化服务与创新创意相结合,以实现更大的社会效能。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做过研究探索,比如程俊颖、史卫华等以《2007-2016 年国内图书馆空间研究述评——基于Cite Space 数据分析网络图谱》为题对图书馆空间创新展开述评;高峰以《公共图书馆3.0:打造“城市办公室”》为题阐述公共图书馆在3.0 环境下开展服务的新形态;王丽以《公共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探究——以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创意工坊”活动为例》为题探讨图书馆体验式阅读推广服务等等,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新服务已成为业界讨论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笔者梳理了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创新创意服务的典型做法,对未来公共图书馆创新创意服务的发展提出对策。

1 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新创意服务的兴起

习总书记曾讲到:“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创意,是一种创造或创新的思维意识,是在对现有事物的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或重构资源而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力,进而实现资源价值的提升。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便是在文化活动中,以文化为基本元素,通过整理与融合,消解与构建,从而实现文化现象、文化成果、文化服务的创造与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从互联网、设计等领域到公共文化领域,不断涌现出各色的创意服务与创新项目。而随着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文化服务对创新创意也有着强烈的需求。

在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在创新创业大背景的驱动下,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已经逐渐成为文化创新创意服务领域的重要平台,在社会效益和社会效能上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图书馆的文化属性和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创新创意服务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雄厚的数字文化储备和多元的实践空间都为创新创意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公共图书馆在服务空间创新创意、服务模式创新创意、服务手段创新创意方面,都有着不小的突破。

2 公共图书馆创新创意服务现状

2.1 服务空间创新创意

自2010 年以来,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所认可,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开始了新址搬迁或原址改造工程,图书馆服务空间的创新创意也成为新时代图书馆转型发展的一个必要手段。从传统的借阅场所到集资源、服务、技术等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改变的不仅仅是读者的阅读环境,更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生产生活模式的转变。

在国外,公共图书馆逐渐向“城市办公室”转型。它最早起源于芬兰赫尔辛基市图书馆。作为世界上图书馆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每3300人拥有1 所图书馆)[2],在芬兰,图书馆更多意义上已经成为市民的免费公共空间。许多小公司或创业团队甚至个人为了降低办公成本,选择到图书馆共享办公空间,在这里,个人或团队用户既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又可以共享空间和设施,还能够分享知识与技能、交流思想与观点、拓宽社交与人脉。

在国内,也有不少公共图书馆跟进这种转型方式,在图书馆内开设“众创空间”,提供创意服务。比如辽宁省图书馆众创空间,为公众开设了620 平方米的服务面积,并开设了智能会议区、创客办公区、智汇学习区、创新实践区等7个功能区,能够为创客们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自开设以来,辽图的众创空间已经吸引了包括10余个中小创业公司和自主创业人士加入。

2.2 服务模式创新创意

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中,创新的服务模式是重要一环。从体系结构上看,以中心馆为龙头,各区域分馆及馆外服务设施为基础点位,流动图书馆为服务补充,辅以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及数字服务网络,是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图书馆普惠性均等性服务目标和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理念。

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自2014 年以来,辽图在“中心馆—总分馆”模式的基础上,开创“流动图书馆”服务,让流动图书车巡回在全省各地。辽图“流动图书馆”将固定点位服务与“点对点”定向服务相结合,拓宽了服务半径、延伸了服务范围。运行5年来,“流动图书馆”服务累计行驶15万公里,4000 多个点次,借阅文献75 万册次,服务人群达200 万人次。随着受众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辽图又逐步开创了ATM机自助借阅服务,同时发挥省级中心馆的作用,主导建设辽宁省公共、高校图书馆联盟,在全省打造融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于一体的统一平台。

近年来,在国内其他省市,也出现了类似的创新服务模式,比如浙江杭州的“中心馆——总分馆”模式、嘉兴总分馆模式、上海“中心图书馆”模式、首都图书馆联盟、苏州总分馆模式、广东“流动图书馆”模式、东莞图书馆集群系统模式等[3]。无疑,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图书馆服务体系让公共图书馆普惠均等的理念得到了具体落实。

2.3 服务手段创新创意

2015年,“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被写入了“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公共图书馆作为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阵地,在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推进书香社会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服务手段的创新,公共图书馆逐渐转变角色,以读者为阅读活动的主体,设置体验式的阅读活动,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

比如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为满足广大读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创意工坊”,整合健康养生、家居生活、创意设计等主题的阅读资源、工具、服务和活动,围绕衣食住行等内容,面向成年读者开展体验式阅读推广活动,培养大众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激情,提升读者的生活信息素养以及对阅读的向往[4]。活动中,结合生活类讲座、视听节目赏析、手工体验活动等方式,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体验需求。

近年来,在探索阅读推广活动的创新实践上,许多国内公共图书馆产生了优秀案例和值得借鉴的做法。比如在多媒体阅读服务实践上,辽宁省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以传统影音欣赏服务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施,打造了“乐·读”系列活动,包括“聊影说书”电影读书讲座、经典分享会、主题沙龙等子活动,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在未成年人阅读推广服务中,温州市图书馆推出“儿童知识银行”活动,模拟银行货币存储的流程,将少年儿童阅读的“知识币”模拟为“货币”,小读者们通过借阅活动“存钱”,并能定期获得“利息”,“取款”还能兑换小礼物,激发了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

3 未来公共图书馆创新创意服务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公共图书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9年11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5]。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如何构建现代化的图书馆服务体系,探索科学先进的治理模式,从而提升治理能力的问题是图书馆界最为关注的理论问题,也是实现公共图书馆“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力,实现普遍均等服务”目标的有力保障。在现有的体制框架下,如何实现从图书馆管理到图书馆治理,实现从行政命令到法治法制,从顶层设计层面推进图书馆治理结构的多元化与科学化,对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创新创意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2 加速转型发展,实现智能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升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科技前沿最热的研究方向,刚刚迈入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也将面临智能时代的挑战。

2010 年,我国图书馆界首次有研究者提出智慧图书馆一词,此后,相关的研究逐步升温,相应的智能设施也逐步走入实体图书馆,比如基于RFID 技术的自助借还服务,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服务实践,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等等,许多公共图书馆还研发出自己的智能服务系统,依托互联网初步构建起一个资源覆盖率高,服务便捷,可以深度共享的服务体系。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科技的变革深度依赖于大数据、神经网络、知识学习等学科的发展和推动,智慧图书馆的实现对技术、数据、从业者素养等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智慧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智能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如何未雨绸缪布局智慧图书馆建设,也是图书馆学界和管理者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3 科学准确定位,实现功能与服务转型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临近,公共文化服务和图书馆事业都面临着转型的考验,在开展服务尤其是创新创意服务时,公共图书馆应该以自身优势为基础,根据馆舍、资源、人员的实际条件,结合读者需求,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在保障图书馆基础服务的同时,为公众提供具有本馆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内容。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得公共文化服务的手段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和多元,从而能够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图书馆,爱上图书馆。

3.4 践行跨界合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良性生态圈

对于转型期的公共图书馆来说,开展创新创意服务有时会面临现实困难,比如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缺失和资金的匮乏。此时,图书馆应该主动走出去,主动寻求行业内外力量支持,建立合作机制和共建共享模式。

目前,与其他公共图书馆或高校、专业图书馆合作,打造图书馆联盟,开展资源共建共享这种合作方式已经为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所采用。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公众更为专业和多元的需求,打破图书馆服务同质化的困局,可以尝试跨界合作模式,让公共图书馆与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开展合作,以图书馆作为平台和纽带,将多方位的资源和服务有效汇聚,突破不同领域间的壁垒,让人才、资金、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共享流动。比如,与社会相关机构合作,引入新鲜血液,联合开展活动策划、管理等,给公众以更丰富的阅读体验;联合外界有特长的精英人群,让优秀的人才与图书馆平台和服务完美结合起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良性的生态圈。吴建中曾经说过:“开放是激励创新发展的动力,交流是激发专业活力的前提,合作是激活社会资源的关键。图书馆在做好自身业务的同时,应走出图书馆,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交流与真诚合作,努力将图书馆打造成为社会信息共享和知识交流的公共平台[6]。”

3.5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复合型馆员队伍

公共图书馆创新创意服务的难点在于“新”和“意”,这已经超出了图书馆传统服务的范畴。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践证明,无论在空间打造、服务推广还是设施设备的建设和使用上,都对馆员的专业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优秀人才除了应具备基础的图书馆技能外,最好应具备复合知识能力,比如文学、法律、医药、计算机、艺术等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先进文化和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就应通过培训、专业讲座、继续教育等方式提升馆员素质,打造复合型馆员队伍,以保证多元化创新服务能力和阅读推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公共图书馆。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吸收创新理念、创新技术的同时,也要不断思考如何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从而提升服务效能。社会在不断发展,图书馆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有机体”,在迎合时代的同时,更应当超越时代,这才是公共图书馆“知识殿堂”的使命所在。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谁远谁近?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