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2020-01-08 19:16袁孟辉
科学咨询 2020年30期
关键词:历史素养信息技术

文袁孟辉

在新课程目标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养成历史解释能力。在当下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局限在记忆历史文学常识。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知识记忆上,违背了核心素养的教育培养目标。历史解释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解释历史的语言表述能力[1]。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历史解释的意识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关键。学生遇到自己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能够根据课本说出自己熟悉的观点,但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事件时往往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

(二)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解释”模式化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生在面对历史事件时要能够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形成自己的解释,但是由于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过于要求学生按照教科书给出的标准答案去解释,让学生的答案成为了机械式记忆,偏离了新课程目标改革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过于薄弱。大量的机械化学习使得初中生陷入对历史的排斥,甚至认为历史学习属于记忆学习,经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使得自身对历史事件的“解释”过于模式化[2]。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一)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历史资料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多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学生会对直观形象的图片或者视频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介绍并提供历史资料,让学生能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历史资料作出总结,一步一步培养自身的历史解释素养。

例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影视资料: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了时尚。学生在观看历史事件播放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并借助课本内容总结出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样一来,学生便能为自身历史解释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判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只为了考试成绩而教学生,应该为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教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其形成自身的历史解释素养。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课堂上非常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问题思考的,主要是面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或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学生由此进行思考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自主学习进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

(三)利用教师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根据自己的知识去约束学生,引导分析历史资料的过程中会出现干扰学生思路、影响学生判断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让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用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解释事件。例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九课《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对外开放有益于中国发展,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并能在历史解释过程中正确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生需要在新型的教育方式中逐渐形成历史解释素养,打破历史知识需要死记硬背的观念,在真实历史事件基础上形成历史解释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发展,为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历史素养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