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利 袁 蕾 周丽娟
(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0)
信息技术促进了新兴教育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信息技术既为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与认知提供了条件、催生了诉求,也给学习者带来了碎片化知识与碎片化学习的挑战,对学习者自我认知图式的构建与完善提出了高要求。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受信息技术的催发应时而生,“翻转课堂作为实施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带来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的重构。”“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下,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进行个性化认知;课堂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习者“处理更为复杂的概念、建构更艰深的认知图式”,课堂是“解决问题,深化概念和合作学习的场所”;教学是一个促进学习者进行深度学习而达到高阶认知的过程;课程是师生共同体验生命意义的动态生成之旅,课堂内师生面对面交流产生的智慧碰撞和内心欢愉,促成了师生主体生命意义的生成和发展,使个体知识内化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因此,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给课堂教学设计带来挑战与思考。
在设计思维理念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是在现有技术与资源条件下探索一种更好的方案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的过程,即通过促使学生自主的、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案探索,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因此,设计思维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应包含如下理念:
设计思维不是艺术,不是科学,也不是宗教,设计思维最终是整合思维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的整合理念是指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探索某种更好的方案把零散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理念等衔接与组合起来,形成有效超值的整体以体现协同效应的设计思维观念。整合理念是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贯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对教学各要素的合理选择、衔接与组合,从整体上实现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全面提升。
共生理念源于教育生态学原理,将课堂视为教师、学生、课程、环境与技术各因子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以实现学习和发展。共生教学的最高境界则是每个因子都获得最优化、个性化的发展。翻转课堂是在尊重差异与个性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和谐共生、诸要素的动态平衡和整体联动下的知、情、智有效共生的生态课堂。
生成性教育与规训教育相对,是一种回归生活和生命本质、消解权威、释放个性与活力、充分发挥生命体可能性和潜在力量的教育。生成理念与成功设计思维理念不谋而合。成功的设计思维有两个基本的要素:第一,没有预想的概念和期望,保持开放的头脑;第二,将思想置于充满可能性的空间,允许并迎接突破性的想法。同样,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不是对教学结果的准确预设和教学过程的标准程序制定,而是通过问题、任务设计与案例分析等把学习者置于自我生成的特定情境中,以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和思维去追求无限的可能和多样化的结果。
(1)以知识整合促知识体系的系统构建。首先,围绕“一核三面”展开对知识的探索。组织行为学是对组织中人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其核心是促进组织中人的行为的有效性。研究一般从个体、群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来探讨组织中人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从“有效性”这一核心出发,可以分解为三个层面的核心问题即个体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群体(团队)有效性问题,组织中的激励问题和领导力、领导效能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核心问题展开对知识的探索。其次,区分“四点”有效整合资源。“四点”即课程知识的重点、难点、热点与熟悉点。组织行为学课程涉及的学科知识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方面知识。根据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行为学课程学习的学习者已经进行了前续课程即管理学原理的学习,激励理论、领导理论、沟通理论、组织文化与变革部分是学生的熟悉点;由于学生对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知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因而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团队建设理论与策略、权力与政治等课程知识就成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和涌现的一些新的激励、领导理论等是课程热点知识。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深化学生对熟悉点知识的领悟和拓展,激发学生对热点知识的自觉关注,并运用章节逻辑图等促进学生的知识连接,帮助学生构建组织行为学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图式。
(2)以资源整合促知识的有效内化。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实现知识有效内化,合理整合学生的学习时间与资源是关键。为了促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翻转学习,要紧靠“四点”,整理与设计好需观看的视频教程、阅读书籍、课程任务和章节思考题,提前设计与布置好团队课程任务及任务要求如观(读)后感、团队上课、小品设计与表演等,并针对学生疑问及时提供个性化指导,便于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自学,高质量地完成团队任务。
(1)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共生。教师要明确组织行为学课程理论的综合性与实践的体验性,通过学生自我心理测试、团队任务布置与实际问题探讨以促进学习者在实践中深入认知、反思与探索组织中的自我行为、他人行为、群体行为和团队建设,把组织行为学抽象理论还原到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把学校与课堂作为还原与检验理论的实验室。
(2)学习资源与学生、课程理论共生。教师可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与前沿理论,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与学习能力实际来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与技术手段,学习资源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能为学习者在知识理解与拓展、能力培养方面起到有效促进,符合个性化学习需求。根据课程重点与学生心理学知识缺乏的实际,可以向学生推荐关于基础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方面的公开课视频如耶鲁大学“心理学”公开课和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视频、关于群体心理和行为理论的《乌合之众》和《影响力》等书籍。学习资料可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进行推荐,如组织理论、组织有效沟通、领导人物传记等的相关视频与书籍,都可以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提供。
(3)学生特征、课程内容与教学风格共生。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组织行为学受欢迎程度不一,不同专业的学生体现出明显的态度差异,学生的学习态度会影响学生自觉投入的时间与任务完成质量。学生学习态度、教学风格与师生关系会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施效果。有效课堂是课程特征、技术与学习资源、学生特征和教师风格等要素和谐共生的生态课堂,教师要结合课程与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与教学方式,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风格,促进自我教学能力的提升。
课堂教学设计的任务是通过认知图式的构建和思维的训练,帮助个体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个体触碰未知的活力与勇气,给学习者的可能性与潜在力量搭建发展的舞台。因此,课堂教学的任务设计与问题设计中善于抓住理论与学生真实生活的结合点,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生活世界结合,才能激发个体的探究与思考,使个体的生命与智慧在问题解决中获得领悟与升华。
(1)思考题设计要结合个体生活世界。思考题能促进学生对概念或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思考题第一层意义是能让理论或概念在现实生活中还原与再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或概念。如举例说明知觉的特性;结合实例谈谈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思考题的第二层意义是在让在真实生活中再现的理论与概念得到升华,促进进一步思考。如根据相关归因理论分析上司发火可能存在的原因,并谈谈不同归因下下属可能采取的行为;分析组织中“小人物”获取权力的途径等。
(2)团队任务设计要能促进充分合作。团队任务要能有效激发团队成员的沟通与合作,促进成员间情感认知与智慧碰撞,团队任务设计时要综合考虑任务的难度和团队协作程度。如全面搜集学校激励学生的措施,运用相关激励理论分析其对学生的激励效果,并提出建议;设计与表演关于权力对升职的影响的小品等。在课堂的问题解答与任务成果展示中,学习者个体独特而真实的生活世界以及对生活世界的认知鲜活地展现在课堂,情感在彼此触动中唤醒与共鸣,知识在差异化的认知中得到激活,激发思考的张力和探索的动力,师生在相互启迪中共同完成生命之旅,一切不可预设却和谐自然。
教学设计是一种探险,教师应具备探险家的觉知,以开放的心态勇于承担不确定带来的风险以及风险背后的惊喜,不断总结与积累捕捉课堂信息与判断教学契机的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实践中,自然会遇到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对布置的任务敷衍应对甚至抵触;探索的风险和中规中矩倾向的教学考核方式令教师承担更多心理压力;班级规模过大阻碍个性化学习效果等。但培养学生自学意愿与能力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教师们唯有积极探索有效的激励措施去克服,不断深入地探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