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琦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淮南 232001)
目前,高校啦啦操运动的教学体系尚待完善。首先由于啦啦操运动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导致相关的教材、教学大纲跟不上啦啦操本身的发展。这导致教师在教学方面缺乏了权威的理论基础以及科学的指导方案,教学的时效性与实效性都存在不足,啦啦操教学内容存在不足。其次,部分学校并不重视啦啦操教学,对啦啦操的投入力度如师资力量建设、教学环境建设存在不足,制约着啦啦操教学体系的完善。再次,啦啦操教学思想存在不足,啦啦操本应是一门具有团队、时尚、活力特点,富有乐趣的体育教学活动,能够有效的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与身体素质,但教师在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课上以技巧知识的反复训练、理论知识的填鸭教学为主,缺乏对学生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的实效性无法提现。这种教学内容不足、各项投入不足、教学思想存在的不足,在各个方面制约着高校啦啦操教学体系的完善。
一个运动项目的迅速发展,关键因素是要有专业人才的推动力量,但啦啦操运动在我国起步较晚,它作为新兴项目在高校之中尚未普及,更少进入正规体育课堂,在高校其发展基础还很薄弱,师资力量环节存在严重不足。目前高校大部分啦啦操教练员不论是在执教队伍相对专业上,是否能够科学合理的运用啦啦操相关专业性知识开展教学与科研任务,还是在为啦啦操教学的系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基础上,都很缺乏。由于发展时间不长,现阶段啦啦操运动教练员体系是依托其他相关专业运动项目教练员转项发展形成的。这导致其缺少系统的教练员相关培训,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其专业水平仍待提高,此外啦啦操教师教学与参赛经验并不丰富。一方面导致啦啦操教学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导致教师对啦啦操的相关比赛规则以及训练标准不够了解,啦啦操运动员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以及针对性的训练,这导致培养出的啦啦操运动员并不能满足更高水平的要求。因此,目前高校啦啦操运动的基础环节,即师资力量尚待完善。
教学目标其概念指通过在一段时期内的教学活动,期望学生能够达到的基本标准,因此啦啦操教学得以高效开展的前提,是确立良好科学的教学目标。高校啦啦操教学应确立“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并致力于不断补充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创新能力与人文精神等。具体来说,高校啦啦操教学目标具体应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 身体健康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具体指通过啦啦操教学引导学生科学锻炼,塑形美体,通过专业技巧的学习提高身体机能,增强运动能力。
第二,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首先指通过啦啦操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审美能力,并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案,通过不同层面的培养最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其次指学生能够通过训练掌握专业的训练技巧,并能够熟练运用技巧开展、参加不同的体育运动实践、训练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自主能力,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学生运动技能能力的提高。此外还包括通过体育运动训练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实现学生情感能力的有效提高。
如果说良好的教学目标是啦啦操教学发展的指南针,那先进科学的教学内容就是推动啦啦操发展的思想动力,因此为保障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高校还要制定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共同为高校啦啦操教学体系的建设保驾护航。高效啦啦操教学内容设置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课程内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领悟到啦啦操蕴含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以及重点知识技巧等。因此教师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拓展啦啦操教学新模式。拓展啦啦操教学新模式是指,通过构建技术、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啦啦操教育扩展为集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一方面要通过啦啦操教学将体育对学生强身健体的教育功能最大化,另一方面要通过体育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自身身体素质与道德素质的双向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新变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传统啦啦操教学的教育功能得以扩展,对啦啦操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第二,构建富含人文精神的全新啦啦操教学理念。啦啦操教学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的全新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我欣赏、思考、分析、总结等一系列途径,加深对啦啦操其中蕴含的丰富人文情感的理解,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并收获人文情感的体验。在啦啦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人文精神起到了提高教育思想水平、教育层次的重要作用,啦啦操教学在高效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了深化发展。
首先,是学时方面,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学时与专家学者意见,啦啦操课程以每周两到三次,每次两学时,共进行16周最为适宜。不过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增减学时。其中在课程内容设计环节,要保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培养都十分重要的思想,合理平衡二者课时保证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均得到良好的保证。
其次,教学评价方面,要将学生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以及随堂表现全都纳入考核范围,同时在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方向要予以侧重,以此督促学生提高创新意识。考核的内容可包含对成套啦啦操套路的掌握情况、对基本动作的掌握情况、自编动作的考核等多重考查内容。考核的方式可以包含对理论知识的口试与笔试环节,或集中式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同时在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环节,可对所教导的学生在人文精神、活动参与度、创新精神等方面展现出的特征有所侧重,督促教师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与人文精神培育教育。
为有效提高高校啦啦操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积极加强自身素质,为教学实效性的提升贡献先进的思想与科学的方案。教师要做到:
第一,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理论课与实践课上都要做到认真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身体素质、性格特点等多个方面,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以科学的思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教师还要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用鼓励的话语引导学生大胆展现自身魅力,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进步点与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为高校啦啦啦操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第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作为啦啦操教学的引导者,教学的实效性与其自身素质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阅读啦啦操教育研究类书籍,研究最新的比赛规则,最新的啦啦操技巧等,做到终身体育、终身学习,保持自身理论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此提高教学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为有效提高高校啦啦操教学实效性,学校也要加强对啦啦操的投入力度。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啦啦操即使只有收音机放音乐也能够得到开展,但通过加强对啦啦操相关教学设施,如道具、场地、服装等的投入力度,可为啦啦操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氛围也因此得到良好的烘托,啦啦操教学实效性因此得到了良好提升。学校也要加强对啦啦操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组织专家培训会、专业啦啦操比赛研讨会议等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以此保障啦啦操教学实效性的稳步提升。
啦啦操教师除转变教育思想以外,还要创新啦啦操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啦啦操教学理论课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实操课以教师做学生模仿以及专业技巧的反复训练为主。这导致啦啦操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更无法感受到啦啦操蕴含的运动美、人文美。因此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具体的视频、配乐等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面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或在课上分层教学,以学得快的为一组,学的慢的为一组,在自由练习时间可为学得慢的同学开小灶,或课前按照能力学生自由选择不同难易程度、不同教学速度的班级,实现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在不同能力层面都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为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组织相关的啦啦操比赛,由学生自行选择音乐编辑动作与技巧,通过实践环节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啦啦操教学有效性因此得以深化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啦啦操教学体系尚待完善,其教学实效性也存在不足。而啦啦操运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大学体育教育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学理念,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教学有效性的稳步提高保驾护航。同时在教学体系构建方向,要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拓展教学模式,设定更加合理科学的评价系统,安排足够的学时,以此保证高校啦啦操教学体系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