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芳
(西安财经大学 陕西·西安 710100)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对既精通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教育部2001年提出本科阶段逐步实施双语教学,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双语教学课程质量,扩大双语教学课程数量的指导性意见。[1]“国际经济学“双语课已经成为许多高校财经类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
“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不同学科内容的教学。[2]双语教学包含多层涵义,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用外语上课”,或者是会说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目前主要指汉语和英语) 作为媒介的教学活动,尤其是英语作为“教”“学”媒介的教学。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能顺利地用地道的专业英语进行思维、交流,并能在母语和英语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自由切换。
(1)“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与世界文化的融合,需要培养既有丰富专业知识、熟悉中国国情,又有较好外语水平,精通国际经济规则与惯例的国际化人才。“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让学生更直接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学最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学习英语思维方式,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当前全球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与日俱增,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境外消费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及中国很多企业“走出去”,需要很多国际化人才。在大学开设双语课程,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3]
(2)“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研究动态。专家教师认为给财经类专业学生开设“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非常必要;许多专家学者对“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的教材、师资、教学等方面都做了较全面的探究。主要包括:双语教学的理念不清,硬性设定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比例,不能有效估计学生的外语水平,甚至将双语课开成了专业外语;教师外语水平层次不齐,口语表达能力不够,很难把专业知识用外语表述出来;有些教师在双语教学方法上作了有益探究,提出“沉浸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等;双语教材选择十分重要,国内编写的教材有时晦涩难懂,外国原版教材内容多、书本较厚,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很难完成等等。上述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双语课程的推广和教学实效。
《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教材的选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另一种是选用国内自编教材。英文原版教材具有其他教材无可比拟的优势。国外原版教材原汁原味,出版快,信息量大且及时跟踪学科前沿。[4]采用国外原版教材既能进行专业知识教学,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正宗的外语。[5]笔者2004 年以来,一直采用的克鲁格曼等人撰写的《国际经济学》教材。该教材修订比较快,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书中采用的案例新,紧跟国际经济发展潮流。但是,外国原版教材“大部头”携带不方便,阅读量大,内容多,价格贵。[6]由于受外语水平所限,国内自编的《国际经济学》双语教材很少。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教师的外语水准、教学方法和学识直接关系教学效果。双语教学教师不仅要有较好的外语水准,较流利地用外语讲解书本知识,还要有开阔的专业理论视野,随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并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同时还要灵活采用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调动培养学生积极和兴趣,达到教学预期目标。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双语教师比较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推广。[7]“国际经济学”课程虽说具有独立的课程体系,但它融合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学”以及“国际贸易学”等相关知识,模型多,经济学基础知识要求高,逻辑性强。笔者多年双语教学经验表明,即使使用母语教学,学生要通透“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都不容易,更何况使用第二语言学习专业很强的课程,难易程度不言而喻。
双语教学对学生的外语也是一种考验。从家庭到学校,我国对外语学习的投入非常大,但更多的是为了考试、升学,而不是把外语当作一种语言,一种交流工具。大部分学生的外语水平仅仅停留在会做考试题,而听、说、读、写能力普遍较差,这样,双语教学常常是事与愿违。再加上我国传统填鸭式教学习惯,学生双语学习的兴趣不大,甚至对双语教学有抵触情绪。
“国际经济学” 课程模型多,对前期经济学基础课程要求高。如果前期基础课程学习不扎实,课前不认真预习的话,学生会感觉双语学习非常吃力,课堂上接受、消化所学知识比较困难,无形上加大了学生的认知负荷。
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课时不断缩短的趋势。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较多,即使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但教师还是无法完整地将课程体系按计划完成。“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图表曲线多、综合性强,明显感觉时间紧,有些前沿理论不敢过多扩展。双语教学有大量专业词汇,由于学生理解普遍滞后,教师往往会增加板书来弥补。尤其是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师需要重复解释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学进度,致使教师一方面要赶进度,另一方面不得不削减课程内容,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国际经济学》英文原版教材比较多,英文教材的选择要把握以下原则:第一,原版外文教材,但篇幅不宜过长。第二,教材内容方面,既要反映“国际经济学”最前沿理论研究动态,也要考虑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但目前国内没有符合以上要求的教材。因此,教育部门应组织人力编写适应我国实际的《国际经济学》双语教材。各院校也可以根据情况,组织有实力的教师编写适合本院校的必修和选修课教材。
“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压力较传统教学大。目前,大多数院校只是通过提高课时系数的方式给予激励,但相对于教师的付出远远不够,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激励教师:第一,教学资源和经费支持。第二,交流、培训激励。第三,教学任务减免。第四,调动教师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在工作量减免、职称晋级、工资调整、出国研修等方面给予合理的关照,建立校际之间双语教学合作和师资共享机制,形成“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有效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第五,循序渐进。“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切忌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计划地培训后备教师,宁缺毋滥。
注重引导学生,营造双语教学氛围。在教学方法上,将英语教学和专业课双语教学结合起来,要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英语语言工具,实现交流交际的目的。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鼓励学生融入课堂,踊跃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当前经济现状进行评价。在教学中坚持这样的原则:Tell you, you forgot (老师讲,学生听,很快会忘记);Show you, you remember(老师演示给学生,学生会记住);Involve you, you learn(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内容丰富、容量巨大。要完成教学计划以确保理论体系完整性,开展课堂互动提升教学效果等,不仅要增加教学时间的同时,也要调整课程内容。
(1)增加课时。增加课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原有54 课时调整到80 课时;另一种是将“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分两个学期,第一学期主要讲授第一部分,即“国际经济学”微观部分,54课时;第二学期讲授“国际经济学”宏观部分,54课时。
(2)调整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如果给国际贸易专业、经济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讲授“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这三个专业都开设“国际贸易学”和“国际金融学”课程。在教学中就可以合理的取舍一部分教学内容,如“国际贸易工具和政策”内容就可以省略;“外汇市场”“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等内容简要介绍,但不能不讲,后边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需要这些知识点。这样调整下来,就节省出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