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莉
(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江苏·苏州 215123)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1]“预防医学”或“卫生学”课程是目前很多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的性质和定位基本都是属于专业基础课,有些院校也将其设为选修课。“预防医学”或“卫生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五大卫生,即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其实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提炼和浓缩。医学院校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设置该课程的目的,是让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疾病的预防知识与技能,并能将这些知识运用于疾病的临床诊疗,降低疾病的发病,改善疾病的预后。
然而,长期以来,在“以医疗为中心”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下,通常缺乏“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整体医学观念,疾病预防、防治结合的理念并未受到重视,因此,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相比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教学管理者对预防医学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相对缺乏,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宣传也会相对弱化;很多院校对课程的定位不明确,预防医学的知识体系与临床医学实践是彼此孤立的体系,知识脱节,衔接不够,很多前沿的、前瞻性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理念、以及疾病防治结合的理论不能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的融合;对于临床医生、临床学生,由于“以诊断和治愈疾病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要想改变这种大家意识中根深蒂固的想法并非易事,因此,重临床、轻预防,重视“治已病”、而忽视“治未病”的理念、想法非常普遍,“以健康为中心”、疾病重在预防的现代医学理念难以被接受,因此,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教育与现代医学的发展实际上不同步。
在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普遍反映,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不重视,由于很多学生对于为什么学习该课程不清楚,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修满学分,因此,很多学生的学习懒散,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性,课堂上互动性差,通常都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由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很好地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学科内容相互融合。[2]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再次暴露了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弊端,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缺乏疾病防控应对的理念以及相关的技能是临床医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提示我们,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育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人类疾病谱发生明显变化,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而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就是可预防,因此,只要有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有“疾病防控”的理念,理论结合实际,对于预防上述疾病至关重要,但是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和体会疾病预防在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过程中的重要性,很多临床医生缺乏“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学观念,只重视疾病治疗,疏于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随着“健康中国2030”战略计划的提出,预防医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凸显,面对持续上升的慢性病的发病率、人口老龄化,对临床医生在疾病防治过程中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临床医学教育、我们的疾病预防的理念提出新的要求。
面对当前的医学大环境,我们可以尝试从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入手,逐步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度和兴趣,慢慢将预防医学知识融合和渗透到他们的医学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疾病预防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以讲授宏观的公共卫生理论和群体预防为主,而对于如何从预防医学的角度防控临床疾病的知识可能相对缺乏,比如如何对慢性病高发人群进行健康宣教,对于社区人群的医疗等,因此,学生很难领悟“预防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这种知识体系也导致预防医学知识不能与临床疾病诊治有机的融合,学生可能会感觉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与他们将来在临床从事的诊病、治病的相关性不大,与他们的临床专业课相比较,学生甚至会认为预防医学课程缺乏专业性,与临床服务中医患双方一对一的服务现实脱节,因此,目前,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编排,已经与当前的医学发展需求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包括预防医学专业的五大卫生,缺少健康管理学、社会医学、循证医学等相关医学内容,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预防医学群体观、疾病防控意识观念以及疾病诊断思维能力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课程原有的知识体系构架,将课程的内容按照临床常见多发,且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一些疾病划分不同的模块,如心脑血管疾病模块、代谢相关性疾病模块、肿瘤模块、呼吸系统疾病模块等,每一模块的理论知识体系应该包括预防医学的各个知识点,如介绍疾病的流行病学现状,渗透流行病学的知识;通过介绍疾病的病因、相关危险因素等,综合环境卫生、职业卫生、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的知识,针对病因和危险因素,进而延伸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对于疾病的综合干预,除了临床的诊疗技术,强调预防保健、临床筛查、健康行为干预,以及如何运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开展慢性病相关的研究。针对每一个教学模块,构建多学科融合的知识体系,可以将疾病相关的临床知识与预防医学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加强了临床和预防知识的联系和融合,突出临床医学的疾病诊治和预防医学疾病防控的优势,让学生体会和领悟预防医学知识、疾病预防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将能将临床与预防医学知识进行交叉整合,接收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
教学方法和手段较陈旧也是导致学生不重视预防医学课程的原因之一,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是增强学生对该课程认可度的关键之一。教师可以尝试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借助多媒体、网络学等手段,采用讨论式教学和标准化病人(SP)等多样化教学方法,[3]并且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比较关心、关注的知识点,比如食品安全,可以采用PBL 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4]也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自学、小组讨论的方式,也可采取工厂参观的方法;对于慢性病的防控,可以以社区为基地,采用半理论半实践的教学方式;对于一些职业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则可以尝试案例教学、PBL、TBL等;同时,可以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和项目,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疾病预防的理念。[5]
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临床与预防医学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在教学师资力量配备方面,打破以临床或预防医学为界的教研室界限,强调任课教师应该预防与临床知识背景并举,而不是单纯拥有预防医学学历及知识背景,实现学科问的互相渗透与有机整合,避免教学上的条块分割,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防治结合及知识点的有机整合。与此同时,预防医学专业教师也应该重视临床预防医学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保持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和交流,经常到临床进行观摩,不断丰满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并逐步培养一支具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职业背景或专业交叉的新型师资团队。[6]
目前,很多医学院校,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课程没有设置教学实践,或者设置的教学实践课时有限,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和体会疾病预防的作用和价值,针对这个现状,应该强调实践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在教学实践课中,增加案例分析,增加学生到疾病预防相关医疗机构及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的机会,纠正教学过程中中临床、轻预防,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以诊断、治疗疾病为主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帮助他们真正的了解和理解疾病预防的意义和作用。[7]
由于很多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在临床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该课程也仅仅是满足于修满学分而已,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增强对预防医学知识的兴趣,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课程的考核体制和方法,将课程结束时的一次性考试定胜负,并为课程全过程评价,不光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技能等综合起来,作为对课程的最后评价。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 计划的实施,给现代医学提出了诸多挑战,构建以健康为中心促进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知识体系势在必行,进而可以全面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